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本文是关于数学课题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学习。

  篇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目前,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为改革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个人的作用,忽视学生小组竞争的教学模式,我们构建旨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相关概念界定:本课题突出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教学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实际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法优化组合形成动态策略体系。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师生组合的比例搭配关系、师生共同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集结和综合。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

  探索适合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及其优化组合策略,从而归纳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数学教学形式的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的优选程度。

  四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观点: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也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和谐发展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出发,在课堂上设计和概括出一个实验框架,并在实践中论证、推广。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基础上,以行动研究为主线,采取走研究 总结 改进 再总结 再改进 出成果的路子,分实验阶段进行科学管理与操作:准备阶段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调查法;实施阶段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总结阶段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六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工作重点:是依据成功案例提炼有效的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构建;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优选难度。

  七、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 倡导理论 (也叫信奉理论)。例如,我们目前所倡导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等。这类知识存在于意识水平,教师容易意识到,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这类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教师通过培训对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观察其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是两码事。另一类是内隐的 运用理论 。这类知识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不张扬,也不外显,但这类知识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并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好地调控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 以人为本 的理念下,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 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等方面的培养,但是如何使教师能针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组织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所必须发展的过程,寻找一系列可操作的、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我镇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八课题研究的现有基础

  现使用的青岛版教材,注重情境的创造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为研究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研究的基础。

  题目: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 图形认识 的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课题开题报告(3篇)各类报告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越来越普及,要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为数学这一 思维的体操 提供了一个崭新的 表演平台 ,使数学教学获得 效率高、印象深、氛围雅、感受新 的效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好的构建图形的空间能力。

  九、研究进程安排:

  XX年2月至3月: 提出课题,并进行可行性认证。

  XX年4月至20XX年1月:

  ①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收集各类原始材料。

  ② 提出具体措施,开展有效研究,整理典型案例。

  XX年2月至20XX年1月:结合上一阶段课题开展的情况,开展反思活动,改进实验方法,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XX年2月至2015年1月:继续开展的课题研究,同时,收集好实验数据和素材,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篇二:

  一、研究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教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裁剪、改造、整合、甚至重新创造,使它们更切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课堂境界,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提高教学更有效果。我们第一次使用人教版教材是2006年,当时感觉教材的结构不符合我们D类学校的教学实际,学生难以适应,但因为没有通读整套教材,所以我们不敢骤然实施改革。

  2009年9月,第二次使用这套教材时,根据 “教师即课程”的理论,我不再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授课,而是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用立体的思路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见第五页知识结构表)。从章节顺序的调整发展到知识点的调整,甚至把不同章节知识点重新组合,(把不同章节相关知识点进行合并),增加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运用次数,使知识点之间及时网络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新课改革一早就提出课程的二次开发,但目前我们在所能找到的资料里,理论不少,具体到实际如何操作的教案却不多,课例非常少,我们只能通过学习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着石头过河。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校数学科是学校的薄弱科目。在各类统考中,我校的数学科成绩都很不理想。要提高数学成绩,不单要靠勤奋,更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从改革课堂教学的效率入手,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果,和学生一道,走上了实验的道路。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研究,认为下面3方面的原因影响到我们课堂的效率:

  1.老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把握不准:

  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教材中哪些知识点合适学生自学的老师没把握清楚。教师在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对每个知识点用力太过均匀。老师对培养学生自习的方面不够重视,学生自习能力、力度不够。

  2.教材不同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

  我们老师对新教材的编排相关的知识点次序不适应,如三角函数是圆的计算工具,而圆被安排在初三上学期的24章,三角函数被安排在初三下学期的28章(课本倒数第二章),导致圆的相关计算没有合适的工具。

  3、老师普遍采用按照课本的顺序教学,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原因是课本中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联系认识不深刻,知识容易遗忘,缺乏综合运用能力。学生没有及时建立知识网络。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6月---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 课题组成员由四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组成。包括课题主持人:

  2).研究对象包括四位老师所教的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和九年级数学教材。

  2、以文献研究为基础,搜集国内外有关整合课程的材料。通过文献分析,进一步明确当前国内外研究整合课程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小组成员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明晰本研究应达成的目标。

  3、调查我校数学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并对课程整合适当分类。如探究学生记忆特点、知识结构的重组、整合的方法。

  (二)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9月)

  第三阶段:实验操作(2011年10月--2012年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以理论研究为支点,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手段,采用各种调查方式对研究对象(实验班学生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深入调查。

  3、开展实验:

  1)、在初一级殷老师结合课程的进度,

  尝试把第10章交给学生自习,老师先做宣传,本章书大部分知识小学已学过,(老师不讲课,等学生自习完就单元测验)大家按老师的安排先把本章书看一遍,找出看不懂的地方,老师只做一些知识难点的解释(如样本容量、组距的解释),学生自习,每天自学一节,完成课后作业,然后做章节练习,进行单元测验。考查学生的自习效果。

  在初一的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与初二的第14章一次函数的整合(这里只认识一次函数,会作它的图象,不提及反比例等),争取把初二的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形放在初一下学习,以坐标系为基础,把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与初二的第14章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展开,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提前完成一次函数的部分教学。

  2)姚老师在初二教学习因式分解时,尝试把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因式分解法加插进去,把 , , 等形式的方程提前教完。把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配方法,公式法留在后面二次方程的章节再进行教学。

  进行18。1章勾股定理教学时,向学生介绍正弦sin( ),正切tan( )两个函数,用30、45、60度角的函数值去验证勾股定理,余弦con( )不作介绍,以减少难度。了解用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及其反函数。

  3、在初三级,由黄老师在《圆》的教学时,在计算圆心角、弦心距、圆周角、切线长时训练学生运用正弦sin( ),正切tan( )两个函数进行相关计算,提早对两部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能顺利进行圆的有关运算。同时也完成了三角函数的基础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因为我们课题是对初中三年的总体安排,有些课程的实验在前两个年度已经实施,目前只是对已前工作的总结,整理,本小课题只给一年时间,在实验顺序上不方便按部就班。)

  知识结构表:

  四、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1、关于课程整合的教学片断、教学素材汇编成资料集。

  2、教学案例2个,包括同课异构,一课两讲案例。

  3、相关论文两篇。(理论成果)

  4、发挥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性。使学生的成绩有大幅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根本提高,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应用性成果)

  5、激励部分忠实取向(忠实地实行课程计划)的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转变教育观念和更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应用性成果)

  6、探索比较有效的课堂理念,改革照本宣科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整理出部分课程整合的教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有力促进了老师、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应用性成果)

  五、参考文献

  [1]《课程创生理论及其意义初探》 (彭亚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2]《课程与教师》 (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理解教材是设计教学的基础 》 李延林

  [4]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 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吴刚平

  [5] 《试论杜威的教师观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赵晓艳

  [6]《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8期 潘洪建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师范类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