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

时间:2022-01-25 14:30:57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每个地区的过年风俗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欢迎阅读。

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

  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 篇1

  春节在洛阳民间俗称为“年下”或“阴历年”。春节期间习俗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年事活动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1.节前准备阶段

  春节前的准备阶段,要从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吃“腊八粥”说起。“腊八节”后,新年临近,人们开始购置年货、缝制新衣、洒扫除尘、祭拜灶神、烹调食品、张贴春联(门神)、守岁迎新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和守岁两项活动。

  祭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神日,俗称“二十三,祭灶官”。当日下午,家庭主妇带领姑娘、媳妇烙灶饼,并打扫厨房。晚上,在灶君像前摆上灶糖和烙好的灶饼与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吉利区则是放上一碗清水)行祭把礼。糖是为了封灶神嘴的,意思是让灶君上天宫不要乱讲,尤其是家庭丑事;灶饼则为灶神来回天宫路上吃的;而公鸡则是送给灶神的“天马”,鸡血放在鸡背上作为马鞍。祭灶仪式均由男主人主持,俗称“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祭灶时在男主人带领下,全家跪在灶神像前叩头烧香、烧黄表和金银纸帛,把一段灶糖放入火中烧成稀,糊住灶神的嘴。礼毕,把准备好的一篮草料撒到厨房顶上,意为灶神喂马,然后将灶神像揭下在院内焚烧,边烧边说:“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通天灶神,多降吉祥”,为灶神鸣放鞭炮送行上路。

  “腊月二十三儿,发面火烧胶糖锅儿”。是日要烤发面饼,还要烙个“满鳌子饼”,日“全粮饼”,家庭成员每人一份,也给不在家的人留一份,以示祭灶之仪的庄重。俗话说:“二十三,祭罢灶,大人小孩哈哈笑。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项手帕帽。”

  祭灶之后,人们基本停止各种生产或商业活动,准备过年的必需品,所以就形成这样的歌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洛阳老城是二十五打面糊,发面蒸馍);二十六,蒸馒头(孟津为去割肉,伊川等地是剪柏枝);二十七,扳柏枝,也说剃精精(也有的是杀只鸡);二十八,去挖沙(吉利是炸油花);二十九,装香炉(有的是去打酒);年三十,贴花门儿;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除夕:为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风俗源于先秦的“逐除”,也称岁除,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是它的原始意义。

  上午各家贴春联(据说“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我国最早的对联)、门神。门神为木板年画,大多是秦叔宝、尉迟敬德,也有贴连年有余、金玉满堂、五谷丰登、万事亨通于门上的。在老人住室则贴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祥语和福神、喜神、禄神、财神像。对联在城镇中较为讲究,有朱丹、黄丹、泥金和墨书写的,纸面上又有碎金、块金之分。内容有颂德的,有劝善的,有抒怀的。其中节俭持家的内容较多。一些县乡则在下午贴门神、对联,但当年守丧之家则用蓝纸或绿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角上,守丧第二年者可用蓝或绿纸书写对联,内容多为“守制难回周公礼,思亲常望白云飞”等联语贴于门。贴时要挂上堂轴或摆上神位,并贴上灶君神像。灶君像的对联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额为“一家之主”。

  贴过春联,要打扫厅堂和庭院。晚饭是饺子加面条混煮的“宝盖”,也称“钱串”。饭后,男主人提着烧红的犁铧到各屋用醋熏,是为了除疫防病。在整理屋内摆设时,要将挂神轴的祖先堂桌子和各神位的桌子饰以红围布,椅子上放红座垫和红椅搭。睡觉前要在各神位前点灯烛,烧香叩头,同时鸣炮,日“安神”。入夜各屋灯盏彻夜不熄,家人围坐,叙旧话新,彻夜不眠,谓之守岁、辞岁、熬年。各家按历书喜神的方向点燃“喜草”(干谷草)和喜码子神(喜神和喜神码子像也属于木版年画),然后烧香叩头,盼望喜神临门,事事如意,也有人家同时在院内点燃柏枝,防“九头鸟”血滴人家中,带来厄运灾难。洛阳郊区大屯一带点柏枝不让出火头,只准沤烟。

  除夕,百业封门,武将封操,文官封印,厨子封刀,戏子封箱,裁缝封剪,铁匠封锤等,商号的算盘、斗、秤、账册一概封存。亲邻之间平时有芥蒂者,此夜主动上门握手言欢,重归于好。春联贴好后,债主就不再讨账,所以春节前后“债主不讨账,欠主不还钱”,此俗体现了传统礼仪中的谦忍和同情。

