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一年级数学《物体分类》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20 14:40: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物体分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年级数学《物体分类》的教学设计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课件、可爱的小娃娃、篮子、各种形状的物体、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认一认。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喜欢吗?那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

  (生:)

  师:像这样,记住物体的形状就能正确认识物体了。

  2、说一说。

  师:可爱的小娃娃知道大家带来了许多东西,谁愿意为他介绍分绍?

  (生:)

  3、揭示课题。

  师:这么多的物体,你们可不可以把它们分一分啊?(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体分类》。(板书:物体分类)

  二、合作分类,探究方法。

  1、小组分类。

  师: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动手分一分吧。

  2、集体交流。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

  3、初识物体。

  师:大家的办法真不错,像XX小组这样,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分在一起,每种形状的物体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小朋友知道是什么吗?(指名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

  三、观察操作,认识物体。

  1、认识长方体。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啊?

  (生答,师板书:长方体。)

  师:请你们也拿出一个长方体(师贴图),仔细观察,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发现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生:)

  师:你真是个观察小能手。

  小结: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6个面,不能滚动的物体。

  2、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伟大发现。

  (学生自主探究)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先来说?集体交流,师点拨引导。

  (学生汇报完每一种物体的特征,请其他学生也找一个同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也来体会体会。)

  四、回归生活,游戏巩固。

  1、游戏"猜一猜"。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了他们有各自的特点。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玩个游戏,好不好?

  师:老师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说箱子里物体的样子,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谁反应快,马上举手告诉大家是什么物体。

  2、联系生活,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许多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东西。谁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看这个可爱的小娃娃,谁再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3、游戏"找朋友"。

  师:小朋友们真是聪明极了,可爱的小娃娃忍不住想和大家玩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规则:每个同学拿一件你最喜欢的物体,把它送到好朋友那里去。先请四位同学上来帮忙。(四名学生分别拿标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篮子。)

  师:检查一下,朋友都找对了吗?(四名学生分别进行评价。)

  4、小小设计师。

  师:现在,让我们都来争当"小小设计师",用你们拿来的物体和小组的同学合作,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媒体播放伴奏音乐《巧巧手》,学生动手操作。)

  师:搭好的同学可以去欣赏一下其他组的作品。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们小组搭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体?

  师:你们认为哪个小组搭得最好呢?(生:)

  五、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生:)

  2、师:人们经常把生活中的物体设计成这些形状,大家一起来欣赏。

  (媒体播放图片。)

  3、师: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物体,课后大家再去找一找,然后告诉你的同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中的第一部分:比多少。

  一、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在这里我着重讲的是创造教学情境的技能。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讲故事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步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秋天来了,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来到动物乐园帮忙,动物乐园里非常热闹,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现在动物乐园里是什么样子呢?

  这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注意观察图片,看一看,是谁这么懂事,到动物乐园里来帮忙?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图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设计此问,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创设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乐园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的基本叙述模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学生数的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进入情境,探究新知。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重点,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分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着重于对学生的引导,而第二环节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第一环节:在学生数一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哪两种小动物的数量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用课件演示小熊和小鹿的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数量,让学生说一说,小熊与小鹿谁多,它们的数量怎样,还可以怎样说呢?

  这时我注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样多、一样多、一般多等等。培养学生灵活的语言表述和记忆比较的过程,不程式化,让学生独立思考,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图片中抽象出具体的数字,并借助课件,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从而引出等号的概念,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等号 有什么特点,从而指导学生书写,能够使学生很快掌握要领,这也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环节:学生在对比较有了初步概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的探索。首先,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把头饰分发给全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小动物,就发给他什么样的头饰,这时我让学生自己分组,找你最喜欢的小朋友、好朋友或者是同桌,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三个人、四个人,甚至更多人一组。让他们比一比、看一看,你们喜欢的那种小动物,哪种小动物的数量多,谁比谁少,也可以借助不同的学具来代替更为直观的比较,在进行分组活动的时候,我让学生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等的图片来代替你所喜欢的那种小动物进行比较。经过比较,有的小组会得出相等;有的学生所选的小动物比小组内其他人所选的小动物的数量多;有的学生所选的比其他人选的小动物的数量少,从而引出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方法和结果,不规定统一的模式,引导学生多说,同时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这时,我借助于课件,从而抽象出数字的概念,进而引出大于号和小于号,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再指导书写,抓住其特点,学生更容易掌握,在掌握了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以小猴子为例:为什么它和兔子比少,和小鸟比多呢,这时,我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得出比较的方法: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比较,要看它和谁比,和比它大的数的比就小,和一个比它小的数比就大。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动物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的感性经验,我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给学生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给他们创造一个观察,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操作,自主探索,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放手,配有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让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同时教师用鼓励性话语,让他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我在教学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时候,让他们自由的组成小组合作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第三部分: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主要包含两小部分,第一部分:巩固练习,而第二部分则是扩展练习。以往的练习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往往只是一两道习题,形式简单,并不能引起低年级儿童的兴趣,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小朋友们,动物乐园的园长大树伯伯,看到有这么多的小动物来帮忙,非常的高兴,可是小动物们太顽皮了,它们给大树伯伯出了个难题,这下可把大树伯伯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帮助大树伯伯呢?谁能帮助大树伯伯解决难题,它就会发给小朋友一张动物乐园的门票。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习题,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答案。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内容。

  第四部分:扩展练习

  学生在解决了基础练习的同时,其兴趣并没有马上降低,这时教师应适时鼓励,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大树伯伯知道还有很多小朋友想去参加动物乐园的活动,所以它想了一个办法,在通往动物乐园的路上,它设置几道障碍,你每过一个障碍就会得到一面小红旗,最后大树伯伯要看一看,哪些小朋友得到了小红旗,它就会把邀请卡发给谁,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参加活动?那让我们来看看大树伯伯给我们出了哪些难题?

  第五部分:用课件来演示习题。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对于有难度的习题,则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动手实践,师生合作来共同完成习题。对于这种亲历的行为,学生会非常积极,记忆会更深刻,浅显易懂,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倡导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状态,设计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在一种类似于游戏活动的氛围中自主的探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

  第六部分:总结。

  在课上的总结部分,我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你们得到邀请卡了吗?把你的邀请卡举给老师看看好吗?大树伯伯非常高兴你们能去参加活动,他想让你带着你的朋友一起去,但是,大树伯伯有一个条件,这时我出示课件,这是一个课后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数学调查活动,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调查活动的乐趣,积极性提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最后,以表扬、鼓励性的话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肯定,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总结。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改强调的重过程、重合作交流的理念,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潜能,扩展学习的空间,最终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物体分类》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5篇)04-1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5篇03-19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04-08

数学教学设计12-27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4-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04-06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8-24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03-18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设计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