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浅析国外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学参考信息服务

时间:2022-09-26 04:41:04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国外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学参考信息服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浅析国外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学参考信息服务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总结出国外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印刷型向数字化转变的雏形阶段、电子教参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阶段、电子教参信息服务的瓶颈阶段,并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特点,以期为国内大学图书馆开展电子教学参考信息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外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电子教学参考服务

  电子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核心服务内容之一,是图书馆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外图书馆电子教参服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对国内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国外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服务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印刷型向数字化转变的雏形阶段、电子教参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电子教参信息服务的瓶颈阶段。

  一、印刷型向数字化转变的雏形阶段

  20世纪早期,很多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课程相关资料的短期借阅服务。人们一直在思考建设“Automating Reserves”,自动的独立教参数据库及它们与ILS系统流通模块的集成[1]。20世纪90年代初,教参服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率先将印刷型的馆藏迁移到电子平台上,从此拉开了电子教参服务的序幕。

  Kristof认为电子教参资源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网络获得的电子课程资源的集合。早期人们主要数字化利用率小的印刷型资料,并把数字化看做是一种归档方式,也害怕侵犯版权保护资料的数字使用权。Clifton等认为电子教参弥补了传统教参的四个不足:①传统教参资料容易丢失、损毁或被盗。②图书馆闭馆或教参外借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所需资料,电子教参还解决了远程教育资料获取的问题。③传统资料需要一定的存储空间。④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2]。

  1994年,研究图书馆协会承办了关于电子教参信息的学术会议。与会的有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的代表,他们是率先提供电子教参信息服务的三所高校。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将“Electronic Reserve Book Room”作为解决版权问题的实验基地,获取所有教参的使用权限。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以教参管理系统为平台提供在线服务,并采取了保守的版权政策,只接受不需要正式版权许可的资料。在杜克大学,版权保护和非版权保护的资料都被扫描转化成数字形式,在封闭的网络内提供使用,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用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来解释。ARL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1995年至1999年间,至少有25个图书馆开始提供电子教参服务,更多的图书馆开始启动该项目。

  二、电子教参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阶段

  从2000年至2010年,电子教参服务在用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很多国外高校图书馆在此期间开展了电子教参项目,馆员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电子教参服务。各种相关技术、 工作流程、 与图书馆管理系统集成、 服务改进与推广、 版权问题等文献不断出现。 在此期间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 自建电子教参管理系统、 利用商业管理软件、 教参管理系统与课程管理系统集成。

  2.1自建电子教参管理系统

  电子教参服务发展初期,缺少专业的商业管理软件,图书馆需自建电子教参管理系统;随后商业管理软件出现,发展相对成熟;但有些高校图书馆由于规模小、经费有限,仍选择自建教参管理系统,这样既能节省初始购买软件的资金,又免去后期维护的费用。

  有的图书馆选择利用Unix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提供PDF格式的教参信息链接。学生通过OPAC系统就可以检索到所需课程的教参资源[3]。阿萨巴斯卡大学启动了Digital Reading Room项目(简称DRR)。DRR是一款利用开源软件开发的电子教参系统[4]。马里兰大学图书馆也开发了一款电子教参服务系统。阿克伦大学选择组合使用MySQL,PHP scripts和Access查询来管理他们的电子教参资源和处理版权问题。美国斯腾山大学在免费软件包和开源软件包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电子教参管理系统[5]。人力资源匮乏、资金少的高校图书馆开始探索“自助式”电子教参服务模式。

  2.2利用商业管理软件

  很多高校图书馆选择利用商业管理软件提供电子教参服务,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选择专业的电子教参管理系统、使用课程管理系统、利用图书馆管理系统自带的电子教参模块、集成相关系统共同提供电子教参服务。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中的电子教参资源并没有集成到目录中,创建新课程时添加著录项目费时费力,维护课程信息也相当困难,并且没有解决版权问题[6]。在众多教参管理系统中,Docutek公司开发的ERes系统和Atlas公司的Ares是两款比较成熟的教参管理系统。Bud Hiller发表文章阐述了4.1版本ERes的不足。戴顿大学将ERes系统中的教参资源迁移到Sakai中,利用Sakai提供电子教参服务[7]。Power详细评价了Innovative Interfaces的电子教参模块、ERes和Ares,并认为Ares是最优秀的教参管理软件。

  Foss的调查显示,92%的图书馆提供电子教参服务,其中83%的图书馆利用教参管理系统提供服务,并且大部分(52%)使用商业教参管理系统;14%的图书馆使用自建系统或校园课程管理系统管理教参资源[8](见表1)。

