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最新《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4 14:59: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最新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范文

  导语: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接下来小编跟大家一起分享最新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的借鉴!

最新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范文

  最新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范文1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节教材分析: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第8单元的开篇,主要介绍生态学的最基本的知识。通过第23 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应 用这些基本知识对一些环境现象分析解释,并且指导自己在环境活动中的行为。

  我们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我们在生态系统中生活,直接接触着各种生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自己的生活环境,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初一年级开始学习生物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已经学习的有关内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

  由于生态学的特点,教学中不易安排实验活动。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有关问题,本章安排了一些 对二手资料的分析讨论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二手资料的处理,形成感性认识,进而理解生态系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何安排组织好这些活动,是备课时要认真考虑的。以下是本章安排的活动。

  活动活动目的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系统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关系 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

  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和流动认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认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制作生态瓶(见教材第79页)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因素以及结构被破坏的原因

  从知识教育的角度看, 本章主要是认识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的教学,切忌死记硬背,要建立在学生分析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学 生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研究。

  从能力技能培养的目标考查,主要是认识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从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迁移到分析其他生 态系统的组成, 分析其他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本章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联系制作生态瓶,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学生能应用已有基础知识进行设计规划生态瓶的制作,制作过程中很自然要涉及操作技能的训练。

  从情感、态度 、价值观教育的角度考查,特别注意的应该是有关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学习了生态学有关知识,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有信心地参与社会上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讨论,例如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生态入侵的问题等,如果有可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针对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对于澄清有关价值观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 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 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 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 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二》、分析图片,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凯巴森林这一具体生态系统的介绍,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生态系统的类型;通过分析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认识,并在活动中认识到各成分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

  最新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范文2

  教材分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障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本节课教材正好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同时也是对上几节学习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教学策略和方法

  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角色扮演策略。

  以资料阅读、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法为基本方法,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线,提问、讲解、活动、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资料、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通过理 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教材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 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 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 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 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下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一旦 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内容教学:

  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 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从兔种 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教学,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如结合“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最后让学生分析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最稳定,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

  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是“理”很浓的内容, 教师应注意说“理”,以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则更倾向于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有关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在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等问题。[来源:学科网3.本节教学中的观点教育,应以“在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因素和认识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意义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便更好地渗透此观点。

【最新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最新《风筝》教学设计09-29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07-23

最新《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05-09

跳绳教学设计范文09-10

《太阳》教学设计范文04-09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04-09

《西湖》教学设计范文04-07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7篇06-23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范文07-18

《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