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2)

  评述的写作。评述是对前面论述的内容做一个总结,或是提出自己的取舍褒贬,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需的条件;或是提出预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还可提出展望和希望。结语的作用是突出重点,结束整篇文献。字数以 200~300 字为宜。例如有位同学写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思考》文献综述的评述部分:

  从本课题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虽然众多学者对于我国选举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互相矛盾和不足的地方。比如,有很多学者(如肖敏,2008)认为,选民对于选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认为选民的“厌选”情绪十分普遍,但是也有学者(如蔡定剑,2002) 则以大量的实证调查和问卷调查为基础,证实中国老百姓有极大的选举热情和民主参与的积极性,有能力搞好民主选举,而且渴望选举民主化改革,只是我们的某些人为因素和制度阻碍了他们发扬民主。本课题计划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其次,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对于妇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即使有也只是简要的一笔带过,似乎还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这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些空间和可能性,本文计划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拓展和研究。

  从例文中可以看到,评述是全面深入系统的专门评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评述最重要的是写作者自己对文献的看法,文献的长短处、观念是否有突破之处、对既有的研究增加了什么,然后把作者自己的研究放在既有知识基础的某个位置,表明自己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评述常常有自己的固定用语,譬如,“××的研究是×××××××××历史条件下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样的。(言简意赅地总体评价,要提纲挈领)围绕 如 何 建 立 ×××××× , 学 者 们 或 者从××××××角度,或者从××××××角度,或者从××××××的角度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从本课题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虽然众多学者对于××××××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欠缺和不足的地方。”

  “××××××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搜 集 文 献 的 过 程 中 我 还 发 现 , 如 何从××××××定位出发,考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在这一方面应该有更具体的措施。比如怎样采取相应的方法,×××××× , 这 一 点 也 可 以 纳入××××××之中加以研究。这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些空间和可能性,本文计划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拓展和研究。”

  参考文献部分是指本文献综述引用和参考的文献。应当详细列举并注明篇目、著者、出处等。参考文献著录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2. 在教学中有意识训练学生对文献的批评、整合的功夫。

  在文献综述中最常出现的毛病就是文献缺乏学术性,人云亦云,文献综述中听不到作者自己的声音,既没有个人的观点,也没有对文献加以批评和运用,它可能是任何一个人所写的,文献综述变成简单地罗列文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许多大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多数是第一次撰写学术论文,对撰写文献综述的知识和技巧知之不多。其次,多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之中,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运用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 最重要的是许多大学生缺乏自信,将文献视为权威,培根云:“人们之所以在科学方面停顿不前,还由于他们像中了蛊术一样被崇古的观念,被哲学中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和被普遍同意这三点所禁止住了。”《(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 年,61 页)不敢去做前人所没有做过的整合性工作。其实作为研究者,应该树立自己在学术地图上的地位意识,在选题、开题上就要有学术准备,在学术上力图占有自己的领地和位置,为自己后续研究建立平台,在研究中力图发现自己距权威、专家到底有多远,相对于他们有什么差异,且要有问题意识,不要将文献视为权威,而是将之视为一些有用而且可能错误的想法,试着提出不同的看法。

  (1)收集文献应尽量齐全,在文献整合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王力先生曾经说:“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头一步。你连问题都提不出来,怎么谈得上解决呢?首先要注意到,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文献过少,量上薄弱,那就难以发现问题。写“文献综述”时,应做到进一步斟酌、收集资料。文献尽量收集齐全,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帮助你了解前人已经做了多少既有研究,现在别人已经研究到怎样的地步;一方面避免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一方面站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向前。

  (2)讲求内在逻辑,理清重轻、主次,排好次序,依据文献清晰导出研究的问题。

  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综述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要先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账,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 譬如有位同学写《有关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现状》

  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内涵的认识不统一的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学者提出这个问题呢?如果有,就没有重复的必要。其次应将问题归类,不然题目大,内容少,说不清楚。例如对产生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哪个原因最重,应放在前面,做理论分析,可用“首先”,“其次”,“最后”,揭示次序,按照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由宽到窄进行罗列分类。再如《论秘书的心理素质》,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由宽到窄的文献顺序应该是心理素质的界定,秘书心理素质的界定,秘书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秘书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逐步深入去搜求文献资料,从介绍研究的背景情况,理清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清晰揭示研究问题的演进,为自己的后续研究建立进一步创新的平台。

  (3)文献综述的结语部分要突出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文献回顾,不应只是条列式叙述别人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要对文献进行批评,要有整合文献的功夫。你看了些什么,学者们都提出了什么代表性的观点,研究现状如何,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作可以接着说(补充、扩展、深化),对着说(对比、质疑、商榷、批判),还可以合着说(概括、综合),还有没有空白地方,如果有,找出来就是你论文价值所在和写作的方向,只有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才能衬托出作者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3.总结整合、归纳文献的技巧和途径。

  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技巧一:瞄准主流。

  一是利用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外文过刊阅览室或其他网络资源,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再去寻找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比照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观点;把持有相同结论的作者放在一起;对方法论部分进行批评;留意观点之间的分歧;突出经典研究,瞄准主流,同时去查找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找出该问题演进的方向和变化的趋势,说明你的研究和以往研究之间的差距;你的研究和文献之间的整体关系;总结文献,最后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技巧二:随时整理。

  在查阅文献过程中随时随地做好文献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必要时做一些读书笔记。做好文献阅读卡片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很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

  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道路的方向就是指向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记住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说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在做文献综述时切忌“竹筒倒豆子”,要学会分类,可以按照主题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经验、方法三个部分;也可以把相同观点以及相互竞争的观点分别讨论,以此来叙述理论发展的历程,作引文时,也不要让引文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最好在引文的前面说明你对它的评价,在后面说明它的深刻含义,这样双管齐下夹住中间的引文,来说明与你研究的相关性以及文献的长短处、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从而最终找到你自己研究的位置和你的突破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建立平台。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音乐专业硕士开题报告 下一篇:研究生开题报告中存在的误区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