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

时间:2021-02-27 19:55: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

  课文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侧重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教学生把握文本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含有喜剧色彩的战争文学作品。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千里白洋淀,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

  二、从文章的角度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的基础上把握情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边听边想象,为小说写一内容提要。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

  2.快速默读课文,口头复述情节。

  教师点拨:复述时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三、从文学的角度赏析小说中的诗意美

  1.人物之美。

  本文的诗意美表现之一是人物美,特别是老头子的形象具有立体美。

  学生活动: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分析老头子形象,讨论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师点拨:(1)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家乡、同胞;他恨敌人;他有勇气,有胆略。他过于自信自尊。(讨论对“过于”二字的理解。)(2)小说对老英雄既有正面刻画(外貌、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明确侧面描写的作用——使人物更真实,更丰满,更加具有立体感。

  2.情景交融之美。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景物描写句,讨论妙处,朗读品味。

  教师点拨:如诗如画的景物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作品更具魅力。

  四、从文化的角度深化教学内容

  话题:比较中西方当代文学(包括电影文学)对战争题材的喜剧化处理。

  《荷花淀》系列、电影《小兵张嘎》——传奇色彩,神化民间抗日英雄,日本鬼子小丑化,大团圆结局;歌颂战争中的人民英雄。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在逆境中留存人类的美丽,滑稽的主人公,悲喜交集的结局;歌颂伟大的亲情,折射战争的罪恶。

  小结:对血雨腥风的战争题材作喜剧化的处理在中外文学创作中都很常见,但从比较中我们发现中西方的战争喜剧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中国喜剧化战争作品令人忍俊不禁,完全忘却战争的残酷,而西方喜剧化战争作品则让人笑中含泪,唏嘘不已。以孙犁《荷花淀》系列作品为代表的中国喜剧化战争文学吸取民间文学养料,风格清新,却缺乏对战争的全盘审视和反思,因而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期待中国战争文学能站在新的高度思考战争,用人性大声呐喊——我们不需要战争,我们热爱和平!

  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芦花荡》与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在情调上是否有相同的地方?这两篇课文与本单元中的《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三篇课文的情调有何不同?

  (广东深圳市东湖中学;518000)

  独特的教学视角,紧凑的教学结构,大胆而深入的文本挖掘,无不体现出教学设计者的匠心独具。要想语文课有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就该这么设计。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炮火掩埋苏联红军战士,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红军士兵的坟头。本设计力图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文章、文学和文化的角度走进文本,点燃智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是谁在炮火中掩埋牺牲了的红军战士?是谁点燃了这支永不熄灭的蜡烛?从柔和的烛光中我们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全文内容。

  点拨: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来概括。

  三、发现问题

  把阅读学习中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小组先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到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问到的平常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1.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2.老妇人为什么不等战斗结束后再掩埋牺牲了的红军战士?

  3.连长眼看着老妇人的一举一动,为什么他不命令战士们去制止她或者去救她?

  4.老妇人为什么住在瓦砾下边的地窖里不走?

  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6.为什么多次写到老妇人的“黑围巾”?

  7.课文中为什么多次重复写德军不停的开炮及爆炸声?为什么炮弹总是炸不到老妇人?

  8.为什么老妇人把“结婚喜烛”点在“坟堆”上?为什么她不做一个简单的十字架呢?

  四、探究问题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从文章、文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相关文章:

芦花荡读书笔记4篇04-08

头饰设计教学反思04-06

《芦花荡》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2-10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音乐课教学设计与反思04-01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03-30

教学反思心得05-01

《关雎》教学设计03-24

初冬教学设计04-03

《海燕》教学设计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