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时间:2022-06-29 16:24:3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1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11篇)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1

  《菊与刀》在二战日本战败后,美国开始对其进行占领改造的前期。此书是作者受美国军方委托开展的对日本文化的研究课题的成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日本这个强大的敌人,为早日结束战争和为战后的占领和清算做准备。有趣的是,作者本人从未涉足日本本土,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此前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文字材料以及对在美的日本人的观察和访谈。但是这都不妨碍此书近70年来一直作为研究日本最重要的书籍而存在,而“菊与刀”这个对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形象比喻也广为流传。

  菊与刀,这个书名取得非常好,形象贴切的道出了日本人性格特征的矛盾性。引用作者的原话就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会十分在意外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议论,但如果没有人了解其劣迹时,他们又会臣服于罪恶的膝下;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这就是日本人表现出来的截然相反的各个方面的例子,让人难以理解。” 至于这种极端矛盾的性格为什么会让日本人集于一身,我在看完本书以后,简单总结成两个原因:历史文化传承和后天家庭教育。

  从历史发展角度讲,日本受来自中国的儒家和佛教禅宗影响巨大。日本人并不接受儒家的最高准则“仁”,据说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中国人之所以提“仁”是因为中国人是恶的,存在着劣根性,因此中国才存在这样的道德箴言。中国人不得不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将公正、慈爱的品行作为准则、作为不容挑战的绝对标准,纠正了那些有缺点的人或行为的不足。而日本人却不需要这种包罗一切的伦理戒律(这是日本人在某些情况下及其残暴的原因吗?)但是,日本人对儒家(特别是孟子)提倡的“忠”、“孝”和“义”更为笃信和推崇。“忠”从封建时代、幕府时代直到明治维新贯穿始终,是农民对领主、武士对大名、大名对幕府将军、全体日本人对天皇的“忠”。“孝”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关系。有趣的是日本人没有中国人那种祖宗崇拜和宗族观念,他们对祖先的孝和尊敬,基本只及于跟自己关系密切的父母、祖父母这一两代,而不太在意更远的祖上和更大范围的宗族关系。“义”在日本文化中的影响巨大,我感觉可能跟“忠”一起是塑造日本人性格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但是,日本人的“义”不是中国人更熟悉的“义气”而是“义务”。日本人普遍认定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遵守本分”。因此,日本提倡“义”的概念,也就是努力让自己对得起所有人,既包括自己的祖先,也包括与自己同时代的人,这是一种不可以推卸的“义务”。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事事谨小慎微,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辜负别人的希望,因此常常压力巨大,甚至因为一些在中国人看来不是太所谓的事情发生后,因为“羞愧”而自杀。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人鞠躬道歉(谢罪),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履行好自己的本分和义务。这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日本人“耻感”文化产生的主要由来。用作者的原话来讲是:说日本人非常重视自己的过错,不如说他们更重视过错可能带来的耻辱。按照日本人的逻辑,知道耻辱就是德行的根本。一个人若是对耻辱非常敏感,那么必然会实践善行的准则。

  家庭教育则是另外一个对日本人性格影响巨大的因素(其实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如此)。作者认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全部能够从日本人对孩子的培养中得到解释。非常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对未成年的小孩和老人都非常宽容,幼儿时期日本人让孩子有特权,能够骄纵地生活。但是随着成长,逐渐走入成年时期,各种约束就成为了生活的准则,因此如前所述,日本人的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作者写道:幼小的他们非常清楚地记忆着一个美好的时期,那时他们就是那个小世界中的神,无拘无束,随意发挥,甚至可以无所顾忌地攻击别人,这样的经验一直留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而清晰的二元性,让他们成年之后,既能够为了浪漫的爱情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也可以瞬间成为服从家庭安排和一个不认识的人结婚;既可以放纵声色酒肉,又可以放弃一切享受履行艰苦卓绝的义务;那些谨慎的理念让他们行动怯懦,可是一转眼这些人又变得勇敢到接近于鲁莽;等级制的信仰让每一个人都非常驯服顺从,可是另一面又是绝不轻易认同上级的驾驭;他们能够殷勤而有礼,却又那么傲慢和不逊;他们在军队中无所反抗地接受所有训练,同时又十分顽固难以驯服;他们对于保守主义青睐有加,可又瞬间感兴趣于新出现的东西;当初他们接纳中国世俗,现在他们又以西方马首是瞻,这就是日本人的两面性格。 作者还指出,日本人只要没有过度的压力,在生活中他们便能够表现出既可以享受生活乐趣,也可以保持不伤害他人的状态。

