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2016

  每一个网络媒体的消费者,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新闻学的核心是新闻的公信度和新闻的真实。以下是关于新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引言

  互联网的诞生,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一次伟大的变革,实现了数据化的多媒体传播。网络新闻报道也已经成为继印刷、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种新闻报道。在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新闻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的同时,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弊端、错位和不利影响,其中网络新闻传播的失真就是最大的问题。[1]这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传播的匿名环境中,每一个网络媒体的消费者,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新闻学的核心是新闻的公信度和新闻的真实。但是,在网络里,人们生活在一个使用假名、匿名的环境中。由于无信源文章、匿名文章大量占据网络空间,人家越来越怀疑网络新闻和言论的真实性。

  而且,一些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更多的读者,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到网上,或转发、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使网络新闻失去了真实的本质。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以及网络新闻未来会如何发展就是我们在这里要探讨和解决的。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失真现状

  互联网技术造就了信息传播自由的特点,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与核实系统,操作的方式(如个人网站、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等)也越来越简便、越来越多样化,这为别有用心的个人或机构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提供了方便。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使新闻的真实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请看以下事实:

  2003年3月29日,中国日报新闻网站发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出席洛杉矶的一个慈善活动时遭暗杀身亡。消息刊出,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等国内各大网站相继转发,在网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在约一个小时后,被证实是假消息。

  2002年11月7日,新浪网推出了一则报道—《美传媒称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

  2001年11月18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一名来自中国大陆、年仅19岁的女学生吴杨,以数学和计算机两门专业共11项科目全部名列第一的成绩,打破了具有800年历史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历史纪录;

  2001年5月14日,在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暨中国国际科技博览会上,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主任魏红指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居然占了8个,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形成自己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不论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新兴网络媒体,如果出现假新闻或内容严重失实的报道,对自己来说都是很大的伤害。《纽约时报》假新闻案揭露后,有评论痛心疾首地指出:该报152年的声誉,没想到就这样毁于一旦![2]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于45%。一些商业性网站发布的新闻则可信度更低。近期对上海网民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受众认为网络新闻最大的缺点是“‘可信度低’,对其真实性持否定性评价的比例为56.6%”。

  二、网络新闻失真的表现

  网络新闻以网络为媒体,其失真现象表现在许多方面。从网络新闻发布的内容来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题与内容不符

  网络新闻标题对于受众选择新闻是非常重要的,在信息繁复的页面中,只有那些最能够引起受众注意和兴趣的新闻标题,才会让受众产生点击的欲望。某种程度上来说,受众就是通过标题来选择新闻的,标题成为受众阅读网络新闻的导航标。因此,有些网站在制作标题时不择手段,危言耸听,夸大其辞,极度渲染,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受众受到标题的吸引点击进入,却往往发现其内容与标题大相径庭,顿时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搜狐网一则娱乐新闻标题是:“《又见橘花香》杀青,陈司翰陈怡蓉献出第一次”。该标题制作得极其暖昧,确实很能迎合某些受众的好奇心。然而当他们点击进入后,连呼上当,因为该新闻说的是这两个主角都是第一次喝杀青酒,而不是某些受众想像中的那样。

  (二)图片与事实不符

  目前,网络新闻发布时,经常会出现图文不符的情况,有的是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在对一些新闻素材的后期制作中,肆意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篡改与新闻相配的照片,使之看起来更全面、更系统、更艺术,以达到图文更“匹配”。

  (三)流言与事实不分

  网络媒体,具有开放、匿名、实时、全球性等特征,在这里人们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发表言论,因此网络也可能成为流言滋生和传播的“沃土”。BBS、ICQ博客、电子邮件、聊天室、留言版或网页资料都可能是网络流言的起源处,同时也可能只是流言传播的中转站。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日渐强大,很多传统媒体在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往往会从网络上挖掘线索。有的媒体对一些网络流言、诽谤,不加辨析、求证,一味求新求快,进行摘登,把“疑似事实”的信息刊登出来,让流言从网络世界进入传统媒体,摇身变成“真实”的新闻议题。网络流言,本来只是一种“传闻”,而这些媒体却把无人知晓的、不完整的流言,当作堂而皇之的新闻进行公开报道,并在流言扩散的过程中,加上媒体的解释和评论,给网络流言披上了“真实”的外衣,使网络流言成为名副其实的假新闻,所以网络流言的出现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四)网络新闻和网络广告难以区分

