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蒙古族养驼习俗

时间:2022-10-24 12:30:00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蒙古族养驼习俗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蒙古族养驼习俗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族养驼习俗

  蒙古族养驼习俗

  1.蒙古族养驼习俗之赛驼

  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历史继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驯服使用骆驼最早的民族,他们不仅把骆驼用于生产、生活中,而且把骆驼引入竞技比赛,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蒙古族赛驼。起初,骆驼主要被用于驮运,而赛驼则交融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后来,蒙古族人民群众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举行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开展赛驼,并逐步形成规模,传承延续下来。

  2.蒙古族养驼习俗之驼球

  驼球竞技项目源自于马球竞技项目,一次比赛分上下两场,一支球队每场比赛出6名队员,每场比赛时间从10分钟到20分钟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国参加比赛,由于受国际动物检疫条例的约束,参赛队只能派队员,而赛驼则由邀请国提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员的正常发挥。

  2005年7月,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引进了驼球竞技项目,并从蒙古国邀请了教练员,通过严格挑选和训练,这个旗组建起前达门、西尼乌素两支骁勇善战牧民驼球队,已有40多名驼球队员。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组建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却已在内蒙古参加了40多场赛事,并两次代表中国应邀出席蒙古国举办的国际驼球比赛。驼球竞技已成为这里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乌拉特后旗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驼球之乡”。

  3.蒙古族养驼习俗之之驼具制作工艺

  驼具制作工艺包括驼羔笼头、骑驼笼头、骑驼绳、驯驼绳、驼系绳、挤奶绳、拴绳、縻驼绳、套驼绳、驮驼绳、驼延绊绳、驼鞍、鞍片、鞍屉、塔塔、吊带、肚带、驼镫、梢绳、鞍扇子、架杆、横挡绳、驼奶罩、驼绊、驼蹬子、驼搭裢、驼印工具、驼鞭子、驼铃等多种。

  蒙古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 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充分展现了我们祖先充沛的创造力、特有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2008年6月,蒙古族养驼习俗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的习俗

  1.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2.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3.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4.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

  过去,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5.燃灯节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多彩的服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2.首饰

  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3.蒙古袍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蒙古族的禁忌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脏物。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忌摸头、忌别人打狗、忌产妇住处外人进入探访。

  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

  蒙古族过年风俗

  蒙古族牧民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给“五畜”过年是蒙古族历史沿袭下来的习俗。

  除夕之夜,牧民们都要把自家的圈牛犊的地方和羊圈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点清自家的牲畜头数,如有缺的必须找回来。当然也不允许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让全部牲畜饮足水,吃饱草料后,牧民们便围着畜群点燃一些松柏和卓拉(即用黄油燃烧的佛灯,也称“长明灯”),开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过年”仪式。

  初一早上日出之前,牧民各自带着节前准备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牵着马赶着勒勒车,车上拉着临时帐篷,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铁锅支起来,随后大家把带去的茶叶放到刚刚融化的冰水里煮奶茶。

  等人们到齐后,长者们便点燃松柏枝,手里端着奶茶和奶制品,诵念祝福词:“千头羊,万头马,千千万万,万万千千,膘肥体壮。”然后大家敬供苍天,敬供大地,敬供东西南北等各个方位。

  完成仪式后,各个牧群的人从畜群旁边走过来,大家相互问候:“牲畜过年好吗?畜群好吗?”“好!好!畜群过年好!”互相问候完,大家就按着年龄的大小并排坐在牛皮垫上。

  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敬苍天,敬佛主,敬祖先,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绿地葱葱,牲畜兴旺。随后,大家动手煮饺子,蒸包子,在羊肉汤里煮小米粥。

  吃喝完毕,长者带头提着套马竿上马,青少年们紧跟其后,每个人手里握着招福剑、招福袋、哈达、奶制品等。青少年们跟随长者们一起诵念:“获来!获来!(招福之意,用有节奏的韵律说唱)福星高照!获来!获来!五畜兴旺!获来!获来!”大家同声喊唱。

  祝福仪式后,牧民们还进行娱乐,他们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赛马,给优胜者颁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尽情娱乐,放歌纵酒,直至夕阳西下,才各自把家里的头马头羊和坐骑等牲畜赶回家。

  参加庆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时候,留在家里的人要出门迎上前去问候:“五畜过年好吗?”答曰:“过年好!”“今年生的牲畜一定兴旺、健壮!对不?”“仔畜肯定更茁壮!”一问一答,表达了牧民们对赖以生存的牲畜的祝福和期盼。

  给五畜过年这一习俗至今蒙古族还保留着,只不过那种群体式的敬拜仪式已不多见。现在给“五畜”过年都是各户单独进行,那种十几户牧民联合起来,选择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举行庆典的欢腾场景已成了回忆。

  “五畜过年”习俗是一种游牧文化,也是一种特定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牲畜的尊重,不仅有力地约束了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把人类和自然本身同化为一个整体。