  作者的精彩总结是:只有将个人要求掩埋在群体的“期望”之中,才是一个“知耻”谨慎的人,才可为自己的门庭、家乡和国家增光。这种观念将日本凝聚成一种巨大力量,让日本变成了东方的领袖和世界强国之一。但对个人来说,这种观念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人们都非常紧张,害怕自己失败,担心在自己做出巨大牺牲之后却让人轻视嘲讽。若是心中积累的压抑爆发,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极端的攻击行为。当日本人对某个对象发起攻击,可不是像美国人出于捍卫自由那样,他们是因为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侮辱或诽谤。这时,日本人危险的那一面,便会疯狂地发泄在诽谤者身上,假若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就会朝自己发泄。

  最后,作者再次点题,回到了菊与刀的比喻:“新时代的日本人也有可能改变传统的那种绝对服从义务的生活理念。菊花可以将缠绕在其身的金属线圈摘掉而自由生长,它同样可以变得秀丽多姿。 如今日本人虽然已经“放下刀”(投降),不过日本人不会放下注重自我修行的传统。从日本人的理解来说,‘刀’不仅仅是一种武器,它还是一种有着高尚品行的象征”。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2

  到6月形势开始变化了。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过去两年半中最高统帅部将欧洲战场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现在没有这种必要了。对德战争已胜利在望。在太平洋方面,我军已在塞班岛登陆,这是一个预示日本最后失败的大战役,从此以后我军日益进逼日军。而且从新几内亚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缅甸的阿图、塔拉瓜和比亚克的战斗经验中,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是在同一个极其可怕的敌人作战。

  因此,在1944年6月,回答有关我们的敌国日本的许多问题就很重要了。不管问题是军事的或外交的,也不管是由最高政策引起的,还是由扔向日本后方的传单所引起的,每一种见解都是重要的。在这场和日本所打的总体战中,我们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东京当权者的目的和动机,不仅仅是日本的悠久历史,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的统计资料,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的政府可能指望从国民那里得到多少支持。我们必须试图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习惯和这些习惯的表现“模式”。我们必须知道在他们的行动和看法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强制力。我们必须将自己作为美国人而据以行动的前提暂且置于一边,尽可能不要轻易地迅速得出不费气力的结论,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干,他们也会怎么干。

  我所承担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课题。美国和日本还处于战争状态,在战争期间一味谴责敌方是容易的。但要看出敌人通过他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待人生的,那就远为困难了。可是我们非得这样去做不可。问题是日本人将怎样行动,而不是一旦我们处于他们的地位将怎样行动。我必须试着把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动看作是一种有助于我理解他们的“本钱”,而不是作为一种“债务”。我必须观察他们从事战争的方法,还暂时得把它看作只是个文化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日本人战时也同和平时期一样,是按自己的秉性行事的。那么,从他们处理战争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哪些显示其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特殊征候呢?日本领导人煽动好战情绪的方法、安定惊惶国民的方法以及战场上的用兵方法——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们自认为可以利用的力量是什么。我得寻踪于战争的种种细节,以便看清日本人是怎样一步步在战争中暴露自己的。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3

  今天完整读完了《菊与刀》。

  书的附录有关这本书的学界评论说到:“综观各种评论,大体可以说: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角度评论者对此书评价很高,从哲学、历史学角度评论者则有根本性的质疑和困惑。撇开具体问题不说,就根本性质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人类学这个新兴学科的看法问题。实际情况表明: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文化问题日益突出,文化人类学日益发展。《菊与刀》这本书也一直畅销。在日本,有统计说:这本书的日译本自1948年出版后至1996年,48年间重印超过100次,印数超过230万册,如按日本人口平均,40多人就拥有一册。在美国,《领袖周刊》有文章把这本书列为领袖必读的100本名著中的第71本。”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女学者,为了当时二战后美国社会研究日本的需要,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和访谈战俘以及在美国的日裔写成了这样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令人赞叹!

