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一

时间:2022-12-30 09:24:41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一)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海尔背后站着张瑞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张瑞敏的背后站着杨绵绵。作为张瑞敏的“黄金搭档”和助手,杨绵绵为海尔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海尔从濒临倒闭到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凝聚着她的贡献;海尔更新管理模式、锻造 企业 文化、实行国际化战略的新跨越,她又站在了最前头。虽然功勋在身,但杨绵绵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参与者,这就是杨绵绵的品格:平和而执著。


在她身上,艰苦奋斗的美德、爱岗敬业的忠诚和开拓创新的魄力同时闪光,而所有这些的背后,是一位不甘平庸的女性的心灵真实:追求卓越,努力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杨绵绵的故事再一次令人对中国女性的内在能量刮目相看, 我们 期待出现更多这样的中国新女性,也呼唤社会为她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www.cnrencai.com 】


2002年的9月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女性健步走上演讲台,全场与会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杨绵绵,海尔集团的总裁,再一次用自己的风采,倾倒了与会者。单单看一下这次会议的名字———中国 企业 女性风云人物、促进中国经济 发展 企业 成功女性表彰大会——— 我们 就可以掂量出它的分量,而杨绵绵正是戴着“中国 企业 女性风云人物”的桂冠走上演讲台的———当然,类似的演讲台,她已经登上过许多次。 我们 可以把那些热烈的掌声,看作是对一位杰出女性的喝彩,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对海尔———这一中国 企业 巨的喝彩, 我们 更可以将其看作是对海尔的领头人———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乃至对三万余敬业报国的海尔人的喝彩。在中国的千百万女性中,杨绵绵无疑是一种象征,在中国的女性企业家中,杨绵绵无疑是一种标志,而在海尔的三万余员工中,杨绵绵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符号———那种符号的解释便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一)参与是一种荣耀、一种荣幸。

只要专心致志咬住自己的目标而且不犹豫、不走神,我看什么都能做好,就像打井一样,打到一半深度可能没有水,这时你转移方向,就可能前功尽弃,而只要你坚持下去、再深挖一下,这口井就能打成。

杨绵绵的参与始自1984年,那时,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却由此成了海尔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年,曾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当过教师、 经历 过工厂和机关的杨绵绵,从就职的家电 公司 任上,踏入了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厂。对当年这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许多青岛人记忆犹新———亏空147万元、连换三任厂长毫无起色、600名职工人心涣散……

而今天的海尔———创业17年来保持年均78%的高速稳步增长;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是1984年创业时的17000多倍;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同比增长50%;品牌价值评估已达436亿元。据欧洲透视2002年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世界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名,海尔已位居全球第五位。

那一年,有一个必定要创造一种奇迹的名字,与早期的海尔联系在了一起。那个响亮的名字就是“张瑞敏”———今日海尔首席执行官的名字。如果说,“张瑞敏”这个名字与早期海尔的零距离接触,是中国家电工业乃至民族工业的一大幸事的话,那么,早已落入张瑞敏视野中的另一个名字———杨绵绵,则成为海尔今日辉煌业绩的一种独特铺垫。张首席曾经回忆过他当年的这种选择:当年力邀杨总裁一同创业,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对今天来说,当年的这种印象也许是朴素和直观的,但也显现着张瑞敏识人、任人的人才观,正是这种看似朴素而实则内涵丰富的“人才观”,奠定了一位杰出女性的创业史、奋斗史。

而杨绵绵也曾经这样评价过这种选择:“张首席对务实的人很欣赏,觉得这个人能干实事,就是他所需要的助手,而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机遇。”

当然,和任何一位创造了杰出业绩的女性一样,杨绵绵的参与,是一种以艰苦和艰难为开端的参与。如果说,成功总是垂青那些坚韧不拔者,杨绵绵无疑是其中的一位。这种坚韧不拔来自于一种目标,一种激情,而这种目标和激情的惟一指向就是:铸造一段激动人心的业绩,创造一种从未有过的辉煌。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品格,杨绵绵在海尔17年的创业史中,留下了独特而又不可磨灭的印记。

