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30 12:13:39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送福利!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原来是这么写的,赶紧进来看看吧。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简单回顾了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情绪的研究,重点介绍了2001年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Cullough)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再结合国内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使读者明白和理解,拥有积极情绪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制定的章程导言中曾指出:健康应是完全积极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福利,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身体虚弱的情形。这似乎在潜意识中,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个词最早于1954年出现在A. H. Maslow的著作《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中,当时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但在此后的几十年,这个词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太多的注意,直到APA(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Seligman先生在1998年的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APA主席的一大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1.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有三个明确的研究领域。一是研究人的积极特征,包括爱和工作的能力、勇气、交往技巧、美感、坚持不懈、宽容、创新、理想、灵性、天赋和智慧等。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更加强调研究人类的性格力量和美德。Seligman等进行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人类共同拥有六大美德: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具体包括24种美德:创造性、兴趣、开放、爱学习、智慧、勇气、勤奋刻苦、诚实、热情、爱、仁慈、社会智力、忠诚、公平、领导能力、宽恕、谦虚、谨慎、自制、对美的欣赏、感恩、希望或乐观、幽默以及笃信。积极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如何让人类发现和建设这些性格力量和美德,并学会用这些力量去预防和治愈人类的心理疾病,让人类生活得更有价值。二是研究积极的团体和社会制度。比如,如何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体系、有效健全的家庭功能和自由探索的环境及积极和谐的社会团体,为个体积极特征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为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使人类实现完美充实的生活创造条件,包括如何培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更好的公民特征,如责任感、教养、利他、礼貌、和谐、宽容和工作道德。三是研究积极的情绪和情感。Seligman将研究幸福感和主观良好状态定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目标。幸福感和主观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状态,研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体验,提高幸福感。

  正如Seligman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积极心理学有一个研究传统。先不提这个丰富的传统,在这个范围里,许多我们将描述的研究主题,都非常典型的具有以下特点:彼此分离,缺少共同特征。而现在积极心理的许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许多非常突出的拥有共同传统的工作,也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即关于人类最佳机能的各方面研究,而这也是研究人员与从业人员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观察许多不同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是来自被积极心理学描述和看作的一个共同的、核心的、特性来分享的研究。对于人性研究,心理学家已经保持了一个持续不变的严肃的兴趣,并将之作为研究的全部。而应用积极心理学正式基于这样一个丰富的传统研究提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积极情绪研究

  对于什么是情绪,在1884年美国心理学的奠基者William James写了篇题目为“什么是情绪”的文章。一个多世纪后,心理学家们继续在问这个问题。研究情绪的人们对如何定义情绪意见不一,有些人甚至质疑将情绪划入任何自然的分类。正因为此,积极情绪非常难以定义和测量。所以,Seligman在他的《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一书中将积极情绪划分为三类:与过去有关的幸福、与现在有关的幸福和与将来有关的幸福。与过去有关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满意、满足、尽职、骄傲和安详。与现在有关的积极情绪分为两类:即时的快感和长久的欣慰。与将来有关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一个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快乐(happiness)、爱,等等。本文主要介绍2001年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Cullough)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再简单介绍国内关于积极情绪方面的研究。

  2.1 道德的情感方面——Jonathan Haidt

  自Jonathan Haidt1980年末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所起,他就开始了对道德的研究,时间已超过10年了。他说,“在这里出来的研究结果大多数都是关于道德的推理。但对我来说对道德研究热情更多些。”随后Haidt又和他的导师开始了关于社会反感的研究即一种人们觉察到其他人的丑陋的道德行为时的情感。但是他说,“只要人们的精神达到一个圣人的境界,有一天,有种情况会发生——我们不再会关注当对立事件出现时,发生了什么。”在最近几年,他在维吉尼亚大学从事的一项研究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他的研究表明:当人们亲眼目睹了一个美好道德的行为,比如,一个年轻人帮助一个老年妇女铲除车道上的积雪等,他们就体验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而这被Haidt称为“升华”——是一种包含了身体的感觉的情感,特别是在心里,它激发着人们想要去帮助其他人。

  2.2 目标和生命的意义——Laura A King

  作为一名学英语文学出生的研究者,Laura A King已经找到了一种好的方式,将她的文学敏感性和作为一名人格心理学家的工作联系了起来。自从她从加利福利亚大学毕业起,她就和Davis采集了许多人们口述的自我经历:这些都是关于他们日常的目标、他们对生活的梦想和失望——这样就能更好的理解人们是怎样创造他们生活的意义的,也可以知道人们的这些目标和梦想的故事是如何来影响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感的。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她调查了人们的日常目标——如,多谈论他们的感觉,在考试中取得“A”,或者停止咬指甲。她的研究说明,那些为了个人的目标而工作的人们,比那些没有目标的人要更快乐和健康。

  在另一个研究中,King要求人们写下关于他们“错过的经历”——如,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能再拥有的梦想。尽管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即关注积极面是和生活得更快乐和体验更多的生命意义是有关联的。King从她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能承认合理的损失与成熟有很强的相关”。