  日本和我们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直想好好了解和学习日本,小时候最初有关日本比较深刻的印象大概来自《血疑》,后来还有一部当时电视上播的日剧我记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说一个女孩没有听力但是却打乒乓球的,而记不清是不是同一部剧,有个女孩练习钢琴,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经常练的一首曲子是肖邦的《革命》,那似乎是对我钢琴曲的启蒙,我第一个喜欢的音乐家也是肖邦。后来看了几部日本的文学作品,村上春树——抱歉对他的小说却印象不深,我印象稍微更深一些的是渡边淳一的几本书。这些年工作的原因当然对日本的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包括文化根基的兴趣与日俱增,今年初终于第一次到了日本。说实话,非常喜欢日本,离得也近,准备以后多去。

  《菊与刀》以前在几个书店翻看过几次,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出差回来在深圳机场翻看了一些,1月从日本回来买了一本纸质书开始读。认真读来发现这是一本稍微有些枯燥的比较学术的著作,但是作者对日本社会从历史和当代社会义理习俗的角度对日本社会的等级制、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儿童教育等等方面做了分析阐述,对于了解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基础,更好的理解日本非常有启发。当然日本学者的评论也说,作者提到的很多都是二战前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和家庭的一些习俗和事例,并且采访的社会层面有限,从二战到现在,尤其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日本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菊与刀》仍然获得本文开始引用到的那么高的评价,可见读来对了解和理解日本社会仍然很重要,我也受益匪浅。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4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菊象征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无世无争的气节。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时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谦和、自律的一面。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我今天只谈日本民族性格中积极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叫自我修行,自我克制。它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锻炼意志,学会做人。在自律的过程中,既有最开始的难以忍受,又有最后的乐趣,进而让个人的才能与成就更上一层楼。

  纵观中国,我们虽然经历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许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还缺乏文明和铁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们遵守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事,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有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日驾车者的区别:在一个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中,如果美国人停车只能停80辆,因为他们的车太大;日本人却能停110辆,因为他们会利用空间;换了中国人只能停两辆——一辆堵在进口,一辆堵在出口!

  就拿排队这事来说吧,日本人从小到大都是规规矩矩地排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因为那会令人非常不齿。在公众场合时,日本人会观察周围的环境,更多地想到别人以及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做妨碍别人只舒适自己的事。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反观我们似乎从小就学会了插队,每天都在上演着。经常有同学向我抱怨:别人插了我的队。我只轻轻地告诉他:你能排队,而且坚持着,说明你很自律,长此以往,你的自律会让你踏上更宽广的人生路!

  再说垃圾分类,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从小教育,从小坚持,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一生的自律。由于我国条件及现状限制,我们做不到那么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纸、塑料瓶的回收。也许你不缺卖旧纸的钱,但至少可以让这件事做得有点温度:把要丢弃的旧纸放整齐捆好,不要让它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这学期在我班,我放了一个蛇皮袋,用来回收旧纸,半学期下来也装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几个钱,但从中我们收获了自律。如果这样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学习和纪律上,那么我们将走得更远!

  有人说:“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愿我们都能够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峰。这样的人生天下无敌!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5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2

  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当初想要读它的冲动源于对人类学感兴趣,还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附庸风雅!还有就是为了下本书―源氏物语做一下铺垫。

  读此书让我看见很多中国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总感觉中国人没有日本人走得极端,虽然看见很多中国人才有的性格,但说不上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影子,中国人讲究中庸,日本人却有节制的将与我们所共通之处发现到极致。忠、孝、义等都发现到让我很不习惯的地步,我总想批评我们自己的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苟且肮脏,贤非贤,义非义,忠也不能全,我对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怀疑的态度,这让我佩服起日本人来,但在书中我读出日本人的呆板与固执和木讷。他们对性的随意,让我面红颈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来说,有时就喜欢这种极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没劲。

  看到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我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相比成年后性格的巨变,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们的条条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断,这是对自己下的定论,无关整个国民。

  如今出来工作,因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进日本的,让我产生学习了解日本的意念,从国家的发展上,日本的确走在前面,即使我们一直在赶超,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当下我们的体制、文化、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我只看到我们一直在借鉴模仿,一路学习,所以学习试着了解日本,也成了自己兴趣之一。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6

  西方人的眼眸,东方人的瞳孔,遥遥相望的远观,比邻而居的近睹,美国人眼中的日本和中国人眼中的日本自然不尽相同。《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二战时期的经典著作,是战时美国对日本军事外交政策极具价值的参考读本。穿越浩渺的时空,拨开历史的烟云,让我们与作者比肩而立,透过人类学家睿智的望远镜,客观的审视日本。

