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熊伟铭创业的故事

时间:2022-09-25 03:05:13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熊伟铭创业的故事

  创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下面是CNrencai小编收集整理的熊伟铭创业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熊伟铭创业的故事

  熊伟铭创业的故事

  忘掉美国

  我们经常会问创业者,你有没有对标的美国公司。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找到一家成熟的公司作为对标,那证明你的这个模式可能就是靠谱的。

  的确,我们也看到一些成功的对标案例,比如百度和谷歌在信息检索结构化上对标,这类需求似乎是一样的。在电商中,大家愿意在网上购物,亚马逊和京东可能也是类似的。但中国和美国在很多垂直行业的情况就大不一样,完全无法对标,比如企业服务和医疗健康。

  我们再拿云服务来举例,亚马逊做云服务,是因为有大量的数据,并产生了服务器的冗余,所以才要将这些服务器转租给其他人。这完全是一笔经济账,是由非常现实的商业现状加上现成的技术力量所决定的。而反观我们国内很多的云服务公司,它的商业模式都是生憋出来的,没有现成的资源,指望着拿投资去造资源。设想亚马逊的云服务如果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先免费再收费,你便没有了任何竞争力。再者美国的历史才不过几百年,而中国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两国的国情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建议创业者在创业实操中要忘掉美国,从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在视野格局上则要及时跟进美国的行业动态。

  硅谷确实是全世界创新的核心地区,他们的很多思路、估值方式、看待一个事物的方法,都产生了一大堆新东西。但比如GMV(网站成交金额)这件事,实际上是因为ebay还很小的时候,而用于体现其价值的一个核心指标。于是从十多年前,美国开始用GMV来衡量线上电商企业的价值。但现在GMV对于电商行业的价值就没有那么大了,还是要看转化成收入的指标。这些都是受了美国之前的影响,而忽视了最早的本意。

  很多事情,没那么多「神机妙算」

  这些年做投资下来,我深深感悟到,其实在投资这个行业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阻击手。不光是创业者,我们投资人也都是风口上的「猪」。而所谓的风口也仅仅是大家事后总结出来的说辞,很少有人能洞见未来的趋势。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你只需要跟着这个大趋势走就行了。

  我曾问过淘宝的第一任总经理,当初你们怎么想到要做淘宝?

  他说,「2003年6月,国际巨头eBay以1.5亿美元的追加投资收购了易趣,因为担心eBay要插手我们的B2B业务,所以我们决定要做C2C的淘宝去搅eBay的局,从而使得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进攻我们的B2B业务。」13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淘宝,正是这个偶然的策略性产品,现在支撑了阿里巴巴大部分的价值。

  有一位前任的阿里外籍副总裁Porter Erisman曾拍过一部名叫《扬子江上的大鳄》的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阿里巴巴一步步的成长经历,非常值得一看。当时阿里巴巴最初的十八位创始人挤在西湖边上的一个小公寓里,大家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可能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最后这家公司能发展成今天这般规模。再看马云的简历,英语老师,做过黄页,没有过任何大公司的工作经验,没有管过超过一个班的学生这么多的雇员,任何一项你都该打叉。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到1999年,变成投资人,我想你当时很有可能也会放弃投资马云。所以很多看似光荣伟大的事情,最开始做的原因或许是很简单的,或许就是没办法死撑下来的结果,完全没有后来媒体所讲的那么神机妙算。

  多一些常识,切记不要扯淡

  我们投资人的工作难点,有时候不在于判断趋势,而在于判断这个决策是否正确,一个正确的决策除了来源于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以外,还依赖于我们对常识的认识。

  比如账面上的100块钱比2块钱多,但有的时候2块钱背后的价值要高于眼前100块钱的价值。这次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我们这帮每天被新思维「轰炸」的投资人是怎么看待创业当中的常识与反常识的。

  那什么是创业的常识?

