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时间:2021-01-30 18:16:5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有关经济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经济学的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经济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经济学的毕业论文范文一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从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联系出发,指出城乡发展是一个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演进不会固化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城乡融合必然实现。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城乡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决定了“城市乡村化”的城乡关系,工业革命决定了近代“乡村城市化”的城乡关系。马克思指出:“城市化的本质是城乡关系对社会经济形式的从属性表现”,他认为城乡对立只是“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表现,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和弊端表明超越城乡间的分离和对立,实现城乡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城乡融合”,认为农村农业人口和城市工业人口的相对分离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的体现,通过生产教育、变换工种等方式可以实现城乡逐步融合,使大家共同分享社会福利。城乡融合就是消灭农民与工人间的阶级差别,消除城市与农村间的对立和城乡人口不均现象。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大城市在城乡融合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西方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

  (一)城乡发展阶段理论

  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居民收入差距倒U理论,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轨迹是“先扩大,后缩小”。库兹涅茨将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数据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得出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低级阶段逐步扩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分配逐渐趋于平均,居民收入差距长期趋势呈现倒U型规律。库兹涅茨对倒U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和储蓄过分集中于高收入阶层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劳动人口逐渐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可以缩小产业间的收入差距,进而缩小收入差距。此外,新兴产业的兴起会减少旧产业财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能缩小收入差距,因此库兹涅茨主张进行立法干预和政策调节,推进技术革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威廉姆逊1965年发表了《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提出了地区经济差距倒U理论。威廉姆逊分析了英格兰东部地区110年的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对24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显示不论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还是截面数据分析都表明区域间经济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呈现出倒U型变化轨迹。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和城市的非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阶段,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农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存在三个阶段:扩大阶段、持续阶段和缩小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极化现象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

  (二)城乡非均衡发展理论

  1954年美国学者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大多同时存在着相对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和较为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虽然弱小,但技术比较先进,资本相对丰富,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农业部门,而传统的农业部门虽然强大,但技术落后,生产效率远低于现代工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劳动力从农业向现代工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并不会减少农业部门的产出,增加了国民收入,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农村人口城市化同时发生。当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生产率达到平衡,二元结构消失,城乡差距也随之消失,城乡二元结构的非均衡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1957年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二元结构理论,建立了循环累积因果模型,指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存在着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两种作用力。发达地区由于具备技术、资本等优势,在回流效应作用下,通过抑制落后地区发展积聚要素资源,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此后,当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扩散效应,开始向落后地区输送要素资源,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缪尔达尔认为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同时存在,二者的效应强度并不均衡,经济水平越高,扩散效应越强,经济水平越低,回流效应越强,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回流效应通常大于扩散效应,在经济发展中,往往造成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从而形成地理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最终形成空间上的“中心—外围”结构,要消除这种二元结构,政府必须采用相关措施,积极提高扩散效应的影响力。

  (三)城乡均衡发展理论

  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他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描述了世界各地城乡间的严重分化,表达了对城市过分集中拥挤和农村逐渐衰落的深切担忧。霍华德认为城乡间严重分化的原因在于城市的“引力”大于农村的“引力”,只有找到农村大于城市的`引力“新磁铁”,才能解决城乡分化问题。霍华德指出城市生活水平高、就业机会多,但物价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农村环境优美、生活闲适,但就业机会少、相对贫穷落后。为了解决这对矛盾,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和经济发展而设计的发展模式,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城市周围由农村地区环绕,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但城市规模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力。田园城市理论关于城乡关系的创造性观点是最早的城乡规划理论,对现代城市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美国经济学家芒福德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间不能分割,二者同等重要,提倡新建更多的中心城市,组成更广大区域的经济生活统一体,实现城乡间的平衡发展。

  三、两种城乡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

  (一)两种理论的相似点

  第一,两种理论对城乡发展趋势的判断较为一致,都认为城乡关系是由彼此分离向逐步融合转变的,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出发,阐述了城乡融合的历史必然性。西方经济学从分工和劳动生产效率角度出发,指出随着城乡劳动生产效率逐步接近,城乡间必将逐步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第二,两种理论都认识到城市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理论认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出现,造成了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和农村逐渐连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西方经济学的城乡理论认为分工造成城乡间在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城市会吸引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城市,造成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当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病”逐渐出现,城市边缘区逐步增加,加上城市和农村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城乡融合进程加快,并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两种理论的区别

  第一,两种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不同。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理论从城乡发展的内在机制出发,认为生产关系是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原因,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最终实现城乡融合。西方经济学从社会分工、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城乡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某一特定阶段的劳动生产效率为视角,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很多城乡关系理论。第二,两种理论的深度和体系性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从历史的唯物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城乡关系发展的本质,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指出了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城乡对立的根本原因,形成了完整、严密、系统的城乡理论体系,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西方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侧重于对城乡现象的解释和对城乡发展一般规律的描述,没有阐述城乡关系发展规律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城乡理论,这些理论缺乏紧密的联系,因此西方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较零散,缺乏统一的体系框架,理论深度不够。第三,两种理论的研究范式不同。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理论以理论范式为基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提出了城乡关系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理论性过强,没有提出具体处理城乡问题的对策,缺乏实践性。西方经济学的城乡理论以应用范式为基础,考虑了城乡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如二元结构理论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应如何利用二元结构转变发展经济,可见西方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四、结语