  恬淡静美的菊,锋锐尖利的刀,代表日本皇室的家徽,象征武士精神的图腾。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孕育了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恰似一株并蒂莲,一刚一柔却又同根同源。正如作者所言"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矛盾织就日本文化的经纬,矛盾架构日本国民的人格。

  精神观与名誉观对行动指导的矛盾。一方面狂热信仰精神至上,绝不欣赏意志消沉;一方面对失败、排斥的反应很敏感,极易陷入悲伤抑郁。假想于时刻曝露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对名誉的珍视随之无限放大。因而对名誉的守护,或是酝酿成对自我无尽的恼恨、在悲伤抑郁中辗转难眠、甚至自杀以洗刷污名;或是演变成对他人疯狂的报复,在羞恼狂怒中寝食难安、用极端行径为己正名。

  "报恩"思想在分辨是非中的矛盾。"恩"与"报恩"是日本国民的思想必修课,从呱呱坠地起到成为佛龛上的灵位,对这一科目的实践将贯穿一生。"忠、情义、人情、义务"是对"恩"的回馈,界限的划分使其难免矛盾冲突。书中四十七士的故事正是日本文学中处理此类矛盾的生动标本。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于中国"仁"至上提供了相对统一公正的裁决是非标准,日本"忠"至上由于其巩固统治的本位局限,尽管在战场上支撑日本军人的无畏忠诚、在政治上维持国民的安定秩序,但仍存在盲目性和缺陷性。

  对享乐的追求与克制,对子女的放纵与管束,战争中与战败后的日本……对矛盾的梳理是作者行文的主线。尽管日本积极学习世界、拓宽视野,但其"各安其所、各得其位"的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国民性可以随时代平稳改变但很难被彻底颠覆,因而出版近七十年后,《菊与刀》仍是初识日本值得推荐的优秀读本。

  无论是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亦或是日本人眼中的日本都是同一个日本,所谓的不同只是出于关注的重点不同。潜意识的接受了自身即为合理,下意识的忽略了与己相同的部分,只关注与己相异的部分,并企图解释其存在性、探索其合理性。对镜自观,往往会被自我中心主义所局限。静伫旁观,往往又会因视角所限止于片面。因而完整全面的了解一个民族,不仅要关注他的国民如何评价他,要关注他在其他各个民族眼中究竟如何,甚至需要从不同的时间横断面来剖析他。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7

  首先,我对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征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买了很久都没有看。直到在某次课程上被歧视女性的法学教师气到,发誓回家以后就立刻把这书看完,顺便把读书笔记甩他脸上。不过了这么久我已经没有这种气愤了,懒得理。

  其次,这本书是二战时期美国为了研究日本战略而请一位学者写的书,这位学者并没有到过日本。所以这本书有时间上的限制,研究的是传统日本的社会状态,也有偏向性,并不是为了学术专门去研究日本。

  最后,这本书里日本传统社会的整个制度、价值观、社会结构都让我很反感。这是一种彻底的阶级社会,从底层至高层都发自内心支持的阶级结构,就连活的不如狗的草民都认为自己这样生活是理所当然。从我看书时对这种认知的反感,我反而认识到自己接受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对,没有人能够完全客观,我选择的,或者说被选择的,就是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国家价值观,从小就被这种观念,哪怕与现实并不会完全符合,但面对不属于这个价值观的体系会达到生理性反胃的水平。

  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优秀。最起码让我明白了很多以前很不解的地方,说到底是思维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观念差异。这就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同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不同意。而且并不是这么直观的表现,而是潜藏在思维的最深处,最终导致大相径庭。

  在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很多地方与中国有共通之处,但是最终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却完全不同,可以说中国的东西日本拿去了,然后改造成了他自己的东西。看起来似乎一样,实质已经变了。

  我相信现代日本并不完全是书中描述的状态,或许有相同之处,但社会是在发展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有机会去书店,我都会去搜寻一下有没有研究现代日本的书,很遗憾的是,虽然写日本的书很多,毕竟是与中国有着无数孽缘的国家,但是像这本书一样认真研究,从深层分析的书几乎没有。于是我添了一个新的疑惑,这是为什么?