1984年,中国经济刚刚开始破冰,在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氛围的大背景下,张瑞敏和早期创业者们率先举起了质量大旗,鲜明地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并将其作为海尔创业时期的最大目标和企业长期生存 发展 的前提,而主抓质量 工作 的杨绵绵,正是这一战略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

人们还记得1985年发生在海尔的“砸冰箱”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成为海尔 发展 史上的经典案例,也已进入了众多国际著名商学院的MBA案例库。作为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镜头,杨绵绵无疑是当时的主要导演者之一,她用一把有形的锤子,砸醒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第一次在中国企业的员工中树立起争创一流的观念。

如果说,在海尔的创业史上,张瑞敏是一个管理理念的创造者、创新者的话,那么杨绵绵更像一个“布道者”,将张瑞敏的思想传播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她所传播的种种理念———“质量之道”“名牌之道”“生存之道”“ 发展 之道”,是今日海尔文化的最早雏形。“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等海尔理念,已经为今天的许多经营者所熟知和理解,但在当时要形成这样一种共同的企业理念,要孵化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却要付出一个“布道者”的毅力和耐心。

那种最初的“布道”,不仅要灌输一种全然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与今天海尔全然不同的“细节管理”。在创业初期的日日夜夜里,杨绵绵几乎每天都在用眼睛巡视这个企业,巡视着一条条生产线,巡视着每一个岗位,正是那些根本不起眼的小小细节和繁杂的基础质量 工作 ,像堆砌金字塔的数百万块基石,奠定了今日“中国海尔”这一名牌。

有个“一根头发丝”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这一创业历程。

一次,杨绵绵在分厂检查质量 工作 ,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头发丝。她立即召开全体相关人员会议,有的职工说,一根头发丝不会影响冰箱的质量,拿掉就是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杨绵绵斩钉截铁地告诉在场的干部职工:“抓质量就是要连一根头发丝也不放过!”

今天, 我们 已经听到了千百个海尔员工抓质量一丝不苟的故事,而这千百个故事的序言,就是那个“一根头发丝”的故事。

1988年,是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仅仅艰苦创业了4年后,海尔冰箱就获得了中国家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国优金牌;1991年海尔又获得了“全国首届十大驰名商标”。如今,海尔已成为世界企业高质量的品牌象征,2001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36亿元,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一根头发丝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但在今天的海尔人眼中,那一根头发丝,却和436亿元的品牌价值有着同等的分量。

杨绵绵的参与,还是一种“韧性”的参与。这种“韧性”,就像她那个打井的比喻一样。

对此,杨绵绵还有一番自己的独特理解,她说:“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三商’,即‘情商’———能准确地理解事情;‘智商’———心理素质要好,要不怕挫折,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韧商’———要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摔倒了再爬起来。”

怎么才算一个好的领导者?杨绵绵进一步解读这“三商”:“光有‘情商’和‘智商’还不行,关键还是要有‘韧商’即韧性,这条最难达到。”

而这一点,杨绵绵达到了。

1992年,已成为中国企业明星的海尔,再次向国际质量管理目标发力———进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是一项全新的 工作 ,既没有资料和经验可借鉴,当时家电行业也没有一家进行这项认证,哪怕是尝试过。然而,目光早已跨过大洋的张瑞敏、杨绵绵和全体海尔人,坚定地认为:中国企业将来一定要走向国际 市场 ,而要走向国际 市场 ,就必须拥有合格的国际供应商通行证———ISO9001认证。

杨绵绵再次挑头这项根本没有先例的 工作 。

看材料、找 问题 ,杨绵绵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走,一个 问题 接一个 问题 的学习、讨论、研究。有时因为没吃透认证的精髓,十几个部门加班搞出来的程序文件只能推倒重来。在度过了许多个伴星陪月的深夜后,杨绵绵终于率领一班人马完成了准备工作。当苛刻的认证组完成全部审核,并当场宣布海尔以较高的分数在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ISO9001认证时,被成果的喜悦、辛勤劳动的回报所激动的杨绵绵再也控制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当然是一种“参与”的喜悦和“参与成功”后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