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于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小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习惯。

  2、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需要。

  建设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在课内,有小组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城里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较差,往往只完成老师布置的显性作业,对隐性作业拖拖拉拉,不能自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3、学生终身学习、成长、发展的需要。

  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② 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 ③习惯于听教师讲,而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④不善于作笔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作笔记的习惯; ⑤ 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⑥不善于温故而知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复习的习惯;⑦学习懒散,依赖性强,常常照抄作业,有的甚至经常不完成作业;⑧学习往往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过程,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这些问题既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该课题有四层含义:一是小学生,学校全体学生(主体),二是自主学习(重点),三是习惯(核心),四是培养研究(方法),将研究的主体、核心、重点、方法融为一体,核心概念是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堂听课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课外学习习惯、作业练习习惯、应对考试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八个方面,我校就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进行界定与研究。

  自主学习习惯就是“以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为核心的,多种较优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本领”,是指学习者在外因制约与内因作用相结合的情况下,经过长期自主学习实践逐渐养成的勤学好问、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我评价及反思等习惯,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坚持自主地求知、探索的心理趋向和行为表现,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三、研究的意义

  “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研究”这一课题的实施,一是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二是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三是为学生成长、发展、终身学习服务。本研究可以帮助学校、家庭和社会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自我负责、自主学习、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种有效地学习方法和重要的学习习惯,它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自发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下面分别从新课改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四个方面阐述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理论基础。

  1、新课改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加强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显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实施自主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定保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作用的重新定位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根植环境。

  2、自主学习习惯的哲学基础

  一是主体性哲学。建构以人为核心的主体性哲学,一直是人类哲学思考中不可忽视的潮流。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正是得益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字样,从而使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作为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是内因和外因哲学。影响学生的因素总的可以分为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两大因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自主学习习惯的教育学基础

  从教育史来看,教育理论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在学习领域的进步,自主学习思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熟。教育学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并且使自主学习思想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深化和检验。

  4、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一直对人类学习领域抱着浓厚的兴趣,从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直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在学习领域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正是汲取了心理学科才逐渐发展成熟的,因而,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需要对心理学基础进行梳理和检视,有利于自主学习更加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方式进行长时间的指导并予以强化,可以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研究范围的限定:在研究过程中设立研究专题,学习习惯从学习的计划、预习、听课、复习、总结、反思等习惯先进行研究,再从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研究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建立,如何引导,怎样及时强化及对学生学习习惯认识如何内化等研究培训,再实验,再强化等。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省级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下一篇:《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