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数学广角 -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04 17:09: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广角 -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广角 -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广角 -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广角 -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重复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解决重复问题的解决策略,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

  2、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的图形美、简洁美,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会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成数学问题.

  先请两生两把椅子玩抢椅子的游戏,发现椅子数和人数一样游戏无法玩?

  再通过加四人选一人的猜拳游戏留下一个人的游戏。

  学生猜拳,抢椅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质疑

  3位同学抢椅子,4位同学参加了猜拳游戏,请这7位同学站起来.

  怎么是6个人呢?少了一个人,那位同学哪去啦?

  学生解释,师故作糊涂状,引导多人解释,辩析.

  1、站圈

  师出示呼拉圈。请参加抢椅子的同学站到这里来,参加猜拳游戏的站到另一个圈中.发现一个圈中少了一个人,怎么办呢?

  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等两个呼拉圈交叉后,再请学生解释,明确认识.

  2、画图

  让学生将呼拉圈抬起来,给大家看.这两个圈怎么样了?左边这个圈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中间这部分表示什么?

  将它画在黑板上.

  生活中的呼拉圈变成了数学圈.认识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贴名,理解图

  请刚才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将他们的名字贴到相应的位置,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也贴.预计会出现两种情况:

  A贴对了.指名解释.

  B贴了两张.怎么样表示才对呢?引导学生理解“重叠”.

  4、理算法

  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用算式表示呢?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列式,并理解其含义.

  由此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教师课前调查的两幅图,引导学生理解图的含义,区别重叠与不重叠两种情况.(喜欢吃肉与喜欢吃菜的同学名单,分别放在两个集合圈中)

  2、解决动动物园里的数学问题。

  你选择哪幅图?为什么?进一步理解重叠现象.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看书做)

  4、运动会上的数学问题。

  我们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8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6人,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师展示动态集合图,渗透动与不动的观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评价小结.

  评价学生表现情况,简单小结。

  《数学广角 -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数学广角 -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2-27

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4-21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04-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04-06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8-24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设计03-24

小数乘小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20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

跳绳教学设计范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