  民国时期,除夕之夜,有步行10余里去北郊吕祖庵上香祷告者,一些也前往抽签问命,祈求早日跳出苦海有个良好归宿。是夜求吕祖者络绎不绝,而路旁的'乞讨者更多,所以上香祈求的人都给乞讨者钱物,比平时多一倍。嵩县、孟津、伊川诸县农村多在除夕之夜燃柏枝、鸣炮祭扫。

  进入80年代以来,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随着年夜钟声的敲响,迎来了带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新春。此时城乡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是夜多以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除夕之乐。

  2.节中庆贺活动

  从初一早上开始,洛阳春节期间的各项活动陆续展开,主要有祀祖追远、叩拜长辈、燃放鞭炮、接年贺岁、家族拜年、走访亲戚、宴请宾客、破五送穷、朝拜关冢、欢度元宵。

  祭祖追远:初一五更,老少即起,都穿新衣帽,无新衣者,也要干净整齐。家家先在屋门外面挂灯,洛阳老城多挂宫灯,县乡有挂马灯、玻璃罩灯或煤油灯者,边远山村也有点松明者,名为天灯、神灯,取天地同辉之意。家中长者率子孙拜祭祖先,讲究的人家专设“追远堂”,一般农家称为“家堂”。正堂明间置八仙桌或条几,桌几上摆设祖先牌位,或在墙上悬挂轴子(即把平时卷起的家堂轴子放开),设五谷、肉食和果品、面供,也有人家于墙壁正中挂先人像,并配有“祖宗功德大,子孙孝思长”的颂联,横额是“慎终追远”,地上铺有红毡或苇席。家人沐手燃香焚帛之后,由长辈致“吾祖贤德,润泽子孙”之类的颂词,然后按长幼之序向先人行香叩拜。孟津农村,除在家中祭祖之外,天亮后还要到祖祠或宗族长者处再行叩拜祖先牌位。

  祭祖之后燃放鞭炮,全家喝“头脑汤”,或称“头脑”,是由切成方块的凉粉做成的汤,也叫粉汤。洛阳郊区农村,初一五更家庭主妇不起床,男主人早起。一是怕女人五更说不吉利的话,二是婆母之意:媳妇辛勤劳作一年,初一早上应该休息。所以初一早饭由男性掌灶,把除夕或初一五更包好的水饺煮熟后,首先敬祖先、老天爷、灶王爷诸神,然后再依家中辈次盛用。包水饺时大多在个别饺子中放置铜钱或流通硬币,谁若吃到说明谁有“福”气;有的包成元宝状,煮熟时有意盛给老人和孩子,意为敬老和祈愿孩子富足得福,这也是尊老爱幼美德的体现。宜阳乡村则于天微明时在院内点燃柏枝,俗称“烤旺火”,洛阳郊区民众则是从点燃的柏枝上迈过去,称“跨旺火”。

  接年贺岁:天亮后,让家童开门,一边开门一边唱“大年初一把门开,门神富鬼都进来,驴驮金,马驮银,狮子驮着聚宝盆”,这叫“开门扫春”或“接年”,寄托着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然后先在家中拜年,晚辈向长辈行叩头礼,长辈则向未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栾川县则称之为“压腰钱”,名日“添岁”,最幼者和新媳妇得压岁钱最多。

  俗话说“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上午拜过家中长辈后,家中男性到族长家拜年。下午,家中女性去族长处贺岁。新妇则于上午由中妇或婆母带领到宗族家拜年,各家也预设食品供新妇食用。是日,凡乡邻见面,男子均拱手作揖贺年,或从门缝中投入一张红色名片,算是拜年。今人多以“新年好”、“新年快乐”等问候为拜年语,以示新春祝福和关怀。即便是不熟之人,见面也要招呼一声。

  中午,各家均以传统形式做丰盛菜肴聚餐,名为团圆饭、团圆席、团圆宴,举家老少,济济一堂,亲情融融。初一午后,村寨唱戏、踩高跷、舞狮子、跑竹马等,直至深夜。

  探亲拜节:初二,年轻夫妻都要到女方家拜年,这是每年春节期间出嫁闺女必须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日子。新婚夫妻拜年时,女方近族象征性地轮流请新女婿“吃年饭”。与新婿同龄、同辈或年少者则借机向其索烟要糖,不答应即脱其衣帽,名为“耍新女婿”。嵩县、孟津等县农村无新婚的家庭要先探望舅爷。偃师亲族之间于此日以面食、大肉相馈,作为“拜年”,以示同门之亲。新婚夫妻要探望娘舅,先男方后女方,这叫“认亲”、“走外婆家”,按岳父母、姑、姨的顺序依次行走,亲戚给新人钱物,俗称“见面礼儿”。