  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创业常识就是不要扯淡,要直面自己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创业者在见投资人的时候,不要和投资人扯淡。而避免扯淡的关键,就是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如果我们发现某个创业者完全不知道这个行业发生了什么,只是非常主观地抒发自己的见解的时候,我们会想立刻结束见面。其次,创业者要加深自己对所在市场的认知,要有足够强的洞察力,要知道你在这个市场中的位置是什么。最后你在与投资人交谈的时候,还要先选好一个角度,告诉投资人你要做的事情是已知市场的延伸还是对市场的.颠覆。

  当年雷军做小米的时候,可能有一半的投资人都去见过雷军,但回来开投委会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雷军的简历来看,他非常懂企业运营,擅长营销与产品开发,但因为现在他所进入的硬件领域完全是他之前所不熟悉的,而且过去的硬件市场壁垒非常高,供应链也非常复杂,他能做成功吗?这让很多投资人困惑不已。

  如果你依照常识,作为投资人,是不能投资这样的公司,因为这违背了投资的常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早期的投资人错过投资小米、京东、阿里等巨头的原因。我们每天也在复盘,我们又忽视了哪些信息?错过了哪些应该看到的趋势?所以有时大家不做某件事情,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过往的常识让我们产生了片面的认识,而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行业上的常识一般不需要再强调,创业者自己都很清楚。但在整个的战略层面和节奏感上,有些创业者的感觉并不强,比如说总是乐观的估计自己的现金流、总是乐观的估计新客户或者投资人的表示等等。这个行业需要乐观,但是在涉及到生死存亡的事上,一定要非常保守才行。比如说现金流预测、现金存储量、项目交付日期等等。

  如果赶上经济周期下行,这个时候你根本就游不过江对岸去,那你就在河岸边先等着,那水退了之后你再游,否则一进去就会被冲走。你需要做的是在岸边稍微等一等,等水势小一点后再游过去。

  经济下行的时候更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看待自己所处的状态。我的意思就是可能得放掉很多幻想,虽然融资这件事看上去已经很苦了,但它相对于你的业务来讲,它仍然是高大上、形而上的一个东西,它不如你每个月要面对工资单那个时候的真实和可怕,毕竟融资仍然是一个命运掌握在其他人手里的过程。

  如果你的节奏感差,那么你需要失败,不断的失败。撞南墙的次数足够多、频率足够快,要能快速的意识到问题所在。什么叫快速呢?大概需要个5~7年时间,有的时候5~7年,可能仍然在同一家公司,可能换了很多家公司,最后把事情做成了,这都是很幸运的。

  所以创业者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内功练好,如果自己还不赚钱,那么什么时候赚钱;现在还没开始收费,那什么时候开始收费。你做的是一个生意,只不过可能是一个特别大规模的生意而已。你要想法把它变成生意,要不然这个坎儿就过不去。

  AI别只看重技术

  我们最近看到各种各样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创业公司,人工智能也已经从图灵时代变成今天的应用的时代。我看到很多创业团队其实还是在讨论技术,当然,技术非常重要,这一点不排除,但有了VC你还要准备业务,要把BP变成产品。

  AI有多火?去年整个行业投了50亿美金,硅谷和北京加一起。今天我们讨论行业投资,我们不能只是看北京或者看硅谷,今天无论是移动智能还是互联网,我们两边看。海峡两岸投50亿美金,是2300个VC投资人参与到1700家公司的募集工作中,中间包括很多大公司。

  15%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过了这个线这个技术很可能爆发,有些技术可能没有到临界点,这是我们平常评价一个技术是不是值得投资。比如每个基金十年时间,2027这个公司在不在?上市或者被收购?可能被收购。反过来推我现在要不要投?什么价钱投?投多少?这些和基金策略有关。

  从非常长期的角度来讲,很多事情都是值得投资的。如果从非常短期的机会窗口考虑,可能很多事情是不敢投资的,所以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在看待每个新技术爆发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关注的一些点。

