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构建电子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促进学生就业论文

时间:2021-05-04 14:41:43 求职指南 我要投稿

关于构建电子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促进学生就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关于构建电子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促进学生就业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构建在就业导向下的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职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愿望去选择合适模块。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量毕业生进入社会,电子类专业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课程设置过死,不符合各层次学生发展需要,毕业生就业时对口率低。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中职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走出校门就能进厂。

  这就势必要求重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于2005年被确定为中职学校省级示范性专业后,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有了大幅改善,学生规模也逐年增大。在这种形势下,建设新课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我校于2006年开始,在专业课中构建就业导向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因需教学、因材施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学校电子类专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专业定位不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劳动者。但由于其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等许多方面参照了普通高校的模式、没有太多地考虑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身素质、基础知识及接受能力、往往造成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偏高,专业目标定位过高。另一方面,在开设专业前没有经过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调研。开设诸如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等专业在职业方向上比较相近,在课程设置上区别也不明显,这就造成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相对模糊。毕业后所能从事工作的定位不明确,给学生带来就业困难。

  2、不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按照过去的方式,用同一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将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学不懂,对学不懂的学生影响最大,久而久之将使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而放弃学习、结果会影响班级的学习风气。这样,既不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也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

  3、就业时专业对口率偏低。虽然每个学校都在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就业对口k率偏低仍然是一个重要同题。影响学生就业对口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一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技能不够扎实,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无法胜任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着差异。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的就业心理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就业对口率。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子类专业的发展。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接收的毕业生也不能做到“即聘即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就业导向下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专业课程,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二、模块化专业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1、基本思路。中职学校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就业需要为导向、即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查,捕捉、分析企业和市场信息,以满足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实现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统一。

  2、模块化专业课程的构建。

  首先、通过调研本地相关的行业、企业,了解市场对电子类中职生的需求及用工情况,分析得出学生就业集中的三类主要职业岗位,依次是

  A: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营销类;

  B: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类;

  C:电子产品的售后服务、维修类。

  接着与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这三类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设计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

  再将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要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由专业通用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一个多层次的模块课程体系。最后根据确定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编写符合学生需求的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具体情形见下图。

  对于A职业方向模块,侧重于对各种家用电器(如彩色电视机、组合音响、视盘机、摄像机等)性能的了解和使用方法、相关营销知识等技能,最后参加电子产品营销员职业资格鉴定;B职业方向模块,侧重于对电子元件的认别、测量、焊接技术及对常规仪表仪器使用等技能,最后参加电子装配调试工职业资格鉴定;C职业方向模块,它在B类的基础上还加强了对家用电子产品的故障分析、电路分析方法、检修方法等技能,最后参加家电维修工职业资格鉴定。

  3、实施的方法。要实施在就业导向下的模块化课程因需教学、就必须从操作层面制定可行的办法。根据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电子类专业的特殊性,采取以下措施来保障该课程体系的有效执行。

  (1)新生进校后按电子大类专业组织教学,不再细分具体的专业,第一学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大类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具体的专业特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愿望,选择合适层次的职业方向模块,根据对应关系确定其所学的专业。力争做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有效促进个体的发展。

  (3)学生在学习完成职业方向模块课程后,在第三学年参加相应技能模块的实习实训,参加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取得就业资格。

  三、实施模块化课程的意义

  1、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及对口率。该课程体系的模块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得到清晰体现。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了就业率及对口率。同时,在职业方向课程满足了学生即时就业需要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2、适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各层次的模块化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新生进校后,通过一年通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明确的认识。可根据自身能力和需要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避免盲目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3、增强了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联系的紧密性。该体系的实施、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主动地参与到行业实践中,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去充分了解、分析企业对各职业群的需求动向,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4、在就业导向下,既保持专业通用模块的相对稳定,同时可以灵活调整职业方向模块以适应本地企业发展的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灵活的扩展模式。

  构建在就业导向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我校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课改思想,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技能,教学效果良好。当然,该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只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归纳和完善,就一定能探索出建设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的新路子。

【关于构建电子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促进学生就业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数学类专业就业方向11-21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论文11-14

水产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论文08-08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05-11

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论文01-09

药学类专业就业前景03-02

关于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通知02-21

工学类专业就业前景解析04-16

电子电机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就业领域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