  蒙古族祝寿贺词

  蒙古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他们的谚语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过本历年的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1.蒙古族祝寿——仪式

  祝寿和过本命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蒙古族也有过本命年的习俗。六十一岁以前过本命年规模较小,也叫过寿年,但不搞聚会庆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近邻旧居,为某个人过本命年,提前准备好礼物,正月赠送表示祝贺即可,当年纪到六十一以后的本命年,庆贺活动的规模较大些。

  祝寿的小辈要送绸缎袍面、棉毯、糕点、瓶装洒等。祝寿的小辈要送绸缎袍面、棉毯、糕点、瓶装洒等。

  2.蒙古族祝寿——寿宴

  庆贺“长寿”和“本命年”的活动内容基本相同。首先子女们商议为老人祝寿,征得老人同意之后,到寺庙请喇嘛或找卜卦的先生给选择吉日,多数选在正月。确定日期后,给亲属、朋友、乡亲们传递信息。被通知者按时到达,赠送祝寿礼品,接受长寿老人的祝福。礼品种类通常是哈达、酒、全羊(活羊也可)、袍料、上衣或坐垫等物品。老人接受礼物的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美言祝福。有时也说:“你们也和我一样长寿、过百年。”

  寿宴开始前,亲属、朋友、兄弟姐妹及子孙们把长寿老人簇拥到上位。辈份大的长辈人左右相陪,其他人依次落坐。子女们首先用银碗给老人敬酒祝寿,有的也敬鲜奶茶拜寿。其他人也为老人敬酒祝寿,长寿老人也斟酒对亲戚朋友表示谢意,同时也祝福他们平安长寿,酒碗酒杯由子女递过去。接受老人祝福的人都表现的兴高采烈、欢乐异常,使老人非常高兴。

  寿宴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大家喝奶茶、饮酒,吃手把肉(过去给老人祝寿是全羊席,现在多数是手把肉),唱歌敬酒助兴,使长寿老人感到场面喜庆,心情舒畅。

  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家要回赠一些礼品,如果是孩子,就给一些糖果、月饼或一二元钱等。

  蒙古族的传统婚礼

  族的婚礼跟汉族的婚礼大同小异。只不过因地区不同,所以细节略有差别。首先是定亲。

  定亲。一定要有一个媒人提亲,以示郑重。定亲一般媒人先找一个合适的人选陪同。两个人带着礼品,来到女方家,跟女方的父母讲述定亲的意愿。然后在从礼品里拿出酒来,给女方双亲敬酒,敬完酒后要把酒连瓶子交给女方。然后向女方家里介绍男方,特别是女婿的情况。获得女方家长的同意还不算,一定要姑娘本人也同意,才算初步达到了求婚的目的。

  初步求婚目的达到之后,媒人再选择良辰吉日,要带着特定的礼物,比如:哈达、蒸熟的整羊、两盘饼、一瓶酒等其他礼物来到女方家。这时候女方家里也一定要有一些亲朋在场,以示郑重。拿出礼物后,女方家里便要出来一个人将蒸熟的羊象征性品尝一口,然后端起盘子正转一圈儿放下。再由媒人向女方长辈每人敬一回酒,便开始饮酒用膳。在吃饭过程中,大家确定聘礼的数量和结婚的日期。这样正式定亲就算是完成了。

  包之后就送人拿出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

  迎亲。迎亲的队伍通常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穿着盛装,有主持人和祝颂人陪同,然后在场的宾客都会合唱草原上的迎亲歌。草原上的迎亲歌送亲歌等都是蒙语歌,想听原汁原味儿的蒙语歌,这时候是个好时候。在唱完迎亲歌之后,队伍便策马扬鞭向新娘家驰骋而去。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所在的蒙古包儿先骑马绕新娘家跑一圈儿,然后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等候在新娘家的娘家亲友便迎上前来招待迎亲队伍。迎亲的祝颂人还没下马的时候,他手捧的哈达就会被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在新娘的蒙古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得样子。还有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拦住。于是新郎家祝颂人便高唱蒙古语歌问新娘家。女方家再用蒙语歌回唱。直到最后有伴娘收起彩带放迎亲车进蒙古包。

  进了蒙古包之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新娘家长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新娘家也举行盛宴招待来迎亲的人们,大家开怀畅饮到深夜。当年长的客人走后。少女会端上一盘儿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这时候新郎要注意了:伴娘往往会作弄新郎,在羊胫骨内插进一根儿筷子。如果新郎识破这个伎俩,抽出筷子,把羊颈骨掰断和新娘分着吃,就表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牢牢紧扣。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会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蒙古族的一个哭嫁习俗。这时候,新郎家人要领着新郎去抢亲,而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首先要好言相劝,女方一定要拒绝。然后男方就挤进人群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当然,最后一定要让抢亲的人获胜才行。否则这热闹就变得尴尬了。