  2.3教参管理系统与课程管理系统集成

  2003年,一些图书馆开始关注如何将电子教参管理系统与课程管理系统集成,甚至利用课程管理系统替代电子教参管理系统。美国西北大学利用课程管理系统Blackboard作为电子教参资源的传递系统;2004年宾汉顿大学图书馆设立了特别小组,研究Blackboard的内容系统提供电子资源的可行性[9];哥伦比亚大学将图书馆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电子教参系统集成;宾州州立大学信息技术部门和图书馆建立了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课程管理系统Angel传递电子教参资源。

  三、电子教参服务的瓶颈阶段

  2011年以后,各个高校图书馆在电子教参服务上进入了简单的复制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相比,很多专家开始思考电子教参资源服务未来的发展。Brice Austin提出电子教参资源的三种发展方向:①图书馆不再提供课程资源。②图书馆提供有限的课程资源。③图书馆提供比较广泛的课程资源。由于资金约束和人力资源缺乏,部分高校图书馆欲取消电子教参资源服务[10]。中密歇根大学探索现代电子教参服务模式,由学校出资,图书馆负责监督和管理版权结算服务。Almeida提倡一种混合型、迭代的电子教参发展模式,并强调了合作与扩展对于电子资源服务发展的重要性。

  四、版权问题

  自1976年版权法案通过以来,解释和执行“合理使用”的标准十分混乱。1992年,Bonner等学者通过调查学术机构的知识产权政策发现,定义版权所有权仍然是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图书馆处理电子资料的增加,图书馆员对版权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21世纪初,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文摘调查显示,五年内出版了超过1,200篇关于版权问题的学术期刊,超过了过去20年出版的总量。其中大部分文章讨论了高校处理版权著作的版权政策,很少将类似机构的版权政策和实践进行对比分析[11]。

  Hansen调查了ARL的110个高校成员馆电子教参资源的版权许可政策。调查显示:91%的高校图书馆通过电子教参系统提供教参资料;86%的高校图书馆已通过版权政策管理版权问题;超过半数的高校2010年评估或更新过版权政策,超过80%的高校在过去的五年内评估或更新过版权政策。

  Buller详细分析了ARL在2012年发表的《学术研究型图书馆合理使用的最佳实践》一文。该文对“合理使用”范围内的“TransformativeUse”十分关注。ARL主张在电子形式的课程资源中使用全文。目前关于电子课程资源和“转化性使用”的争论,不利于秉承ARL的理念[12]。

  参考文献:

  [1]Miller,Ruth H.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Academic Libraries,1980-2000:A 码Histo- rical Perspective[J].Library Trends,2000 (4):645-670.

  [2]Austin,Brice.A Brief History of Electronic Reserves[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 Document Delivery & Information Supply, 2001(2):1-15.

  [3]Scott Peterson.Implementing Cost Effective Electronic Course Reserves in an Academic Library[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 Document Delivery & Information Supply, 1999(2):45-59.

  [4]Elaine Magusin & Kay Johnson.Collaborating on Electronic Course Reserves to Support Student Success[J].Journal of Library Adm- inistration,2004(1):255-264.

  [5]Anthony J.McMullen.Electronic Reserves on a Budget:A Case Study of a Homegrown System Built with Open Source and Free Software Solutions[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 Document Delivery & Electronic Reserve, 2007(1-2):137-150.

  [6]Madeleine Bombeld & Daniel M.Pfohl.Migrating to a New Reserve System:Implementing Doc- utek’s ERes System[J].Journal of Inter- 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 & Electronic Reserve,2004(1):31-41.

  [7]Hector Escobar.Reserves Through Sakai: University of Dayton’s Primary Tool for Electronic Reserves[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 & Electronic Reserve, 2010(4):253-261.

  [8]Michelle Foss.Assessing Reserve Management Systems:Do They Deliver on Their Promises [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 & Electronic Reserve,2010(2):67 -75.

  [9]Alesia McManus,Eliabeth A. Brown,Debbie Hulbert.Implementing Electronic Reserves Using the Blackboard Content System[J]. 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d,Document Delivery & Information Supply,2006(4):85-92.

  [10]Kymberly Anne Goodson & Linda Frederiksen. E-Reserves in Transition:Exploring New Possibilities in E-Reserves Service Delivery [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d, Document Delivery & Electronic Reserve,2011(1):33-56.

  [11]David R.Hansen,Willian M.Cross,Phillip M.Edwards.Copyright Policy and Practice in Electronic Reserves among ARL Libraries[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13 (1):69-84.

  [12]Ryan F.Buller.“Transforming”the Con- versation:Rethinking Fair Use in Academic Course Reserves[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d,Document Delivery & Electronic Reserve, 2014(3-4):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