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22-10-26 10:17: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1篇)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

  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呼吸细胞的增殖染色体变异人的视觉和听觉

  细胞的基本结构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的

  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20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新鲜黑藻叶,1%的詹那绿染液。

  2。课件制作:制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的幻灯片。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制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及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二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放映一张某玩具厂忙碌的车间的动画片。

  提出问题:

  ①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③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2)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①观看动画片;

  ②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展开讨论。

  ③学生倾听,并参与交流。

  ①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

  ②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

  (1)教师先引导学生制作黑藻叶片细胞及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然后依次讨论与交流:

  针对该试验提出如下问题:

  ①描述观察到的黑藻细胞的叶绿体分布和形态。

  ②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

  ③描述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和形态。

  (2)总结:在显微镜下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大量叶绿体,所以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绿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①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②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

  ③展开组内讨论和小组间交流等活动;

  ④倾听总结,并参与交流。

  ①学生对微小的细胞总有一种神秘感,通过亲自观察细胞来解决自身的疑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②训练了学生制做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③知道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态;

  ④对微观世界的细胞有了初步的认识。

  细胞的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

  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

  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

  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

  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

  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

  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

  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

  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

  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在细胞增殖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3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4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

  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

  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

  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

  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问:

  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

  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

  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

  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

  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

  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

  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

  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

  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

  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

  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

  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

  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

  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

  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

  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

  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

  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

  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

  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

  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

  4、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

  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关系细胞衰老的原因,历来是研究人员极为关注又很难回答的课题。近几十年来,先后提出过多种假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问题)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

  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

  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

  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细胞凋亡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例如,在胚胎发育时期清除多余的细胞,有利于器官的建成。当细胞被病毒感染或发生癌变时,机体也会通过凋亡的方式加以清除。

  六、总结: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七、作业布置:

  P124练习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6

  一、教学目标

  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导入: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其中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细胞的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三、教学过程

  (一)细胞的分化概念和意义

  提问: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要求学生举例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二)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三)细胞的癌变

  讲述:讨论第二个问题——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几乎人人都有,这并非危言耸听,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白血病、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问:癌症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肿瘤病人约100万左右,在全球因为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边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种肿瘤病毒。)

  提问: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总结癌细胞及其特征,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三级防治措施。

  (四)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学生阅读"细胞的衰老"。

  提问:人体头发变白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问:那么如何使变白的头发再变黑呢?(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发等。)

  讲述: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细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发对人体的危害等加以解释。

  小结:要求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细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和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预防,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7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二)能力目标: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3)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相互关联和协调一致。

  (4)概述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2、技能目标:

  (1)尝试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2)进行资料分析,提高思维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3)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三、教学方法

  本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细胞图片。

  出示细胞核结构示意图的投影片,新闻中常播:那么在细胞这个国度中,谁是核心呢?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呢?比如: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胞中的细胞核。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都是以真核细胞为例的,不考虑原核细胞。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那么,细胞核是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就是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展示在屏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参考多利羊)

  核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颜色?

  可看出,美西螈的皮肤颜色由什么决定?

  2、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

  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

  当分裂到16到32个细胞时,如果有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结果?结论?

  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

  4、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

  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通过这4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细胞核有这样重要的功能,必定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为什么细胞核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小组讨论并绘出简图,细胞核可能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完成这样的生命活动?并说明理由。

  展示细胞核电镜照片及细胞核结构模式图

  归纳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结构说明

  细胞核结构中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关于染色质的问题分析

  分解问题1:“染色质”与“DNA”的关系,染色质是不是就是DNA?

  提供:染色质化学成分分析材料

  分解问题2:染色质在细胞中是不是形态不变的?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9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1.垂直结构

  (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

  (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

  (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四、板书设计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学会从个性中归纳共性的科学方法。

  3.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水华与多种蓝藻图片,简单介绍水华与蓝藻之间的关系。淡水水体富营养化会使得蓝藻生长过度,导致水华的产生,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教师提出问题:那蓝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提问:

  (1)相较于植物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蓝藻细胞有什么不同?(蓝藻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植物细胞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核糖体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

  2.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提问:二者在细胞结构上有何共同特点呢?

  (两者均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是拟核。细胞器方面,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3.教师总结:科学家根据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那蓝藻细胞、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哪个是真核细胞?哪个又是原核细胞呢?(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

  4.教师提问:同学们总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巩固提升

  教师讲解蓝藻有个“藻”字,它能不能也能光合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蓝藻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呢?请同学仔细观察蓝藻模式图,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是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依旧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学生课下查阅有关水华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四、教学过程

  问题:病毒具有生命物质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可是病毒却不能单独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细胞后才能体现生命的特点。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你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问题:根据初中知识,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几类?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结构?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相关文章: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01-07

中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01-07

优秀案例教学设计模板12-30

识字教学设计优秀案例03-23

《风》教学设计优秀案例03-24

《春》教学设计优秀案例03-24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优秀案例01-01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4篇)08-23

《忆铁人》教学设计优秀案例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