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老山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4 09:39:19 志铠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老山界》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山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山界》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1篇)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 走路难

  间 翻山经过 睡觉难 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 吃饭难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 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 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

  背诵第22节。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3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总结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

  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 二次备课

  教学步骤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

  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

  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

  (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

  3、本文的结构已经很明显了,你们说说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一、决定翻越老山界(1段),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段)。

  注: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与习惯。

  教学步骤

  四、合作探究

  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从中我们看出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回答。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

  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五、布置作业: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二)、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三)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2.提示学习重点。

  3.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四)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作为一篇老课文,本文有许多值得重点学习的特点:内容上是关于历史和世界奇迹的长征的回忆,可以以小见大,感受这一奇迹的伟大之处,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写法上有基本的记叙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精彩的描写对叙事的帮助和作用等值得学习。

  学情分析

  作为远离战争与动乱的新时代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可能不容易感同身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宏伟的题材,是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精彩的描写如何做到,需要在分析与体会中琢磨运用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大概情况

  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2.了解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的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老山界就是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活动过程

  1.积累字词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惶()苛()捐杂税缴()点缀()

  呜咽()酣()然入梦蜷()咀嚼()

  盛饭()落()得很远

  B.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惊惶:

  呜咽:

  攀谈: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惊惶(huánɡ)苛捐杂税(kē)缴(jiǎo)

  酣然入梦(hān)蜷(quán)呜咽(yè)

  惊惶:惊慌,恐惧。

  攀谈: 本文中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呜咽: 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2.背诵(或学唱)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五岭”之一越城岭,山高三十里,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就是本文中的老山界。

  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下午山脚下(山沟)长征中的全体红军动身爬山

  傍晚瑶民家“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的工作同志交谈,吃粥,贴标语,烧水喝

  天黑山脚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

  夜里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露宿

  半夜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被冻醒,看夜景

  第二天黎明山路上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写标语帮助伤病员

  下午山顶,宿营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看景致,煮粥吃

  3.在文中勾划出最能反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的语句,并说说你的感想。

  示例:

  (1)“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一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山界山高谷深的特点,说明了红军的行路之难。

  (2)“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及“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等语句,则形象地表现红军的睡觉之难。

  (3)“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一句,体现了红军吃饭之难。

  4.仔细品味下列语句,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A.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示例:“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示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路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

  D.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两次写火把,第一次写火把是以“之”字形状,暗示山高路陡;第二次写火把,侧重于展示“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山峰越是险峻,越能展现红军行军场面的`“惊心动魄”;越是“惊心动魄”的场面,越是能够彰显红军的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E.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慣”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照着习惯”说明这里的百姓经常受到官兵、土匪的欺压,男人“躲”起来是怕红军也像原来的队伍一样抓壮丁。同时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F.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既表现出敌人对红军战士的无可奈何之情,也表现出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既构成了对敌人的嘲讽,同时暗示了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

  G.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合适。说明对饭的要求不高,而且时间紧迫。

  归纳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拓展探究

  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示例:我从红军的身上学到了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到底的精神,正如毛主席的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敢于接受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断奋进。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思路]

  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地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往重点语句进行赏析背诵。最后一块是片断仿写。对阅读的训练应该多角度、有层次。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生动描写的作用。

  3、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品味鉴赏——以写促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

  我们的红军战士在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的夜,而且还饿着肚子,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的《老山界》。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 篱笆 骨碌 酣 蜷 缀 矗 咀嚼 澎湃

  多音字:呜咽 落得很远

  词:攀谈 苛捐杂税 奇观 绝壁 骨碌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澎湃 身手

  2、思考下列问题

  (1)毛主席在《七律 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看一看,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面对这些困难,战士们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困难情况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险峻,悬崖峭壁。“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露宿峭壁,半夜冻醒。“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

  吃饭难“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处境难“伤员病号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感受。

  三、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

  2、学生展示绘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哪里,为什么?