  在最近的研究中,King把目标和幸福感联系了起来,她要求人们想象,比如他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生命中的所有目标,并写下这些目标是什么。她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那些写下创伤的事件或写下一个中立的主题的人相比,这些人对他们的生活更满意,也更乐观。此外,写下梦想和写下关于创伤事件的“宣泄”文章产生了同样的健康益处。

  King 指出:“在心理学中,我们似乎都有一种假设即它是对负面的研究,这就使得我们有事情可进行加工处理——而这个积极的过程恰恰不是心理学的兴趣所在。”她的研究使她相信,并证实“我们的收获不是通过关注负面的事情,而是通过讨论最有希望的和完善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实现的。”

  在“是美好生活还是安逸生活”的研究中King用3个研究检验了民间关于美好生活的概念。参与者经评价后认为,幸福感、意义和努力的经验这三项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称心如意、道德和善良的生活。幸福感和意义是美好生活的坚定预测者,引用自King和Napa研究一(人数=381名)把财富作为一个附加因素包括在内。结果显示,几乎没有人要求过多(超过一般水平)的财富,但也有一个愿望就是避免贫穷。当努力作为工作时间的数量来操作时,渴望安逸生活就是答案了,特别是在中等水平收入的人群中。研究二,(186名在校大学生和178名社会成年人)经评价后认为,不辞辛劳的生活从道德意义上的角度来考虑要高于安逸生活。社会成年人更愿意过安逸的有意义的生活,而大学生倾向于包含努力过程的有意义的生活。研究三(人数=359名)发现:有意义的、努力的生活被评为最有道德意义的美好生活;而幸福的、努力的生活被评为最渴望得到的、幸福的和有意义的生活。

  2.3探究感激和宽恕——Michael McCullough

  Michael McCullough的研究主要关注积极心理学的两种现象——宽恕和感激,他注明到,这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和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他坚信,理解这些心理学的情形是如何影响幸福感和激发行为的,有可能帮助解释,许多人感到的对于宗教和精神性最令人信服的是什么的问题。

  McCullough在感激方面的研究显示,那些经常体验到感激的人会更快乐,较少抑郁和担忧,和那些没有感激情感的人相比他们较少是实利主意者,有更多的移情精神,更多的助人为乐。McCullough 推断到,“对于一个感激的人生观,要看到它的'下降趋势,这是十分困难的。”对于McCullough来说,他十分感兴趣的研究是——这些古老的宗教将拥有这种心理学的智慧。他们关于怎么使人们在心理上起作用,提供了一些理念,而这些我想作为我们心理学家应该努力围绕什么是我们坚信的关于人性的真实去探索出一条路来。

  在最近的研究中他开始检验,干预是否能帮助人们体验到感激和提高健康和幸福感。在关于感激、实利主义和幸福感的关系的实验研究中,他推导出:感激有可能是一种减小实利主义渴求的潜在因素,也可能因此在心理的幸福感方面,减小实利主义渴求的负面影响。

  2.4 国内研究简介

  王艳梅和郭德俊在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研究中: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积极情绪图片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对任务转换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实验发现:在与中性条件相比时,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在考察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心理原因的另一实验中,表明积极情绪因偏好新异刺激而促进任务转换。

  仲理峰在对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中,通过对198对直接领导和员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这三种积极心理状态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效应后,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者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

  3.总结与展望

  回顾国外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并没有在什么是积极情绪上花太多的精力,但他们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实验比较告诉人们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幸福。他们通过对人们情绪的不同深度和层面的研究帮助人们寻找和解释幸福的不同源泉。通过研究不仅能告诉人们幸福感有哪些,还能使人们根据研究调整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从而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进而达到提高自己身心健康的最终目的。

  国内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也没有那么系统。其实积极情绪的研究也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于幸福这一积极情绪的定义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的人民也有着不一样的信仰,由此产生的对于积极情绪的定义和体验也是不一样的。但其中也不乏共同之处:通过积极情绪的研究,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

  所以我们可以结合我国自身的特色,进行积极情绪的研究。比如我国儒家思想中提到的中庸之道、以及德政、礼治和人治;我国的佛教信仰等方面,这些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有着许多的不谋而合之处,而我们这些思想的提出相较于国外的理论提出要早很多年,只是没有用一个像“积极心理”这样一个统一的理论名词呈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关于积极心理的研究应该有着很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研究空间,所以希望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得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 P,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5~14.

  [2]Seligman M E P, Tracy A.S..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 60(5): 410~421。

  [3]Alan C.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human strengths. Hove and New York: Brunner-Rutledge ofTaylor Francis Group, 2004:6-74.

  [4]CHRISTIE NAPA SCOLLON and LAURA A..KING. J. IS THE GOOD LIFE THE EASY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8: 127-162, 2004.? 2004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5]EMILY L.POLAK and MICHAEL E. McCULLOUGH.J. IS GRATITUDE AN ALTERNATIVE TO MATERIALISM? .J _ Springer 2006。

  [6]王艳梅,郭德俊.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40(3):301~306.

  [7]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2):328~334.

  [8]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62~566.

  [9]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87~797.

  [10][美]James W.Kalat,Michelle N.Shiota著.周仁来等译.情绪[M].北京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11][美]Alan Carr著,郑雪等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