  网络新闻广告化的现象日趋严重,网络新闻与广告呈现出难以辨别的趋势,这严重损害了受众对网络新闻的信赖感,同时也不利于网络新闻自身的发展。许多网络媒体除了采取电子邮件、旗帜广告、图片视频广告等常见的网络广告形式之外,还将与新闻内容相关的广告放到与新闻临近的位置,甚至将广告嵌入文章内部建立链接,这些编排方式,让受众误以为是新闻,从而严重影响了受众阅读网络新闻的速度、质量等。导致的后果就是,受众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也呈逐渐下降。

  三、造成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原因

  在网络新闻短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就遇到了大量的虚假新闻。著名的如女孩“虹”同血癌作斗争的故事,美国长岛空难报道,“德鲁奇”报告等。那么影响和导致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新闻的发表者故意散布假消息

  网络假新闻制作者中,一部分是新闻从业人员,虽然深知假新闻的危害,但为了一炮打响,一鸣惊人,制作出可能会产生“轰动效应”的假新闻,以吸引受众眼球;一部分是无知的青少年,他们大多出于好玩,带有恶作剧的成分。如某电台《夜行人》栏目主持人为一个声称患血癌的女孩“虹”做了一个特别节目,并在互联网上设立主页现场直播,共有5万多人登录,留下了7350封信。但最后水落石出。“虹”并没有身患绝症,她这么做只不过是觉得好玩,想试一下人世间到底有多少善良真情;也有部分非法商人,有意制造假新闻,他们的目的是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增加网站点击率,从中牟利;还有一部分是境外反动势力,他们试图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达到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不可告人的野心。几年前的李文和间谍案就是美国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在内,为了得到轰动效应而突出司法部和能源部在处理核泄露问题上的无能,为了迎合普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而夸大李文和案的政治意义。

  (二)把关不严,让假新闻有机可乘

  “把关”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它是指“把关人”(新闻编辑)在新闻产品生产流程中对进入传播渠道的新闻所作的选择和取舍。把关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新闻稿件所反映的事实进行一丝不苟地核实、辨伪和订正。新闻信息传播中把关人起到重要的作用[3]。传统媒体中一篇稿件的“出炉”一般要经过记者、编辑、主任编辑的层层把关,最后还要由总编辑审定。但在互联网上,网络编辑(即把关人)从稿件的初选到编辑上网都由一人完成,形形色色的把关人参与新闻的传播与诠释,由于目的、价值观、出发点、对新闻的认识等各有不同,把关人对网络新闻进行随心所欲的自由阐释,并且这种诠释通过网络迅速得以传播。

  目前,网站的新闻编辑中有好多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新闻学教育。这些新闻工作者既缺乏编辑经验,也缺乏核实事实的经验,对新闻行业的规范、自律原则不清楚,当然对众多的信息进行把关、选择和删除达不到一定的水准,甚至自己也无意识地进行虚假信息和新闻的传播。

  (三)网络新闻的二次传播

  互联网是一张四通八达的网,那么互联网的信息从哪来呢?“抄”成了必由之道,先从传统媒体上抄,然后是网络媒体之间互相抄,抄来抄去,几经转手,信息就被抄走了样。

  目前,我国的门户网站尚没有取得从事新闻采写的权利。但许多网站为了聚人气、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为收费服务提供用户资源与平台,也纷纷开设了新闻频道。他们只能依靠转载其它传媒和网站的信息,把别人的新闻拿过来经过所谓个性化的“编辑”又被二次发布到网上。在编辑过程中难免出现把文章修改的失真失实。

  (四)受众的猎奇心理

  提高点击率,是每个网络媒体都追求的。问题是要靠什么来提高点击率?一些网络媒体不是在提高新闻的内在价值和做好信息服务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追求新、奇、怪、异、特,以达到哗众取宠或耸人听闻的效果,而这正好为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于是,如“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家庭连环悲剧猪吃娃”、“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等等匪夷所思的虚假新闻纷纷借网络媒体出笼,并在网上广为流传。美国新闻界有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里只强调了新闻的新奇性。狗咬人当然不能算新闻,但对人咬狗这类有悖于常理的“新闻”,我们不更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吗?新闻的“新”在于反映事物的变动和发展,但必须在完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不允许有任何主观臆想和推测的成分,更不允许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如果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势必会坠入制假贩假的泥坑。

  (五)网站的商业经营目的

  目前,我国商业网站营利模糊,网上广告还是许多网站营利的主要渠道,网站访问量的多少又决定了广告价位的高低。所以,一些网站为了抢人“眼球”片面追求新闻的轰动性与吸引力,故意炒作一些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报道。更有甚者,一些利益集团及“造假专业户”为达到某种目的精心策划与编造假新闻。