  第一个问题你是因为人工智能获得流量还是因为流量加上人工智能这个事儿,变得更有价值。亚马逊到底是因为Echo火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入口,我想创业者没有想明白这个逻辑。我现在的感觉人工智能是一个加强的业务,它可能替代了大部分的人工,于是能够减少错误提高效率,能够做很多人类无法在单一时间做的事情。比如计算机,我们从没有空调变成有空调,这也是不断升级的物质需求。但是有电之前或者有计算机之前,有人工智能之前这些需求存在吗?这些需求如果存在,那么意味着只在效率上增长,到底是增长30%或者300%这取决于技术撬动的能力。归到业务的根本,到底需求是能够持续多久的需求?这是我们经常问创业者的。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考虑自己业务的时候,先考虑这个业务是不是具有长期可成长潜力的一个有抵抗能力的业务。

  第二点,和大公司抢人才。

  这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工智能公司,尤其是风口浪尖领域,比如说无人车,所有人都说无人车。最后我问被收购的公司,你们怎么评估收购?五百万美金一个人,这个公司十个人就是五千万美金,基本按照这个价钱收购。因为收购一个实验室和收购一个业务的价值不一样。那么作为一个创业公司,你可能有两个非常牛的创始人,一个CEO一个CTO或者一个首席科学家,你怎么把剩下的七个人或者十七个人找齐,你有没有能力和大厂抢人才?所以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比如说无人车,这个行业不是一个传统的VC领域,因为涉及大量我们不熟悉的传统行业的东西,可能大部分的风险取决于融资能力,跟政府沟通的能力,是不是把这个业务落地的能力。而不像我们之前看待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社区这种新兴的业务。这个业务上面你是不是能够很快成长到一个地步能够和大厂竞争?你的竞争能力是不是够强?所以你考虑声音,你的公司能够跑多远的一个前提条件,这个是非常重要。

  第三,一个创业者成功的素质可能和他是不是教育科学家没有关系。

  我们经常说风水轮流转。最早的时候都是草根,99年开互联网大会庆祝全国1700网民,看到今天的创业者都是主流的社会精英,和1999年完全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想创业者,一个创业者成功的素质可能和他是不是教育科学家没有关系,你到底是一个创业者还是科学家?很多时候你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我们也参加一些项目在这里的感受是说,因为科学家过去在大机构,所以大家非常习惯按部就班,有非常明确的资源计划。

  但是创业公司里面每天都是在着火一样,所以科学家创业自己创业或者加入一个创业公司,是不是能够习惯?这也是很大的挑战。

  其实这对人生来说是有很大的变化,这些专家或者这些大牛们做创业的时候,是不是能够知道等待他们是什么样的生活节奏的变化?我觉得这也是很多人没有想明白一下进来了,进来之后发现世界好像不是这样,然后创业的市场完全和大公司不一样。大公司里面很容易做的事儿,自己创业可能不那么容易做。

  第四,你是不是重新发明技术。

  比如Face++,我们看到它的成功率很高,失败率很低,但是之后各种各样的学校开始慢慢公开各种各样的技术,今天各种各样的API越来越多,框架越来越多。

  这个好处是说所有的业务是不是用人工智能替代一部分的人力资源工作,尤其这些人力资源工作还要不停的犯错,错误率很高,你的效率不高。这个时候AI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品。

  有些团队有些失落,因为好不容易自己用自己的方法,跑出了一套标准或者算法,使得这个东西非常独特。那么你是不是坚持自己的技术开发的路?这一条是今天需要重新考虑的点,这个和2012年做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创业机会不一样。

【熊伟铭创业的故事】相关文章:

安居客梁伟平的下海的创业故事07-18

青年创业网黄新伟从零到百万的创业故事09-25

创业的故事11-03

村姑创业故事05-04

草根创业故事06-10

明星的创业故事09-26

邵逸夫的创业故事11-09

成功创业故事04-12

创业励志故事12-12

名人创业故事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