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9 09:46: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7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程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研究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个要素──地形的特点,同学们还就我国地形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例调查,并在班级主页上进行了交流。下面我们就前面所学内容进入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1.我国地形从种类上讲具有( )的特点。著名的地形区有( )的山脉,( )大高原,( )大盆地,( )大平原和一些丘陵。

  我国地形之最:

  最高大的山脉是( )最大的盆地、平原、高原分别是( )最低的平原是( )。

  我国地形荟萃:

  “水乡泽国”( )、“聚宝盆”( )、 “黑土地”( )、“黄土地”( )、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

  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好处是( )。

  2.我国地形从面积比例上讲具有( )的特点。

  我国各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是( );不利影响是( )。

  过渡承转:关于我国的地形,我们除了在类型的数量上、面积所占的比例上进行研究,总结特点之外,还要研究因为分布而呈现出来的特点。

  观察思考:在这张图中,A、B、C、D红、蓝、绿、紫方框是某个区域的轮廓,当中分布有某某山地、某某平原、某某高原,地形类型和地形区都一样,就是排列分布不一样(具体见PPT课件),请问会引起A、B、C、D四个区域什么的不同?会引起地表高低起伏的特点的不同,A区域是北高南低,B区域是南北高中部低,C区域是东北高西南低,D区域是东南高西北低。这种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叫作地势。由于地形区分布的不同会引起地势特点的不同。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来研究我国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第一步请同学们说说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这些重要的地形区在我国分布的方位。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只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

  第二步分析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因为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而平原海拔低于200米,盆地的海拔不定,而丘陵也是低于500米的,所以由此判断出我国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

  过渡承转: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势特点,我们还可以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来研究。

  读图概括: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看看东西部各以哪些颜色为主,并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

  第一步看陆高表:海拔低于200米的用绿色表示,200~500米用黄绿色,500米以上用黄色系列,海拔越高则呈现棕色、褐色,再有终年积雪的地方用淡紫色或白色表示。

  第二步看我国东西部的颜色:西部地区颜色以棕色为主,东部地区颜色以绿色为主。

  第三步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承转:除了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地形剖面图来研究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地形剖面图展现的是地形的垂直剖面,从中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即地势的特点。

  在我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选择北纬32度为剖面线,做出的剖面图如图所示。观察中国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我国的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除此外还呈现什么特点?明显的阶梯状,大致分成三级阶梯。

  教材P27图2.9是沿着北纬36度做的剖面,大家看看是不是也能够得出同样的特点。

  由此我国地势的特点就很全面地研究概括出来了,即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中哪一幅更接近我国的地势特点?

  图B更接近,展示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特点。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三级阶梯各有何特点,以及各阶梯之间的界线。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对照书上P27图2.9 自学中国三级阶梯的特点和界线。

  考察成果: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一、二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主要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特点──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北边和东边,海拔多在( )米左右,以( )、( )地形为主。

  再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二、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特点──第三级阶梯:在第二级阶梯以( ),海拔( )米以下,以( )、( )地形为主。

  过渡承转:我国地势的这些特点对于生产生活也会产生影响。

  思考探讨:

  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对气候:西高东低,利于东部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对农业生产有利。对河流流向:众多大河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

  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落差很大。水能资源丰富,利于水电的开发。

  3.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交通会产生什么影响?利:利于东西间水运的开发利用。不利:西部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势高,崎岖不平,修路难,交通不便。

  课后延伸:

  看教材P29活动3中的图2.11,完成活动3中的两道问题。由此进一步体会我国地势特点的影响。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

  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征;

  2、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上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分布范围、平均海拔以及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

  3、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及利用价值、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的特征

  教学难点:

  说明我国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力发电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有一感性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学习新课:

  读《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让学生看地图册P10—11,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

  我国各地海拨高低有什么差别?提示:4000米以上、1000—2000米、500米以下的地方各分布哪些地方?