  (六)网络新闻法律法规不健全

  与传统媒体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同,互联网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暂,特别在传播新闻信息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像传统媒体那样比较系统的法规制度,尽管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尚不全面和系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一些没有新闻报道权的网站随意拷贝其他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而不注明出处,或冒用其他新闻单位名义发布新闻,侵犯了其他单位的正当权益。一些网站甚至将道听途说的消息发到网上,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损害受众、社会利益。

  同时,由于没有较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来约束网络新闻业务活动,造假者往往得不到法律的惩处。假新闻被人揭穿后,刊发假新闻的网络媒体、制造者很少站出来承认、纠正错误,不久之后就故态复萌。

  四、如何维护和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网络新闻的失真,归根到底,在于网络新闻“把关人”职能的严重削弱和“把关”功能的缺失。[4]在目前情况下,与发展完善的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的发布基本上没有任何审查程序。况且,在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新闻传播信息的情况下,新闻出版部门也不可能一一进行审批。所以,有专家感叹道:“如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全世界的人都成了读书人或读报人,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全世界的人都成了写书人或办报人,其结果造成了互联网上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伪劣和虚假的信息”。[4]怎么才能扭转这种局面,保证和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呢?必须从网站特别是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自律和他律两个角度,从政府加强管理和规范、网站加强自律、提高网络新闻从业者素质和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四个方面入手,来维护和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一)政府加强监管,健全法律法规

  首先,政府加大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控和规范。1997年5月,当网络新闻传播在我国还不十分兴盛的时候,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积极支持、促进发展、宏观指导、归口管理”的方针。2000年4月,网络新闻的归口管理机构国务院新闻办又成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国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之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逐渐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视。当前,政府应根据最新的现实情况,借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对网络新闻的制作及传播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只要各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各个层面的管理,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一些弊端应该是可以避免和制止的。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监管,走依法治网的发展道路。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制定颁布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批法规文件,这些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和管理网络媒体的作用,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只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了,网络新闻工作者才有工作的准绳和依据,才有益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媒体自身建设,各网站切实加强自律

  从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各新闻网站切实加强自律。面对全球化趋势加剧和我国入世后日趋融入世界传媒格局的形势,网络媒体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新闻的竞争不仅表现在速度和广度上,更表现在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上。越是在网络传播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今天,假新闻越是没有市场,为了追求传播速度和传播内容的丰富而传播假新闻不是网站自身发展的良策。同时,各家新闻网站也应加强技术层面的信息管理,防止假新闻的传播。在具体的网络新闻传播中,网络新闻的快应该建立在真和准的基础上,实现“快”与“真”的统一。同时,为了避免因为追求快而造成的细节性失误,应该提高网络新闻的更新率,以最真的新鲜事实来确保每一个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另外,各网站之间应该达成一定的行业自律,避免进行恶意竞争。

  (三)开展新闻业务培训,提高网站新闻从业人员的主体素质

  网络媒体是新兴的媒体,从事网络新闻的人员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没有经过新闻业务知识的专业学习,缺乏新闻理论和新闻伦理的知识,加强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势在必行。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网络新闻知识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包括业余集中培训、网上在线远程教育等进行长期的新闻、法规、伦理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对网络新闻采编人员实行定期考核,不合格者下岗培训。这样促使网络新闻工作者不断的学习,以过硬的业务素质保证新闻的真实、可信,来适应网络的不断发展。

  (四)强化新闻伦理建设,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

  新闻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新闻交流时所表现出的各种道德问题。网络新闻伦理建设,就是在这些关系中建立一些相应的原则规范,使之成为网络新闻从业者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传统新闻媒体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新闻从业道德准则,网络新闻伦理建设函待加强。

  另外,加强网民的网络知识教育,提高网民道德水平。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任何网民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传播主体,使网络新闻良芳不分。在网络这一“虚拟共同体”中,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如不私自查阅、传播非法与有碍社会治安的信息,不发布、转载虚假荒谬的新闻信息,都是一个现代网络“文明人”应具备和遵守的道德准则。

  结论

  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已成为网络媒体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造成网络新闻可信度偏低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网络自身的特性所造成的漏洞。但是,提升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是广大网民所期待的。无论是加大法律的监管力度、加强网络自身建设还是开展伦理道德建设,最终,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要依靠广大网络新闻工作者和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福军 程越男 王俊杰:关于网络希望真实性的理性思考[J].网络时代,2003,(1);58-59.

  [2] 李军林: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传播,2008,(2);66-68

  [3] 黄曼青:网络新闻传播失真原因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183-186

  [4] 王汉民 翟方明:网络新闻:如何维护真实性[J].青年记者,2007,(2);30-31.

  [5]龚淑萍: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广西大学,2004,23-24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研究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下一篇:关于会计从业的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