  四、作业:完成《训练与检测》第一、二、三、四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走入《老山界》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本文记叙的是的故事。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品味鉴赏

  再读课文,从事件、段落、句子、细节四个角度感知文章。

  1、品事件,了解红军的革命豪情。

  红军战士是依靠 翻越老山界的。

  明确:乐观、团结、不怕苦、关心群众……

  2、品段落,反复吟诵,感知形象。

  品读你喜欢的段落,理解其内容,并揣摩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

  我最欣赏第 段,理由是: 。

  3、品句子,仔细体会,触摸感情。

  本文的句子有些质朴自然,如同红军战士纯朴的内心世界;有些则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

  例:“只得裹着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面对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毫无怨言,而是用意志和勇气战胜困难。“横着心”朴素自然地写出红军战士不怕艰苦的顽强意志。

  我喜欢的一个句子是: 。

  我喜欢的理由是: 。

  4、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它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三、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四、作业

  1、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

  2、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

  3、比较阅读:《六月雪》与《老山界》(B组、C组同学完成)

  课后反思:

  试阅读下边这篇《六月雪》(有删节),然后与《老山界》作比较,回答问题。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向上爬去。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响。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笔立起来了。山路虽然由前面的部队做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山涧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的白沫子,发出哗哗的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好像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两边石壁上伸出几棵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宜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完全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冬天。白皑皑的积雪,越来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动更困难了。走在我后面的一个贵州籍同志,由于年岁大,身体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顺手去接他的枪,副班长也赶上来要帮助他拿背包,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还是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前进。

  再向上走去,好几层雪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雪底下的水还是在哗哗地流着。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办法爬上来。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热。

  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喘半天。我后面那位贵州籍的同志,额头上汗直流,看样子连往前爬的劲都没有了。不得已,就坐下来。指导员忙抢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把他的手架在自己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来,耐心地对他说:"同志!在坚持一会儿,过了雪山就是胜利!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还能走!"那个同志轻轻地推开指导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又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大家多么高兴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挟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又变成了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我们身上的单军衣浸透了,有的地方还结了一层薄冰。冷风一吹,把大家冻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导员和连长忙着叫大家打开被子,披在身上。

  风好像故意和我们闹别扭似的,越刮越大。我们的脚陷在一尺多深的雪里,费老大劲才能拔出来。被子被风吹鼓起来,像船上的蓬,拖得我们来回直晃荡。我们几个人就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简直比蜀道还难!"后边的小通信员不知道把这句话听成个啥,就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不是已经上天了吗?咱们的脚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1、《六月雪》与《老山界》的叙事有什么相似之处?

  2、《老山界》写夜景,主要烘托红军行军的气势,而《六月雪》写夜景主要突出什么呢?

  3、《老山界》以地名命题,《六月雪》则表现自然景象,以现成的戏目命题。你认为"六月雪"这个题目好吗?为什么?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自学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 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 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 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 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 欺侮(fu) 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浑身打着颤 (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 )视,又有( )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八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八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课文预读“两步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当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细腻描写生动表达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准确分析细腻描写的句子运用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全面概括细腻描写的多层方法。

  教学过程:

  一、熟读文本找细节

  默读课文,勾画出细腻描写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细节

  自由朗读出示的三个句子,多角度进行赏析。

  1、描写对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准确传神,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侧面表现红军行程的艰难。用“奇观”来评价,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运用语言描写,每句末以感叹词和感叹号收尾,有强调意味;每句独立成段再次强调,同时由个体到群体,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溢于字里行间。

  3、描写对象是声音。一是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远与近,大与小。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又生动,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三、启发思维总细节

  本文将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的句子是“登山时、中途休息”的三个节点,从“物”“事”“人”三个角度进行细腻的描写,其中运用到了多感官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独立成段的短句。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主要是复习学过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再次让学生感受它生动形象表现主题的效果。七年级学生在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整体运用的自觉性还有所不足。在阅读时,对文句的赏析易出现遗漏;在写作时,易就事论事,语言直白浅显,缺乏布局和描写习惯。因此根据微课的特点,选择文本中较具有借鉴性的三个句子,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赏析,落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要由教师完成,交给学生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技法整体运用的意识,以便在写作中更好地谋篇布局,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同时落实相关的语文核心素养。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10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难点)

  3.长征的x传统及红x的x英雄主义精神和x乐观主义精神

  4.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x的语段

  二、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x的相应活动,完成下表。时间地点活动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层次思路,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3.再读课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想想这体现了红x什么样的精神?