  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

  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

  (继续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大陆架概念)

  (观察判断)同学们仔细阅读图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图2.2)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课堂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2.2和24页图2.4,在图2.3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填写下表:

  (分组探讨)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A组发言,教师补充)小结:

  (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难怪古人有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滚滚江水东逝去”。

  (B组发言)B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点评,加深学生理解。

  得出结论:河流从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二级阶梯,再从第二级阶梯流向第三级阶梯,落差由大变小、水流由急变缓,水能资源由丰富变贫乏(由大变小)。河流落差大的河段便于人们建设水电站,利用其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支援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C组发言,教师补充)小结: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评价和归纳: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及利用价值、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后记:

  本课时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数都能快速、准确回答每一个知识点后面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能上台准确指出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得到的启示教学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紧扣重点,落实知识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能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

  2、 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类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重点:

  多种多样的地形及主要地形区的记忆。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多样的地形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结合地图回顾一下这个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想一想,我国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学生: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彩画。

  读:课本24~25页彩画,引导学生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

  提问: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什么是山脉?同学们回忆一下。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这样的山地就叫做山脉。

  讲解: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山脉走向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又有哪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呢?请看投影。

  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1.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说一说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各有哪些?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归类整理)

  读图连线:下面,同学们在课本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如先将天山、阴山和燕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秦岭和大别山连成一线;将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岭连成一线;再将长白山和武夷山连成一线;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将贺兰山和横断山连成一线。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

  (读图填表)观察图2.6“中国地形网格”,请同学们对照图2.4,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下表中。

  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板书)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四大高原依次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中部的黄土高原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四大盆地依次为新疆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北侧的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依次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深受地形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二、地形复杂多样

  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和特征:

  1、山脉: ①东西走向向 ;②南北走向;③西北—东南走向 。

  山脉分布特征:网格状骨架

  2、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峰连绵——第一级阶梯、“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一望无垠 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④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3、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

  ①塔里木盆地 ②准噶尔盆地 ③四川盆地④柴达木盆地(第一级阶梯)

  4、三大平原——第三级阶梯

  ①东北平原 ②华北平原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

  教后记:

  通过景观图片的认读,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知道了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地理位置;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程引入:上节课老师留的课后延伸是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同学们都认真看图了解了吗?我要考察考察大家。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

  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

  黄土高原:祁连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

  过渡承转: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明确了位置,我们再来看看各大高原有何特点。

  四大高原:(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高原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将我国的四大高原的名称与其特点连线:

  过渡承转:四大高原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我们看看除了高原外,我国西部和北部还有哪些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温故知新:还是请看图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以北、天山以南。

  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以北、祁连山以南。

  四川盆地: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秦岭以南。

  四大盆地:(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盆地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描述和图片分别指的是哪个盆地?先选字母再说盆地名称。

  “我国最大的盆地,当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是A,塔里木盆地。

  “内部多丘陵,西部有平原,有‘紫色盆地’之称”。是C,四川盆地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是B,柴达木盆地

  “是我国最靠北的盆地,内部有沙漠”。是D,准噶尔盆地

  过渡承转:以上我们认识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是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重点地形区我们再看看我国的东部还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它们又是以哪些山脉为界?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东北平原: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

  华北平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

  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以东。

  三大平原:(观看视频):还是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三大平原在大小、海拔、特色、别称等方面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图片来描述该平原的主要特点。

  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开阔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狭长,宽窄不一,地势低平,最低。河湖众多,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沃野千里。

  过渡承转:在我国的东部除了平原外,还有低缓的丘陵。

  认识丘陵: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过渡承转:通过以上的经历,同学们感受到我国地形的复杂多样了吧。现在有个问题,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都有,它们是五分天下的吗?面积各占全国面积的比例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我国各地形占全国面积百分比图,按从大到小排排序。

  各提一个字就是“山、高、盆、平、丘”

  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山区,算一算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的比例?约占2/3。由此说明我国地形在所占面积比例上讲又有着“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思考探究:从地形类型的种类上讲,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从各地形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上讲具有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生活会有何影响呢?