  结论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城乡发展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种理论即有区别,也有一致性,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研究目的不同,两种理论在各自领域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同时,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具有完善的体系,揭示了城乡关系的本质,西方经济学的城乡理论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应当借鉴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城乡发展理论的合理部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关系健康发展,逐步构建现代城乡发展理论的科学框架。

  有关经济学的毕业论文范文二

  摘要:当今时代,正值我国经济大发展时代,国际规划的发展战略主要致力于突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这个大难关,运用提升我国资源合理配置的效率这一方法,来达到各个地区间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实现我国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方式是利用大城市的经济优势去带动周边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一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稍落后的中小城市需要把握这次难得的发展机会,运用自身优势,发展属于自己地区的特色经济,努力跟上大城市的发展步伐。当然,中小城市在面对这一发展机遇时,好处与坏处是并存的,由于中小城市的资源缺乏,人才缺乏,中小城市的发展道路是很艰难的,这就需要中小城市首先要认清自身的不足,作好相应的发展规划。本文主要立足于经济视角对发展中的小城镇的建设方面作探究,希望能给广大发展中的小城镇提供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现正大力推行全民小康政策,力争消除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努力做到城乡经济一体化。在这方面建设中,小城镇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当小城镇发展起来,就能加快一个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想要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将每个小城镇的建设做好,但现如今很多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发展滞后的小城镇,这就影响了一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一、发展滞后的因素

  (一)资源与资金问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的根本依赖是资源与资金,但是小城镇缺乏的正是资源与资金。一个城市的崛起需要大量的资源与资金,这是每个小城镇建设中的最大难关。以湖南省的小城镇建设为例,在建设初期,大量的资金缺乏,自身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到位,所以很难引进开发商投资,从这一方面来看,资金与资源是小城镇建设中的第一道难关,所以解决资源与资金问题使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

  (二)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在小城镇建设中,管理问题也是一大难关。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管理权威机构,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传达上级指令,又要向下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由于受到多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很多权利受到制约,不能及时根据现状对建设计划作出调整,这就需要上级政府对每个小城镇单独设立一个独立管理城镇建设的机构,使这个机构高于一切地方政府机构,拥有独立的管理权,这就大大提高了建设工作的效率[1]。

  (三)地区特色问题

  很多小城镇在发展建设时,都没有认清自己目前的发展情况,没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而是一味地跟随大城市全面发展的发展道路,导致自身发展时产业结构不合理,自身的一些地区特色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与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很严重,虽然花费了大量资金搞建设,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建设的效果不是很好。这就需要管理机构规划自身建设战略,努力开发自己的特色经济。

  二、发展对策

  (一)发展观念的转变

  其实我国城市发展现阶段,存在着很多大中城市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大,产业密度大,这些大中城市很多由于过快发展,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很多城市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此刻就需要人们转变以往以大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传统发展观念,原因就在于小城镇能够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一些大城市过度密集的产业可以相对向小城镇转移,这就能起到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作用。一些小城镇存在着很多例如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城乡经济交流步伐,尽早完成城乡经济一体化,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2]。

  (二)科学的发展规划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首先进行全方面地规划,做一个全方位的实施计划,在建设过程中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比如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在发展建设中就出现大量难关,首先是规划不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经济体制落后等一系列难题。对于这些问题来说,科学的发展规划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城镇建设管理层要引进一系列科学的发展观念,将小城镇的建设道路引入到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来。比如:小城镇建设要与大城市相接轨,要以扩大小城镇市场经济,转变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为健身的核心任务,认真分析地方资源环境,然后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建设规划,做到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经济规模[3]。

  (三)完善市场机制

  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经济得到了发展,许多的农民放弃了自己的土地转而进入了城镇谋生,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土地搁置甚至荒废,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急迫的。在面临这一难题时,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进行承包转让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市场让一些承包商进行承包生产能够很好地解决土地搁置这一问题。这样一来土地得到了使用而不至于荒废,农民还能得到一定的收入,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四)积极引进多方投资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过去,这个资金常常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来引进资金,但是国家和集体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地方管理机构应该积极引进多方投资,首先需要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后地方政府建立一些优惠政策,给予来投资的开发商一定程度的优惠,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引进投资的工作[4]。

  三、总结

  在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资金与资源是发展的基础,资金与资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后一个不被其他因素干扰的独立管理机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涉及到建设的方向是否始终一致以及发展的效率的问题。地方的经济特色是一个很好的开发点,这是每个城镇崛起前的经济依赖。建设小城镇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希望本文能给广大地方政府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兆明.王宝海.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城镇建设——基于青岛市的调查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韩雄.“占一补一”政策应调整[J].中国土地,2010年01期

  [3]许经勇.值得反思的我国城镇化体系与小城镇建设[J].学习论坛,2011年03期

  [4]李永强.柏先红.且淑芬.我国建制镇发展现状引发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12期

【有关经济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范文格式参考03-02

毕业论文范文格式及要求04-18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自我鉴定03-26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致谢词02-25

2017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格式05-06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03-03

教育经济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03-03

经济学的简历模板02-10

经济学论文的格式12-05

经济学提纲的论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