  (二)体会文章精x描写

  1.重点读23段,对于半夜醒来的描写,试着从描写的顺序及运用的修辞方面来加以举例分析,写在下面。

  2.找出文中其它地方体现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的语言的语句,并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

  (三)揣摩特定语境中词语含义、作用

  1.思考“探究练习”二、三题,体会词语作用含义。

  2.体会下面几句加点词语含义。像泉在呜咽。抢了一碗就吃。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x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但是我们走过了……,才觉得老山界的,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四)赏析文章个x写法

  1.既然文章是写红x翻越老山界的过程,那么再写与瑶民攀谈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冲淡主旨了?

  2.文章中恰当运用了伏笔与补笔,前后归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试从文中找出几处来,写在下面。

  3.对于整个登山过程,文章也并非是平均用墨,而是有说有略,将你的见解写在下面。

  (五)读以致用

  运用你的“妙笔”将你所观察到的一处景物,试着从多种角度、用多种修辞方法,尽量细腻而准确地写出来,看看能否“生花”?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11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后生字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①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②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研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图导入

  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讲:大家看到我们红军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而这其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山,就是——老山界。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老山界》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参与了“长征”整个过程,当时是在“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本课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四)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总写句”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没有一句话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可能会找第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第一段是“决定要”,事情还没有发生,不具有总结性;也可能会找最后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这一段只有评价,没有人物地点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该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为什么此句能概括全文?时态是完成时,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该句的组成部分,并从这几个部分入手,撬动对整篇文章的分析。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有哪些呢?(难翻的、笨重的、战胜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如何“战胜”“难翻的”老山界。

  1、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预估学生们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饱

  老师稍加提示再总结出:有伤病员、有敌军追赶

  老师再让同学们分析一开始接触到瑶民的句子,抓住“照着习惯、躲、请、惊惶”等字词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出一个隐形的困难:当地的民众害怕与躲着红军

  2、分析如何克服民众害怕红军的困难?

  ①瑶民怕红军,所以红军是如何做来消除这些害怕的?

  讲解介绍红军、送米、保护房子和篱笆

  ②我们做的这些,最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军民关系呢?

  展示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来了。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总结:我们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与瑶民之间的关系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军民之间相互理解。

  ③总结:是军民一心的作风让红军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难?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抓住“横着心”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抓住“坚强意志”

  结论:红军就是靠“你争我赶、不服输的劲儿;咬牙坚持下定决心、坚强勇敢”等的意志战胜了诸多困难。

  ②句子分析:

  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总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发现没有人懒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团结一致战胜了诸多困难。

  ③句子分析: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抓住“奇观”的含义分析,这里既是指见到的奇特壮观的景象、也只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业、还有一种革命必胜的乐观心态。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抓住搞笑的语言分析出乐观。

  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胜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

  总结:这是一支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的队伍。

  (二)分析“笨重”与“难翻”之间的矛盾之处。

  1、“笨重”强调的是我们自身方面的困难:大家并不是轻装上阵,相反,队伍庞大、有伤病员、有马匹、有随身的行李,更有追击的敌人。

  2、“难翻”是在侧重表述客观方面的困难。

  3、总结:自身条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难,越是笨重,越是难翻,越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这一切,我们的红军队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达

  1、如果你是队伍中的一员,当你翻越了这么难翻的山之后,你会如何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预设学生答案:我好骄傲啊!我好自豪啊!我们真的太厉害了!

  2、作者并没有如此直接说,可是我们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

  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句子,同样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还使这种情感的表达很丰富。

  (四)批注分享

  文中还有几处句子,在现今读来,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请任选一句,完成批注并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可以从“模模糊糊的梦境”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奇妙的感受。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可以从拟人、嘲讽去解读。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可以从人生路上的苦难重重,我们该如何去克服解读。

  总结:学生们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全班)

  2、写写读后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书设计

  老山界

  笨重的我们 战胜了 难翻的老山界

  革命乐观 山高路陡

  团结互助 吃睡不好

  坚强勇敢 敌人追赶

  军民一心 伤病员多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句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并注重具体字词、语句的分析,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渗透、革命传统氛围的熏陶上做得不够,在革命情怀的解读上存在欠缺。

【《老山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老山界教学设计02-25

《老山界》的课程教学设计12-13

初中语文老山界的公开课教学设计02-28

《老山界》阅读答案02-10

老山界阅读答案参考02-14

《老山界》语文阅读及答案02-13

《老山界》阅读练习及答案03-07

《老山羊请客》教学设计及说课稿参考03-14

从种到界教学设计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