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浅析低碳话语中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路径

时间:2021-06-20 17:08:33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析低碳话语中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路径

  绿色就业是指使就业岗位逐步趋于绿色,带动环保产业的崛起,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减排工程、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应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就业压力剧增的一剂良方。

浅析低碳话语中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路径

  摘要: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提升就业质量是转型的内在动力,迎接危机挑战是转型的外在动力,但是面临着经济结构缺陷、就业结构缺陷和制度接轨缺陷,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本再造是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绿色就业;约束机制;战略转型;动力机制

  十三五规划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步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实施低碳化改造成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趋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融合成为可能,经济发展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双重作用使就业绿色转型成为就业的战略选择。

  一、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动力机制

  低碳经济实质是谋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安全为一体的经济模式,经济新常态为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时间窗口,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就业模式“绿”化成为协调经济结构调整与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环境零价值形成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降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净福利,根据世界银行的结论,1997年的环境恶化使中国每年付出600多亿美元的代价,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8%〔1〕,为此,中国确立了2020年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50%左右。降低宏观经济发展成本,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话语结合,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植入环境与就业两个重要的发展要素,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将社会劳动力与环境进行结合,逐步实现就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可以解决就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修复与维护就业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且为正处于倒“U”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爬坡阶段〔2〕的社会发展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随着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速度,造成了低就业率的经济增长;同时,中国就业人口长期存在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形成了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配置培育了人口红利和经济的发展,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提升其发展地位,就业质量包含的就业性质、就业条件、就业环境、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与现实的“强资本、弱劳动”产生了冲突,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86万902例。其中2010-2014年,每年报告职业病病例均超过2万6000例,尘肺病占总报告病例的87% ~ 90%,苯、铅及其化合物和砷及其化合物为每年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事故最多的化学物质〔3〕;同时,劳动者报酬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劳动者人均报酬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企业与劳动者分配关系不协调、劳动收入负担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4〕,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可以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现,解决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双重任务,使关系到中国长期面临的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迎接危机挑战的外在动力。2015年全年GDP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同比减少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就业人员7.75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亿人。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型省份、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非全日制、短期、兼职、待岗等就业方式增多,就业质量有所下降〔5〕。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对林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的测算表明,2005-2020年间,中国主要行业实施低碳发展,至少可创造3000多万个直接与间接的绿色就业岗位;仅2020年中国将至少提供450万的绿色就业机会,而随后几年将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同时,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9.5%,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为40.6%,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的调整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实行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将创造就业机会,包括研究开发、环境管理、生态服务、科普教育等相关的服务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力地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实现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动态累积性增加。

  二、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结构性约束机制

  (1)经济结构缺陷。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产业升级与转型,绿色增长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发展模式,绿色就业岗位的创造和生产的空间仍然无法有效打开。同时,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因其知识密集型的特征而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绿色就业的缓慢增长,并不能够迅速地实现就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因金融危机的冲击成为受损害的行业,但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承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重要职能,但是在缺乏有效低碳技术的支持下,即使进入经济复苏阶段只能是传统发展道路的复制,因此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低碳升级与转型引发的绿色就业岗位仍然无法有效创造。

  (2)就业结构缺陷。由于供给侧结构改革形成的失业人口、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复员人口使劳动力供应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适应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就业供求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劳动人口中低技能或无技能过剩,高技能劳动人口短缺导致低端就业与高端就业失衡,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5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0、1.94、1.81、1.77,就业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失衡仍将长期存在;由于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培育期,阻碍了传统高碳产业的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抑制了绿色就业的充分就业状态的形成;承担国计民生的国有经济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绿色就业岗位创造失灵,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并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主体地位没有形成,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还没有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在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方面表现出吸纳就业主体失衡。

  (3)制度接轨缺陷。首先,由于缺乏碳交易市场,以碳交易为中心的价格改革没有进入企业运营机制,建立市场机制下的减排激励机制仅依靠政府的规范和强制性的措施根本无法产生绿色就业转型的持久动力。第二,碳排放测试系统建设由于理论、技术流程、计算方法、行业差异、排放监管权限等各种因素的存在,测试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符合国际标准,方便企业测试和评价的'碳排放量标准远没有确立,导致政府监管困难,企业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动力不足。第三,碳税制度体系目前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涉及碳税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相互结合的税率设计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因此,支持绿色就业岗位创造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产品支持认证体系、政府价格补贴和采购制度都存在着完善的空间,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并转化为驱动绿色就业幅度的提升的制度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径

  (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为契机,完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创造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空间。通过能耗效率管制重新规划产业链条中的碳排放,控制高碳行业过快增长,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缩短高碳产业链条,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包含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在内的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产业基础;建立高碳产业低碳化就业补偿机制,明确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就业指标,运用政策工具鼓励转型产业开发绿色就业岗位以容纳合理的人力资源量,鼓励自主绿色创业,实施绿色就业援助,降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成本;通过国内清洁技术开发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整合推动技术进步,推进低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发展,加强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低碳前沿技术,在信息、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技术产业群和服务群,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新兴产业技术支持。

  (2)政府管理创新。首先将低碳管理思想嵌入政府管理系统,对低碳经济战略转型与就业战略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低碳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其次,建立多元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治理机制,在发挥政府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低碳生产和社会公众低碳消费,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和公民社会开展多元合作的治理机制;第三,综合运用包含政府管制、碳税、财政补贴、碳基金、碳排放权交易、标签计划、生态工业园规划等在内各种控制性工具以及经济性工具,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公共政策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政策体系的市场化。第四,将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纳入政府绩效管理,根据效率与公平并重、效率与民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价值标准为指导,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绩评估指标体系,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就业转型摆在同等地位,用全面的指标评价政府绩效。

  (3)人力资本再造。人力资本再造,提升就业能力是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是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的动力。运用劳动预备制度对基础行业和高碳产业分离出的劳动力实施针对性教育培训,为绿色就业创造知识与技能基础;加快高等院校专业调整步伐,建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共同培养机制,重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发展,培养实践性高端人才,满足经济低碳转型的人才需求;建立绿色人才培训和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投入、技术研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保障服务等高效共享的服务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培养载体和服务保障;培育新兴产业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相结合,建立项目、人才、资本、政策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形成绿色就业的集群效应,并以集群效应促进经济低碳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招嘉虹.图解我国2010―2014年职业病报告〔J〕.现代职业安全,2016,(02).

  〔4〕尹艳林.提高劳动者报酬改善国民收入分配〔J〕.中国发展观察,2011,(03).

  〔5〕牛犁.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决打好五大歼灭战〔J〕.宏观经济管理,2016,(02).

【浅析低碳话语中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路径】相关文章:

低碳绿色出行的口号04-22

低碳绿色出行口号05-11

绿色低碳环保广告语01-03

绿色低碳环保手抄报12-27

低碳环保绿色演讲稿10-27

绿色低碳环保演讲稿11-26

低碳节能绿色环保作文06-21

全国低碳日主题“绿色发展 低碳创新”倡议书06-21

浅析低碳与城市园林绿地设计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