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求职陷阱”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这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一大隐忧。而对于即将出道或者刚刚出道的求职者来说,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缺乏经验和应变能力,往往更容易落入不法分子设计好的"求职陷阱"。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求职者曾落入求职陷阱。

如何求职应聘,如何防范陷阱,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位求职者都关心的问题。很多人都觉得“求职陷阱”防不胜防,但也不是没有办法防范。在求职时不仅需要提高警惕,还要多多搜集信息,了解骗子行骗的常用手段,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开招聘陷阱。


1 在家就能赚钱的网络兼职

    案例:同学因为闲来无事,想找兼职,在论坛上看到了这个招聘信息:“诚聘打字人员,每天工资至少100元,每天2-3小时,适合在校学生。家里、网吧均可工作,工资每日结算。”于是她就联系客服QQ,发送简历。两天后自称是人事部的人来电,通知她已经被录用了,并问她的打字速度,确认她的地址。还问她是等做完任务付工资,还是先付一些定金给她。一般这种情况下,谁都想对方先给定金。不久,对方财务部打来电话说,300元钱已转到了公司给的个人卡上,需电话转账到她的个人银行卡上,随即给她一个400的客服转账电话。按电话提示,她输入了个人账户和密码。后来她发觉不对,去邮政网银查看,对方给她开通了电话转账,卡里的钱已被取走。
    延伸:对于这样在家就能做的兼职,不同的网站有自己不同的行骗路数:要求输入手机号码从而骗取手机信息费;要求输入银行账号、密码从而盗用银行卡资金;要求交纳押金而骗取金钱、要求先交纳一定的钱作为邮寄手本的邮费等等。

3 招聘三百余人只为形象炒作

    案例:高女士在某媒体上看到一则大幅的招聘广告,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招聘职位和职位描述。她欣然前往应聘后,却意外得知,这个所谓的招聘广告,只是这个单位的一次形象宣传。高女士说:“自从原单位倒闭后,4个多月来我最关心的就是各种招聘信息。几天前,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有一家网站招人,招聘人数过百,公司的实力一定雄厚。看到广告后,粗算了一下,招聘人数有300多人。虽然对招聘人数心存疑惑,但我还是带着简历到指定地点面试。面试后,被告知回家等通知。后经朋友打听,得知这家网站成立不久,这次的招聘只是公司企划部做的一次形象宣传,并不需要那么多人。”
    延伸:实际上这些单位并没有招聘广告中描述的那么大规模和设置的那些部门。这只是单位的一次炒作。大规模招人,可以显示出企业的实力,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比单纯在媒体上打形象广告会有更好的效果。

2 “境外就业”的美丽谎言

    案例:南汇女工被困南非事件就是黑心中介惹的祸。受害者之一方小姐说,她出国前向中介交了3.7万元人民币的“劳务费”,可回来时,厂主只还给她1.17万兰特(约合1.5万元人民币),加上警民中心资助的1000兰特,总共也只有1.65万元人民币,损失了一大半。其他女工的情况也是一样。而在她打工的8个月里,只出去过两次,其他时间都在厂里打工。每天早上7点起来,一直做到晚上10点,几乎天天如此。方小姐说:“那里简直就是一个监狱。虽然警民中心一直督促厂主,可这个老板太黑心,总有借口不还我们钱。”
    延伸:目前非法境外就业中介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以出境旅游和商务签证代替务工签证,出境就业者没有工作许可证,相当于“打黑工”;二是无照经营的境外就业中介;三是无视任何限制收取高额中介费;四是非法中介机构无视广告法和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乱发假广告,吹嘘境外就业能挣到高额报酬;五是非法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为谋取经济利益什么单子都接。

4 手机一借就不见

    案例:孙小姐,大学刚毕业到深圳找工作。一个自称是某职业介绍所的员工的人,向她发了一张该职业介绍所的宣传资料。说他们这家职业介绍所不同于别家职业介绍所,别的职业介绍所都是先收费后介绍,他们是介绍成功再收费。该男子为其推荐了一个文秘类的工作,不久,她接到公司老总的电话。前往面试,老总很亲切的声称要安排人到电子城的楼下接孙小姐。孙小姐人一到电子城的楼下,就有一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男子向她打招呼,这个阿华刚要带孙小姐进去,孙小姐的手机响了。那个老总说:这个阿华出门去手机也不带,你让阿华听一下电话。我要安排他出门办点事。于是孙小姐就把手机递给了那个阿华,阿华就接过了手机,和老总说起话来。但眨眼之间,那个阿华拔腿就跑。孙小姐忙去追赶,但哪里还追得上。
    延伸:有的人在找工作时,被身边一起找工作的人借手机用,也是一借就给“借”丢了。还有的骗子常到人才市场转悠,他们混在求职者中,看谁手里拿的手机值钱,然后跟踪,当其填写求职简历时,就将其姓名、电话、应聘单位、职位等记下来,每次记下三四个人的资料。然后,以面试为由将求职者骗出来抢手机。


NO1、变相收费
    因为新人需要培训才能上岗,培训时要用些产品,所以要收点钱作为培训费;或者求职者办理“入职手续”时,对方会要求应聘者交所谓的建档费、服装费、风险押金、体检费等。
  NO2、廉价劳动力
    一些用人单位看准了求职者就业心切的心理,以试用期为名招来众多应聘者。在试用期结束后,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因为试用期工资低,这些单位实际上是在赚廉价劳动力。
  NO3、剽窃求职者作品
    这是求职者遭遇的智力陷阱,单位以考试为名无偿占有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劳动成果以骗取“智力”,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的性质更为恶劣。

