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杜玛》观后感

时间:2020-12-28 17:32:5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杜玛》观后感

  《杜玛》观后感(一):很适合跟孩子一起看的电影

《杜玛》观后感

  童话故事里,

  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之后,

  故事就结束了。

  幸福的日子似乎总是没有什么精彩可言,

  不值得再讲述下去。

  这电影就是一个童话般美好的开始,

  完美的爸爸,可爱的小豹,无垠的麦田,自在的奔跑与玩耍。

  然后,

  完美的爸爸突然去世,

  故事真正开始。

  情节没有悬念,看个开头就知道结局。

  但是,这还是不失为一个好故事。

  历险过程的危险,稍轻描淡写了些,

  如果给孩子看的话,

  会让孩子以为独自野外生存也并没那么可怕。

  但同时也让我知道,

  作为父母,平时多教孩子一些生存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小豹杜玛瞪圆眼睛的时候,真的好萌好萌。

  小男孩性格不错,就是过于早熟,有了本应成年以后才有的沉重。

  另外,有个农场,真的很不错!

  《杜玛》观后感(二):真爱不在动物园

  在非洲,人们说,当你给谁起了名字,它就变成了你的责任。小男孩儿赞恩决定收养小猎豹的那一刻父亲就明白地告诉他,就像孩子长大后会离开父母,小猎豹终有一天也会回到属于它的世界,尊重它的天性,这也是你的责任。母亲给小猎豹起名为杜玛,在斯瓦西里语里就是猎豹的意思。赞恩一家和杜玛在农场里快乐地生活,直到父亲患病去世,母亲无法独自经营农场,决定和赞恩搬去城里生活。和许多大型动物电影以及科幻片一样,野生动物在人类社会里总是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状况,比如《猩球崛起》里在邻居家闯祸的西泽和《尼斯湖水怪》里巨大个头的蛇颈龙,最终都不得不被放归野外。所幸《杜玛》并没有把这一过程描绘地过于复杂残酷,而是把故事的重心放到了“回归”的这一过程中。尽管不舍,赞恩还是决定遵循父亲生前的意思,在杜玛还没有完全丧失野生动物的天性前,将它送回当年和父子俩相遇的地方。于是,情急之中小少年骑着父亲的摩托车独自带着杜玛穿越非洲大陆,经历了数次险象环生的冒险,和杜玛相互照应并结识了流浪的土著人朋友瑞普,最终将在旅程中逐渐寻回野性的杜玛送回了它原本所归属的世界。

  作为一部真人电影,影片中的野生动物灵性非常,可爱聪明程度并不亚于任何一部迪士尼卡通,少年和小豹子极其自然亲昵的表演也使得影片更加温情脉脉。尽管这样的经历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但从少年和猎豹的友谊中我们能够对现实中和动物相处的方式有些许感触:责任,从人类接受它们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这责任不是自私地占有,不是长久地守候,不是看它们懦懦匍匐在脚边,更不是困之于笼予之以食粮。野生动物并非家禽宠物,人类世界的动物园也不是它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家园,当我们带着孩子在马戏团,在动物园里观看动物表演时,是否应该反思,瞥开动物保护的目的.,单纯为了取乐人类而进行的驯养野生动物行为,真的能够培养孩子对动物原始、正常的喜爱吗?

  《杜玛》观后感(三):爱,责任与家

  本片很适合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一同观看。并非说本片是一部纯娱乐的家庭式冒险电影。反之,在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蕴含了深厚的意义——家、爱与责任。若以家庭定位,这部片子再适合不过了。

  导演先用一头萌呆到甚至有些二的大型喵星人吸引观众的眼球。(很多喜欢喵星人的观众绝不会放过这一部电影)通过小男孩赞恩父子档的“误打误撞”与小豹子杜玛邂逅,一步一步的把我们引向了故事的主体。

  如同许多孩子与动物题材的电影一样。天性善良的小男孩赞恩在本片中也扮演着一个与动物为友的符号化角色。不同的是,赞恩超越年龄的责任感以及“超人化”的野外求生技能使得这个角色避免了单调和乏味。

