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论文

时间:2021-04-26 17:56:13 求职指南 我要投稿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体育专业大学生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本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探索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论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

  1、前言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运动训练等专业还曾被黄牌警告或列为限制招生专业.通过文献分析和前期调研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在两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一是体育行业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大量的体育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面临失业,与此同时体育行业招不到满意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二是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专业与职业分离现象严重,在体育行业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专业的发展和高校的声誉,也关系到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从学生和高校两个方面提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机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机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学生就业和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的有关文献资料,为研究奠定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

  2.2.2访谈法.对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等信息.同时,利用学校举办招聘会时机,与体育行业企业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力需求状况.2.2.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体育专业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4份,回收145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90.9%.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3.1.1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职位意向调查.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表1):目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体育俱乐部、考研深造、考公务员和体育教师等方向,这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大方向比较一致.但这只是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预期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考上公务员和考取教师资格证(除体育教育专业外)的比例不高,大多数是自主择业,而且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也就是脱离了体育行业,导致职业与专业分离现象比较严重.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分数线的逐年降低和国家对高学历人才的重视,考研究生应该成为部分体育专业学生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可行而又经济的选择.因此,鼓励体育专业学生考研应该引起地方高校体育学科的重视.

  3.1.2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14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经济收入是他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占所调查人数的55.7%;其次为发挥个人特长,占比达到20.0%,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理想中的工作,经济收入既要达到一定标准(目标值为每月6000元左右),而且就业岗位最好能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实现学有所用.工作地点也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的一大因素,他们所谓的理想工作地点一是希望他们想去的地方能提供满意的工作,二是能回到家乡工作,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工作地点的考虑既有理性选择,也是感性因素.

  3.1.3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现状.在针对我校即将毕业的2018届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调查中,他们从求职网站和招聘会上了解招聘信息的超过四成,同学或熟人介绍的接近两成,而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得招聘信息的不到10%.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服务机构,他们在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方面做得明显不够,因此高校相关部门需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科,加强与学生就业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和联系.3.2体育行业企业对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调查.利用学校举办招聘会的`时机,与来校招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体育行业企业访谈,了解他们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素质期望和要求.结果表明:熟练和全面的体育专业技术技能是首要考虑要素,其次是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计算机技能、思想道德素质等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员工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所具有能力的要求,也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实践能力的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人才培养和教学提出了方向和要求.

  3.3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3.1体育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3.3.1.1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对求职者提出知识和技能的严格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体育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高校培养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是高中时期因文化成绩不好而改报体育专业,在大学学习期间又不认真研习专项技能,导致专业技能不突出,体育专业理论掌握也不扎实,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从而丢失就业机会.

  3.3.1.2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就业政策的了解,不清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业信息滞后、就业意识淡薄、职业认知度不高,以及缺乏就业前的积累和准备,使大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前还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对于就业主要依赖于家庭、亲戚朋友的帮助,不愿意主动寻找工作.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被动等待和观望心态比较突出.

  3.3.2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3.3.2.1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健全、功能单一.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没有对刚入校的大学生进行持续性关注,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简单的对毕业生进行政策解读、技巧指导与手续办理等,对学生如何就业、怎么就业的观念性指导不够,对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过渡时期引导欠缺,致使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不强.

  3.3.2.2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程度不高.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桥梁作用发挥不够.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主要由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兼任,大多数缺乏系统专业训练,就业引导成效难以保证.在对我校仅有的几位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交谈过程中得知,他们认为作为一名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需要有长期的系统培训,否则无论在信息量占有、就业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3.3.2.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教育方法简单,辅导活动水平不高.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团体辅导,缺少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对于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不足.尽管有些高校增加了课堂教学、职业测评、网络指导等就业指导形式,但离形成一套系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还有一定距离.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对其工作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改革,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4、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4.1体育专业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针对体育专业特点,掌握过硬的体育技术技能和运动训练、康复、健身等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实习实训课程提高实践能力,经过技能培训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证、教师资格证、游泳教练员和救生员证、健身教练员证等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选择就业岗位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就业观念,在了解自身优缺点基础上找准与自己相契合的就业岗位,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业相一致.

  4.2高校应加强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我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剖析和评定,肯定个人的奋斗方向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针对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不能从大四临近毕业才开始,而应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入手,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培养职业意识,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实现路径,使他们带着目标充实而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

  4.3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为地方体育服务.高校体育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和体育行业企业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应结合地域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东北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冰雪运动专项、西南地区高校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这样既能为地方体育专业人才供给贡献力量,也增强了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特色.

  4.4加大对体育职业技能提升力度.《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等八大行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并提出扩大体育供给和引导体育消费的战略部署,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契机.但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提升和体育需求多样化的出现,使得体育服务业的准入门槛逐渐明了.在国家颁布的“职业资格目录”中,游泳教练员和救生员、健身教练员等赫然在列,这些也是目前体育领域待遇较好的职业.因此,高校应鼓励体育专业学生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后考取相关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罗嗣海,周立功,王祖麟.新型校企合作培养零适应期应用型人才探讨—以江西理工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30(2):57-60.

  〔2〕陈昱,赵长征.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30(3):98-99.

  〔3〕梅军.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6):69-71.

  〔4〕孙泽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5〕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3):102-103.

  〔6〕汪现义.地方高校体育学科转型发展要素解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38(2):61-64.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新经济环境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态研究论文10-21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教育论文12-02

体育经济专业就业方向06-18

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论文01-09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论文08-30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讲座设置研究论文08-24

法学专业人才就业问题研究论文07-26

高校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解析11-23

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