  有利影响:发展多种经营,在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不利影响:修路难,交通不便;耕地少,对于发展种植业不利;地质灾害多发等。

  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找一个我国山区经济开发的实例,了解其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开发的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写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主页上与同学们交流。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内容点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关键。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以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比照。图2、2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它的颜色不代表准确的高度。这幅图主要是便于学生分清阶梯的'界线,而阶梯的内部特征和平均海拔等则要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

  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图2、7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例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平坦地面的黄土高平原被称为塬;有长条脊线的是梁;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就获得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4。它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平缓。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形与民俗”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一段材料时应注意,地形可以对当地风俗习惯起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0、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具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发达国家的实际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平原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过渡引入: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4、图片、视频引入:课前准备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者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鼓励学生将这个练习深入下去,尝试多分析练习中所没有的山脉界线,教师也可补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线。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第二步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

  对于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围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这个专题,课下去搜集材料,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交流,针对人类和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行讨论。

  总之,在这段教学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应该让学生体会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零散的知识。

  【山区面积广大】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知道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一项,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向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完成第30页的活动第3题,这项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平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6

  八年级上册《地势和地形》,这节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较多。遵循探究性、活动性等原则,我用以地理板图教学为主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分层设色地图与地形剖面图、运用地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拥有丰富多样地形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

  教师在黑板上绘出中国轮廓略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学习描绘中国略图,培养爱国热情。

  [复习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借助于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有利于寻找探究新知识的依托点和旧知识获得发展的生长点,搭起一座新旧知识联系的思维桥梁;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辨别异同,尽快理解和掌握问题的实质,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有关旧知识,提出如下问题: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是中央高四周低。地形与地势有何区别?

  (2)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又是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的一部分(绘出略图)。你怎么区别山峰、山脉和山系?

  (3)在黑板上绘出如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脉,让学生判断其走向。通过探究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设置问题]

  问题越明确越具体越好,有利于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学习“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绘出略图说明;

  (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对照《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说明。

  学习“中国陆地上主要山脉”后,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山脉分布有什么规律?请用粗线条表示山脉,绘出略图加以说明;

  (2)请用红笔在自己绘制的山脉分布图上勾划出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合作探究]

  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学生通过看书能很快做出答案,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引导学生将《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相结合,分析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

  掌握我国山脉的分布规律是该节的难点。要求学生绘出山脉分布略图困难较大,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按不同山脉走向的分布规律,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中国轮廓图”中绘出,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完成,但学生可以不描绘中国轮廓略图。

  接着,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中找出、并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填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这样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我国各种地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

  [再设置问题]

  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变换问题呈现的形式再次设置如下问题:

  (1)我国东西走向最北一列山脉、最南一列山脉、跨越我国三级阶梯的山脉分别是什么?

  (2)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两列山脉分别是什么?

  (3)我国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

  (4)我国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什么?等等。

  [评价与反馈]

  学生通过讨论、看书完成以上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鼓励以及评价和指导。如对问题(2)阶梯分界线作补充:“昆仑祁连横断山,兴安太行巫雪山”,帮助学生识记,形成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规律、观念。

  [教学探究]

  该节内容需两个课时完成,以上为第一个课时内容。在下一节课,首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地形暗射图(手绘版图或用课件展示),要求学生说出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及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巩固上一节所学知识;接着,花3-5分钟时间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课后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地形风景图片并互相交流,加强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最后,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自学,进一步掌握中华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的特点;同时,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

  (2)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探究完成以上问题,教师给予评价指导)。这样,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评价我国自然环境和资源,树立为祖国经济发展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教学反思]

  运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地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该节地理版图教学很好地克服了这个问题,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1)遵循由复杂到简单认识规律,凸显和明确了学习目标。

  (2)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教师不必准备太多的教学挂图进行教学而浪费时间,而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又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

  (3)是动态的教学,真正地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了起来,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7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

  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探究讨论,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02-25

地势和地形的教学设计12-02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11-23

初中地理《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02-23

地理公开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02-25

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02-25

八年级上册地形与地势优秀教学设计02-25

地理《地形地貌》教学设计02-24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