NO4、挂羊头卖狗肉
    打出招聘工程师的广告,实则招业务员,没有任何底薪,全靠提成。承诺的薪水往往比较高,许多求职者很容易为之所动,最后再挑出应聘者的种种不足,以此为理由来压低薪水。
NO5、非法中介陷阱
    黑中介常利用各种“托”来蒙骗求职者。他们以种种理由收取介绍费、抵押金、面试费,或贴出子虚乌有的用人信息,或与用人单位勾结,用虚假信息蒙骗求职者而非法牟利。
  NO6、色情陷阱
    以招请公关或侍应生为名,在广告上标榜工资特高,无需经验等以吸引求职者。一旦签约后就会逼你去陪酒或从事色情交易,如果拒绝可能会骚扰家人或控告你毁约而要你赔偿。
  NO7、暗收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按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后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有些单位跟求职者签完协议后,在协议期间采取各种手段逼毕业生主动辞职,然后收取违约金。
  NO8、传销骗局
    传销的手法越来越高明,它通过发展下线而非销售产品实现赢利。传销的会员发展基本是在朋友同学亲戚中进行,进入传销组织后往往失去自由,多半被洗脑,欲罢不能越陷越深。
NO9、高薪陷阱
    往往在招聘时开出优厚的待遇,等到求职者正式上班后,却以种种名义肆意克扣原先承诺的工资,或是针对薪水中的一些不确定的收入,进行虚假或模糊的承诺,但最终不予兑现。
  NO10、扣留证件
    初次求职者一般经验缺乏,加之防备松懈,因此市场上有人设陷阱,诱骗无经验的求职者从事不正当的商业行为,或用不当手法扣留求职者保证金、证件等,使无辜者受害。
  NO11、推销行业的工作
    有些单位以高职与佣薪丰厚诱使求职者巨额购买货品,靠销售货物或通过招纳新人,从其销售商品而获取佣金。但货物品质粗劣,价格也高于市场价,退货不能,蒙受金钱损失。
  NO12、借招聘储备人员
    有些单位不缺人,不急于招聘,只是广收信息,积累所谓的人力资源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求职者精心准备赶往面试,结果单位随意问几句,填张表格,回家等通知吧,从此杳无音信。

假期打工需擦亮眼睛勿信街头高薪广告
    大学生假期打工,一则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二则减轻家庭负担,可谓一举两得,但是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要先擦亮眼睛,一看工作是否合法,二看工作是否可靠。由于涉世未深、求职心切,不法分子往往会设下招聘骗局,使大学生上当受骗,权益受到侵害。详细>>

新进员工严加防范试用期六大陷阱
    不少用人单位利用劳动者求职心切又缺少必要的维权知识,在试用期上玩起了花样。在此提醒新进员工严加防范试用期“六大陷阱”。详细>>

签劳动合同时应规避可能存在的六大风险
    《劳动合同法》有效促进了用工制度的完善,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问题有可能损害劳资双方的切身利益。所以提醒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规避可能存在的六大风险。详细>>

求职面试需谨慎个人信息要保护
    毕业生在填写个人简历时,不要在规定的表单以外的地方填写自己的联系方式,这样会导致不安全情况发生,其中尤其建议求职者只留本人联系电话并保持畅通,若非必要最好不留家庭电话。详细>>

找工作恨没关系骗子容易盯上你
    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对不少高校毕业生来说,走出校门后顺利找到工作并非易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就业、招工行骗的案件时有发生。特向社会发出预警,提醒大家防范各类就业骗局。详细>>

  • 世道险恶
  • 防不胜防
  • 不透露个人信息
  • 实地了解真实的情况
  • 正规渠道

爱睡觉_why_的鱼:世道险恶!!!找工作的亲们小心了!!!在求职过程中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贪心、不轻信、不盲从、有自信,就不会被这些陷阱所迷惑了,嘎嘎!

热心网友:防不胜防,政府应该出面大力查处,这样的骗子很多,举报电话应该多设几个,一旦有举报要提起重视,而不是避重就轻。

Sunny_girl-baby123:不要轻易在网上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账户、密码。这种行骗方式就是掌握了一些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通过注册、认证等方式骗取个人资料,盗用银行资金。在登录一些个人网站时,如遇到要求输入银行账户和密码时,可先尝试乱输一个数字,如能通过,那就说明有问题喽。

我爱看新闻haha:通过公司实地了解真实的情况,最好是能够在公司找到自己的熟人,实在不行可以自己去公司侧面观察打听。

Oh青春你好: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正规网站找工作;切勿轻信网络论坛、微博、及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哦!

中国人才网针对日新月异的招聘陷阱制作了求职防骗宝典,希望能引起求职者的警惕,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不要轻信他人的“花言巧语”,在求职时多听、多问、多看、多想,避免就业路上的陷阱。同时,希望这个防骗宝典能对目前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们有一点点启发和帮助,以免付出了劳动和智力而一无所获。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因而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想找一份好工作并非易事,从而给求职者造成了一种急切的求职心态,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求职者的这种心态,设计好了种种陷阱等待着求职者。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掉入陷阱的几率。 找工作时一定要到正规的人才市场、招聘网站上获取信息,遇到高薪、交费上岗等情况时,要多留一个心眼,谨防其中有诈。在选择用人单位时,应事先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如有无营业执照、有无固定办公场所、经营状况如何等等。在遇到用人单位收取押金或要求押证时,不要轻易地把证件、钱物交给对方……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增强辨析能力,才不会让陷阱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