  初三、初四,既是串亲之日,也是乡邻之间相互宴请饮酒之日,称为“饮节酒”。80年代以来,此俗炽盛,沟通情感,相互帮助,是处理邻里关系的重要方法。

  初五为“破五节”,俗称“破五送穷”。洛阳老城这天中午饭是面条,民间俗谓“初一元宝盖儿(饺子),破五榆钱串儿(面条)。”旧时初一至初五为闹节,也有许多禁忌:不动刀剪、不扫地倒煤渣、不讲忌言秽语、不责打子女、不借债、不讨账、不动碾、不经营等等。初五开禁,故称破五。初五夜,家家鸣炮焚香,把初一(或除夕)烧的柏枝灰送到富家田中,捧回新土放到老人床下,意为“送穷灰挖富土”,俗称“送穷土”。伊川乡间在早上送穷,先将自家的柏枝灰倒在门外,再把富裕人家的土铲回家,一边铲一边念叨“送穷灰,富灰来,元宝疙瘩滚滚来”。洛阳老城居民是在初四晚上送穷,把自家的垃圾倒在街头,把条香插在上面点燃,再烧金银纸帛,面对香帛向“穷神”磕头,然后捡一砖瓦放在屋门后或床下,名日“送穷接富”。偃师于初四晚上,将一犁铧烧红,一边浇水,一边向门外走(也有的把麦草点燃后,送到门外),一边走一边念叨“送穷”语。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十五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有此名,也叫“上元节”或“元夕节”。现在人们习惯把“元宵节”看做一个单独的传统节日,但在旧时,“元宵节”是春节连续性、系列化庆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果将春节比喻成一部多幕民俗文化大戏的话,“元宵节”就是这部多幕大戏的最后一幕,而且是一场重头戏。因为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五,人们主要进行的是祭神祀祖、叩拜长辈、走亲访友、宴请宾客等礼仪活动。到了正月初五,各种礼仪活动基本结束,春节暂入低潮。到了正月初八,人们又开始忙于元宵节各项民间娱乐活动的准备工作。所以,民间传统认为春节前期(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重于礼”,后期(初六至十五)“重在乐”。“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热闹快乐的时刻。”

  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 篇2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大年初一有禁忌

  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中原南北东西挤庙会

  很难一句两句话就说清楚庙会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大大小小的庙会上转那么一圈,就立刻乐陶陶地明白了——庙会,首先得有座庙,在庙里安排一个值得信任的神;找个好日子来和神打个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给自己吃点什么买点什么,听听那些古老的传说,再把传说讲给没听过的人……庙会很有意思,想体会庙会的乐趣,首先,你得不怕挤——不挤的庙会,肯定不是好庙会。

  人民间传统习俗“走亲戚”

  河南走亲戚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平辈,先近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人民间传统习俗“破五”

  之所以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河南平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中午放鞭炮,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人民间传统习俗偷灯头儿

  正月十五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河南鹤壁

  贴对联——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红红火火,写上自己对于未来的期盼。每天工作一天回家都会感觉很温暖。但是现在家里面没人会写漂亮的毛笔字了,只能上街买现成的,贴上春联,准备迎接新的一年了!

  河南三门峡

  打扫卫生——过年了,打扫卫生,请保洁贵,那就自己动手吧。准备过年喽,洗窗帘,换被套,搞搞卫生,听听喜欢的音乐,等待团聚,很安详的小家。

  河南安阳

  办年货炸丸子——过年炸丸子在我脑海里记忆很深刻,还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前几天我都很期盼这天可以快点到,因为可以在炉子边等刚炸好的丸子。然后,吃着热腾腾的丸子,那个感觉真是很幸福噢……

  油炸肉丸+酥肉,安阳人每家过年必备菜之一 五香卤猪舌 接下来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红烧鲤鱼,那叫一甜、辣、香 壮士饥餐——腐卤肉,别只看长相,这肥而不腻 。 凉拌酸辣包菜,让人吃了满口留香~ 虽然春节期间美味佳肴众多,但是小伙伴们也要注意健康饮食哦!

【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相关文章:

河南过年的风俗03-02

河南过年风俗03-06

河南过年的风俗推荐02-17

河南过年风俗介绍02-21

河南过年的风俗特点02-28

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06-07

河南各地过年的风俗02-11

河南的过年风俗介绍02-06

河南的春节风俗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