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时间:2021-02-27 13:01:47 述职报告 我要投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引言:培育和发展新的生产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有效供给与需求匹配的新途径。以下是CNrencai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已经从吃饱肚子转变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已经习惯于呼吸着清新空气、行走在绿色空间的休闲生活,这标志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已经转变到了生态农业上,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一个决胜期。

  市委七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放大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我们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发挥我市农业产业特色优势和生态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

  这是市委站在全局的高度,根据市情因地制宜作出的战略部署。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 做特做强农业品牌

  何谓生态农业?就是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相较传统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我市而言,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从地形地势可以看出,我市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耕地少、地力差,其中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坡地,四分之三是中低产田。这些劣势条件虽然制约着我市农业产业做大,但恰恰利于农业做“特”,这个“特”就是生态。

  市蜂业协会会长田志勤告诉记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们打开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思路,我市农业发展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

  换一个角度看,劣势有时也是一种优势。虽然坡地多、丘陵多,但覆盖着森林、林业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再加上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小气候特征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给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发展好生态农业,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以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群众需求。

  怎样才能提供绿色优质的农产品?标准化的种、养、加工是关键。

  高平市凯永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园区,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防疫模式,按照标准化的饲养流程,饲料可自动输送、猪粪实现资源化处理、污水实现环保化处理,就连猪舍都采取无菌化操作技术。在如此舒适环境中生长的猪,明显个大、瘦肉率高、自然品质好。凯永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园区是我市农产品标准化的一个缩影。

  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农业成果和经验的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质量,是规范农业生产、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生态农业的重要标志。目前,全市共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个。

  市质监局标准化科科长尚红明说,一方面要继续按照“培育储备一批、推动建设一批”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标准化试点示范的创建工作,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围绕畜牧、蚕桑、食用菌、设施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储备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普及标准化知识和技术,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发展好生态农业,要抓住新一轮消费升级战略机遇,在发展功能农业、开发功能食品上用力,重点扶持畜牧、蚕桑、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把产品调特、品质调高、产业调强、结构调优。

  功能农业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就是把农业从“吃饭产业”变成了“健康产业”,通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让它成为维护、提升人体健康的重要载体。

  在历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我市的蜂蜜、中药材、酒、醋类、小杂粮、食用菌、畜牧产品等多种特色、品牌产品一露脸,便受到人们青睐,这些产品就是功能食品、生态食品。

  近年来,我市充分结合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坚持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集中打造畜牧、蚕桑、食用菌、设施蔬菜、小杂粮、干水果、中药材等功能农业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工厂化食用菌、高平泽州生猪、阳城沁水蚕桑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涌现出了厦普赛尔黄梨汁、彤康山楂干红、鲁村小米、山里泉蜂蜜等一大批知名功能食品企业。就蜂产业来说,去年养蜂户达到5000多户,蜂群11万群,蜂蜜产量2800多吨,蜂产品总产值8000多万元,规模养殖户户均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

  虽然我市功能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产业基地建设质量效益不高、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市场功能不够完善、产业规模不大等诸多薄弱环节。

  如何使我市的功能农业蓬勃发展、做强做特?田志勤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市场,培育一批功能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充分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提高经营的`效果。要注重科技的应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还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为功能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统一规划整合 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

  当前,旅游发展正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呈现出旅游行为普遍化、旅游生活常态化、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通行便利化、旅游消费个性化、旅游选择精准化的新常态。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悠久的历史文物、美丽的山水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独特的战争遗存以及全省领先的小康建设,我市发展全域旅游有优势、有潜力。

  阳城县首开全域旅游之先河。2013年春,该县高点定位打造“悠然阳城”品牌,规划出一个以县城为中心,囊括演礼、町店、白桑、西河、八甲口等周边五个乡镇的郊野休闲区,开通了贯穿县城周边6大公园的绿道,依托散落在县城东北部沁河两岸的几十座古堡,打造出皇城相府、天官王府,砥洎城等一批景点,让古堡文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紧随其后的是泽州县。他们以“山水、古镇、乡村、休闲”为特色,把散落在境内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远古神话游、文化科考游、自然山水游、星宿天文游、民俗风情游、农业观光游、休闲娱乐游、红色足迹游”八种旅游模式。

  去年,阳城县、泽州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标志着我市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大步跨越。

  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20个,其中5A级1个,4A级7个,3A级11个,2A级1个。去年,我市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2819人次,同比增长5.57%;旅游外汇收入713.96万美元,同比增长6.26%;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3885.28万人次,同比增长19.76%,国内旅游收入356.24亿元,同比增长20.95%;实现旅游总收入356.62亿元,同比增长20.90%。