  抢亲之成功之后,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亲的人们唱起送亲歌。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转一圈儿,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先到达最后,往往是男方抢先到达。当然,必须要让男方抢先到家,因为这是习俗。

  到了男方家蒙古包,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的意思。新娘跳完火之后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儿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完后,婆婆要揭开儿媳的蒙头纱,然后在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宴开始一直持续到天亮。

  到了第二天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来参加婚礼的人们,至少都要畅饮三杯。然后跃马扬鞭,各自回家。到这儿才算是一场婚礼完整的圆满结束。

  蒙古族女方出嫁讲究一个哭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哭嫁并不是单纯的哭,而是要唱。在过去,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往往两个家相隔几十里上百里,路途遥远。那么新娘在哭嫁的过程中,唱的哭嫁歌一定要长。有一次,在和蒙古族朋友聚会饮酒时,其中一个朋友兴起,举起酒杯,开始吟唱蒙古歌曲。刚唱了一句半,同桌其他的蒙古族朋友也跟着一起合唱。那第一刻,雄壮而又浑厚的声音,瞬间回荡在整个包房,让人气血喷张。

  那一次,我喝醉了。睡到不省人事。后来问其中的一位朋友,他们唱的是什么歌?朋友们告诉我,那就是他们蒙古族的嫁女儿歌。而且据说那首歌儿有40多段。当时我也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长的段落呢?她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当初,两家相隔距离十几里,上百里都有可能。骑着马,一首歌来回的唱,太乏味了。所以嫁女儿的歌通常段落都很多、歌曲都很长。

  现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越来越昌盛了。蒙古族也改变了以前游牧的习惯。现在牛羊都已经圈养,甚至不少牧民在城里都有家。迎亲娶亲,也是开着汽车,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骑马了。随着蒙古族与汉族的不断通婚,他们的风俗也越来越像汉族倾斜了。

  夏天的时候周末去草原玩,看见蒙古健儿策马扬鞭,来去如飞。闲下来跟他们闲聊,他们告诉我,他们现在的骑马是为了旅游项目的需要。跟以前起码为了放牧,打猎,完全不同。而且他们现在仅仅是骑马而已,射箭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会射箭、射箭好的人越来越少。

  回忆起来还是小时候参加过几次传统的蒙古族的传统婚礼,近些年来参加的蒙古族朋友的婚礼,都是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汉族化。在这里我只能把我记忆中的蒙古婚礼介绍给大家。因为时隔久远,可能不是那么太详细了,请大家原谅。

  蒙古族都有哪些舞蹈

  蒙古族民间的舞蹈都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很多的舞蹈都是动作非常的矫健,动作都是活泼多样,很多的动作都是模仿动物。当地的民间舞蹈很多都是节奏非常欢快,富有丰富的草原风格的舞蹈,音乐文化宽广。

  1.安代舞

  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其最初产生时有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义。与萨满教有密切关系。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2.摔跤舞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一种模拟性面具舞。由一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拼搏场面。舞蹈动作生动、灵巧、幽默、滑稽。表演者身背一长型木制架,架上用布缝制两个木偶形象的摔跤手,两者身着各色官服,头戴雁翎缨帽,两只假臂相互紧抱,各做摔跤状;木架下遮布幔,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脚,四肢踏地,四靴靴尖相向。饰者随鼓乐节奏,摔打起舞。表演动作主要有抱、踢、钩、蹁等。

  3.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和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仰。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4.灯舞

  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5.盅碗舞

  称打盅子,流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舞者两手各握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拍碰击一下盅子,击打出快、慢、碎、抖等声音。腿部有跪、迂回步等动作。舞者起立,双手边碰击盅子边舞,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典雅优美的舞姿。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曲调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有时头上还顶碗、顶灯。

  6.筷子舞

  多为男子独舞。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打手、肩、腰、腿等部位,有时旋转,有时跪下,敲击地面,节奏由慢渐快。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扬琴、笛子等。现也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体舞。

  7.牛斗虎舞

  斗牛虎舞主要是流行于赤峰市一带,这个舞蹈已经有上两百年的历史了。主要是表演形式是四个人进行表演,一人来顶牛头一个人来顶牛尾巴。然后全套分为四套来进行表演,舞蹈表演都是要四个人默契的配合。

  小结:蒙古族的民间舞蹈有很多,比如像是安代舞、摔跤舞、灯舞、筷子舞,这些都蒙古族的舞蹈。安代舞主要是运用手臂的力量,摔跤舞主要是表演者架上木偶来进行表演,然后来进行表演,随着鼓乐进行表演。

【蒙古族养驼习俗】相关文章:

蒙古族的婚礼习俗01-13

蒙古族的春节习俗01-17

蒙古族端午节习俗06-17

少数民族蒙古族生活习俗  01-07

蒙古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呢01-17

旗驼读后感范文01-04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06-03

蒙古族的春节风俗02-11

蒙古族春节风俗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