  可能很多观众对此褒贬不一,认为角色设计的很夸张。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会懂那么多?这恰恰是中西教育上的差别。比起死背书的应试教育,西方更注重实操。比如影片中父亲带着孩子一同在野外工作,在同样的出境之下,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和与父亲沟通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比给他讲大道理要强千倍百倍。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父亲在本片中份额不多,但却是隐藏的主题。赞恩与父亲的“亲子游戏”并没有持续多久,当赞恩与父母对杜玛的去留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赞恩的父亲去世了。但是赞恩并没有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哭鼻子上,他把杜玛的事情看得更重要。因为他知道一旦没有了农场和父母的庇护,他可爱的小豹子杜玛将会变成什么下场。

  当他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从一个朋友变成保护者的角色变化。后面的故事不难猜,勇敢的小伙子带着他的喵星人朋友踏上了回归自然的旅程。

  这个看似意气用事的举动,其实也是一种暗喻。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肯定会把脑中的冒险计划和一些疯狂的念头付诸于行动。那未必就是一种错误的,每个人都要经过那么一个看似荒唐的阶段。

  旅途中,赞恩和杜玛遇到了同样在沙漠中游弋的瑞普——这个一开始就面带凶相的非洲兄弟。通过瑞普的举动和言谈,不难看出这是个财迷心窍的家伙。特别杜玛一直对他保持警惕,总用凶恶的眼神盯着他。每次瑞普和赞恩的交谈,都能看出社会环境对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他向赞恩建议:“为什么不把你那只大猫卖了?它在这儿可活不了多久。他能换间房子,不,很多的房子。还能换部好车,带DVD的。”

  赞恩没有产生一丝动摇,他严肃的回答瑞普:“朋友是不能卖的。”

  如果生活中我们也坚守着这样的信仰,也许我们的人生将会不同。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哪样复杂和艰难,只是我们缺乏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之后,瑞普的利欲熏心引发了钻石矿洞内的一幕。这也是一个转折点。赞恩挖出瑞普的头和手臂,并把工具留给这个掉到钱眼里的守财奴。赞恩很帅气的撂下狠话:你一直在吓唬我们,目的就是要我们跟着你走。你想把我带到警察那儿领赏金,并把杜玛买了!

  以我看来赞恩之所以会这么愤怒不单单是出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也有朋友背叛自己的失望。赞恩一开始并没有把对他的不信任表现出来,一直在给瑞普机会。虽然那个唯利是图的黑兄弟并不值得我们同情,但是他多少还是有些优点的。结果对方为了钱连命都不要,赞恩对他彻底失望了。

  赞恩救了他,但是不肯把他全弄出来,是出于善良和道德的驱使:我给你生存的权利,但是你要清楚人是为了什么活着。

  和瑞普分道扬镳之后,一人一豹再次踏上向西的旅程。面对大自然,任何的生命都是渺小而脆弱的,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遭遇什么。赞恩掉进了陷阱,一个男孩的能力毕竟有限,他不可能时刻都处于优势中。赞恩睁开眼睛,眼前出现的,竟是那个差点把自己和杜玛卖掉的瑞普。

  仿佛人生就是一场恶作剧:瑞普的坦白和转变再次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瑞普:“我也曾经有过远大的梦想,抛下妻子孩子离开村子到城市……当你从监狱出来的时候,你就再也不想回到那里去了。”现实的残酷很容易令人忘却最初的目的和坚持。我们如同陷入心灵上的泥沼,心智被物质和虚幻的表象蒙蔽。当你掉进这些陷阱的时候,当你想爬上来的时候,你是否能遇到一个瑞普呢?

  迫于生理需求,二人合力导演了一出好戏,吓跑了营地的游客。在船上,赞恩把纸钞送给瑞普,因为钱是一个身为人父需要保障家庭生活的基础。谁知大难不死的瑞普却在那次小灾难中发现了许多碎钻。人生总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是如果没有赞恩,那些钻石还有什么价值呢?后面两人为了驱赶狮群将纸钞引火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生命面前,一切的物质都是次要的,人只要活下去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瑞普心灵的重生,已经将影片推向了后半。赞恩和瑞普在溶洞里的对话更点出了关键词——变化。

  “他们做好准备了就走了,不会等你准备好再走……变化总会来的,随时的。就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我现在同行的孩子,不一样了。……你妈妈也失去了你的父亲。”

  赞恩、瑞普、杜玛。这三位主要角色在旅途中的变化也是暗喻了三个角色的“天性”。

  虫灾来袭。重生后的瑞普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赞恩;赞恩为了救治瑞普去村落需求帮助;杜玛守护昏迷中的瑞普时遇见了另一头猎豹。这三件事相关却又相对无关,隐喻了三为角色的分别。