  虽然我市的旅游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客观地说,相对于先进地区来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市外事侨务和旅游文物局旅游管理科科长原勇斌分析道:目前旅游业领域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景区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各项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道路不通畅、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没有形成系列配套的多元化休闲旅游产品体系,究其原因是思想不解放、搞旅游办法不多、思路不宽。

  如何真正实现全域旅游,变旅游大市为旅游强市?原勇斌说,要做亮点,注重提升重点景区,打造旅游集聚区,吸引游客来消费;要通经络,加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打造通往各个景区的便捷交通,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要整脸面,搞好景区和区域环境卫生工作,做到干净整洁美观;要精服务,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增强游客舒适度;要深融合,推动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以及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共融共生,相互促进。

  市外事侨务和旅游文物局局长董小清表示,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需坚持全域建设、全业融合、全民共享的原则,重点推进旅游行业机制体制改革、搞好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市场环境、抓好重点景区的上档升级、推动景区(点)旅游标准化建设等,努力实现旅游对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率比重显著提高,使全域旅游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市已初步制定出全域旅游发展2017行动计划。

  市委七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全市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与整合,以沁河古堡、太行山水等为依托,尽快拿出激励发展全域旅游的“一揽子”政策,提高全域旅游基础设施通达水平,推动全域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以旅游道路大建设、景区体制大创新、景区设施大改善、旅游景点大营销、全域旅游嘉年华五大项目为重点,全面助推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

  发展全域旅游大有可为,前途光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这首大船正扬起风帆,朝着新的目标行进。

  积极建设美丽晋城——建设生态文明 让绿色成为新“底色”

  绿色是晋城的名片,生态是晋城最大的资源优势。从吴王山到白马寺山,从城东水系到丹河湿地公园,从高速东出口到凤凰岭森林公园,行走在城市周边,处处有美景,满眼皆绿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一项长远基础设施和长期民生工程,坚持山上治本,突出身边增绿,开创了山上山下、城市乡村一体绿化、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去年,2.66万亩造林任务提前四个月完成,先后建成丹河湿地公园、沁河经济腹带、蟒河百里画廊、长河园林小康、芦河生态走廊等多个精品工程。截至目前,我市辖区森林覆盖率已达39.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8%,绿地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平方米,一系列“绿色”指标牢牢占据着全省第一。

  拥有蓝天白云的好天气,一直是晋城人的骄傲。可是,去年1至4月份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出现严重滑坡,雾霾天数增多,上级来督察,市民有怨言。

  面对重重压力,全市上下高度重视,以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围绕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攻坚行动,狠抓燃煤污染、工业大气污染、机动车污染、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关键领域,积极开展专项督查,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积极开展“铁腕治污行动”。截至目前,全市环保系统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400余人次,深入1234家企业进行排查,严查重处违法行为,对65起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查处……

  一场又一场环保攻坚战役、一项又一项治理举措的连环出击,体现了我市狠抓治污降霾、共建美丽晋城的决心和魄力。

  环境保护是一场持久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市环保局局长杨金中表示,今年我市将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以加强环境执法和责任追究为手段,大力开展“铁腕治污行动”。同时,将从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全省大气污染防治二十条强化措施,深入开展“治污降霾”行动,狠抓“减煤、降尘、控油、治烟”四个关键环节,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造福子孙的大事,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人大代表刘利栋认为,晋城的生态建设基础扎实,今后要继续发挥优势,坚定不移地开展好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大环城生态圈建设,积极治理黑臭水河,做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呵护好晋城的蓝天、碧水、青山。特别要放大生态经济效应,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良好生态是带来的经济实惠,努力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就一定能让美丽晋城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城乡更美丽、生态更美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二

  10日,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赴汉川市调研,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

  黄楚平走进田间地头,详细了解农情农事。在西江乡甜玉米基地,他一边利索地拿起农具播种甜玉米,一边向村民袁秋娇了解土地流转情况、种子和肥料价格,算棉花改种甜玉米的增收账;在南河古渡生态农业产业园,他详细询问睡莲螃蟹综合种养、龙虾养殖、采摘游乐等运营模式和项目规划,鼓励积极探索农旅、农商结合新路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在沉湖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现场,他充分肯定示范区的建设成果,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建成更多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黄楚平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切实在“调”字上下功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切实在“融”字上下功夫,树立大农业观念,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切实在“改”字上下功夫,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指出,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地要早谋划早部署,切实抓好农业分类指导、春季田管、春耕备耕以及农业技术培训、惠农政策宣传等工作,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业专项调研报告02-03

农业专项的调研报告01-30

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报告02-28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2-21

关于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08-03

新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2-15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调研报告12-15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范文11-29

对我市循环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25

乡镇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范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