  两次死里逃生的瑞普再次见到孩子们和妻子的时候,那种来自家庭责任感的愧疚和欣喜。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看在赞恩眼里,因此他悟出了自己一路上追求的东西。

  三个角色以“家”为名,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归宿。而我们也接收到了影片所传达的那份真挚的情谊和感动。结尾处,相信很多观众的脸上都掺杂着泪水与笑容。

  最后,男孩赞恩的独白对整部影片做了完美的解读:

  “每个人都有上天赋予他们的天性。对于杜玛来说是野性,对瑞普来说是家庭。对我来说,是父亲。”

  “爱是不会变的,他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亲人的离去而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要回归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去完成生命赋予他们本身的责任。生命中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之中,爱却不会因为外在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爱和信仰已经成为了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来自灵魂的语言,是世界上最柔软最细腻却又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有爱就有责任,而家即是责任。请把这份责任当做是一种信仰,好好的坚持下去。你的生命也会因你为此将一切都化为无限的幸福与美好。

  《杜玛》观后感(四):我爱动物

  我是个十足的动物爱好者,尤其热爱野生动物。常常看动物的片子,不过的确大部分都是纪录片,像这种故事电影无论是熊的故事,还是虎兄虎弟,都还主要是人的代入思想,感觉离真实的野生动物还是相差比较远。这部电影也是如此,结构安排还不是尽善尽美,前面铺垫的部分过长,中间的高潮部分也不是很突出,但因为有那么一只萌物大猫而还是让人欲罢不能。

  猎豹的纪录片没少看,但因为都是距离比较远的长焦跟踪,所以虽然一直知道是世界上奔跑最快的动物,但是一直没有办法很直观地感受。而这部电影里总算可以特别真实地近距离有体会,孩子和父亲坐在挎斗摩托车,杜马跟着奔跑逐渐加速的时候,真是可以看出速度有多快了,因为是在拍电影也许还不是最快最自然的时速,我又重新被猎豹震撼!

  可惜这种电影里人兽共同成长的故事无法移植到现实中,即使动物可以做到不攻击人类,这对它们也不好,因为人类社会本就不是它们应该适应的环境,自然才是属于它们也最适合它们的,无论在那里生老病死,都是天性自然的选择。

  所以,爱动物的我也没办法拥有自己的什么小豹,更没法有自己更爱的狼或虎,但能每天守着我自己的狗狗,我也算此生欣慰了!

  《杜玛》观后感(五):最长的电影

  09年写的,今天整理东西翻出来,就贴过来吧。

  卡罗尔-巴拉,但愿我没有叫错这个导演的名字。

  在这样一个慵懒的下午拉上窗帘看完一部非著名电影,时间被洗涤的颓靡而哀伤。

  《小豹杜玛》,看完电影,我已经忘记了那个孩子的名字,因为放生杜玛走进沙漠,因为生存与黑人大汉的结识。小男孩以一种执著的真诚灼伤了我。

  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曲折,只是极力表现一路同行的友谊——人与动物,人与人。

  一路走来,寻找水源,扎木筏,遭遇鳄鱼,进入热带草原,原始人人山洞的壁画,浆洗发白的天空,荒原,大河,男孩遇到了一切足以昭示伟大的事物。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捕捉天空大地,而寂寥的荒原与掩映中的浮汀永远是我最热爱的事物。

  那些生命带着厚重而瑰丽的色彩,宛若图腾。

  杜玛在草原中找到自己的同伴,从无法猎食,到掉进陷阱,最后回归自然。杜玛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就在一片落日余晖中,男孩蹲在石头上哀伤的神情让人神伤。大家都在寻找天性。

  黑人的天性关乎家庭,杜玛的天性关乎生存,而男孩的天性关乎失去的爸爸。

  一次行走,他们都寻找到彼此的天性。故事在大堆空镜头中结束,男孩拥抱母亲,关乎幸福。

  他说,爱不会消失,无论地点变幻时间流逝。

【《杜玛》观后感】相关文章:

哈尼族里玛主节12-07

传记片玛戈皇后10-15

毕玛时2015校园招聘信息11-10

泰国玛希隆大学入学介绍04-04

杜淳:从容做自己02-27

杜姓女孩男孩取名03-03

杜姓诗意取名女孩02-13

印度传统杜尔迦节12-14

关于拉萨到珠穆拉玛峰的旅游攻略04-14

我是杜拉拉的经典台词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