  这本书算是看完了,后续并没有继续研究日本历史的读书计划,我还是对中国自己的历史更感兴趣一些,连自己祖宗的事都没弄明白呢,管邻居是什么样干嘛,嗯,我就是这么想的。

  当然,攻壳机动队我会补完的。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8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形象的提炼。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为中心,通过等级制、养育、义理、人情等方面,完成了一本名叫《菊与刀》的巨作,详细介绍了各守本位而井井有序的日本社会,将日本复杂的国情清晰地剖析了个透彻。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所说,日本人“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的确,日本人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正如代表着他们的菊与刀。从意象上看,“菊”是指菊花,是一种可供观赏的美学植物,象征着日本皇室;“刀”是指武士刀,是一种具有实用攻击性的武器,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而这两者,恰是日本百姓的普遍信仰。

  但我认为,菊与刀的涵义还可以延伸至更深层的东西:菊花娇柔淡泊,映射的是日本人交往时的温文尔雅与文质彬彬;武士刀坚硬锐利,代表的是日本人骨子里的独立创新和个性自我。一柔一刚,两者仿佛太极阴阳调和般,充满了哲学色彩,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是个实力不容小觑,但却难以捉摸的民族。因此本尼迪克特认为,“想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对秩序与等级制的信赖”。而毫无疑问,日本社会严密的社会等级,是从中国学习而得,经过自身改造后的成果。而支撑着这个庞大的结构运作的正是儒学的“孝道”与“氏族”。

  先师孔子曾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实上这也是他所说的另一句名言的佐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传统的儒家为政理念,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奠定了一个稳固的思想根基。而中国本土庞大的宗族团体,则以血缘,将阶级稳固地捆绑在了一起,为等级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凝聚力。

  约在公元六、七世纪,随着中华文化圈在东亚范围内的扩大,儒家世俗文化便从中国流向日本。但由于国情的不同,经过多个世界来的吸收与改造,日本最终将此内化为了一种,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等级制度。

  首先是孝道,日本的孝道与中国截然不同,日本的孝道不会硬性要求他们面对整一个大家族,而只限定在能接触到的最亲密的亲人之间。

  因此,“氏族”就取代了宗族的维系功能,应运而生。氏族是在日本神道的基础上,以神社为基础的一种区域划分的族群。共同居住在这片区域的人们,或许血缘不同,但他们由于信奉同一个神明,因此都是这位神明大人的子孙。

  虽然日本的社会等级固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横向与纵向流动相对自由,因此民众对此的接受程度高,经年累月,便被保留了下来。而在日后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中,每一代的养育,便是一轮新的固化教导。不同的等级辈分,要以不同的礼仪以区别对待。

  因此,每一个孩子都被从小教育着,要恪守本分,因此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公民默契了。而在《菊与刀》中,这也是接下来要论述的义理、人情等一切行为的根基。由此可下定论,日本的等级制度,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日企为例,集团内部的等级,通常也是森严的等级产物。日企常用的管理手段,通常有“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与“论资排辈”等。其中终身雇佣,为公司的绝大部分雇员,提供了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看,也维持了企业内部等级结构的相对稳定,极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年功序列这种工资制度,则将员工的在职年龄与所获报酬直接挂钩,这一方面鼓励了员工的忠诚度,同时也平衡了相同年龄等级的员工之间的横向工薪差距。至于“论资排辈”,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等级链条,则有利于技能的师徒传承。

  当然,这样的举措,也存在明显的弊病。终身雇佣制捆绑了员工的自由,而且容易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而年功序列则将年龄作为衡量工资增加的标准,这忽略了职工的生产技能与业绩等必要的考核项目,不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力。论资排辈同理。

  以小见大,日本社会同样因为等级制度,产生了不少的不利影响。其中最显著的便是由于阶级固化,社会压力增大,日本社会愈发朝“低欲望社会”发展,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这已经愈发成为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日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可能还要经过有识之士们的一番努力。

  总而言之,日本从一个弹丸之地发展至今日的资本主义强国,以等级制度为首的文化助力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而大和民族也向世界展示了他们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将彼之“菊”,搬回到来,充分生存后,锻造成自己的“刀”。且不论这刀的好坏,刀柄握在大和民族手中,他们自然冷暖自知。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通过一本文学作品,窥探到了他们的片像,但这刀确实他们高速发展,最上手的武器。

  最后作为结尾,我斗胆改一改本居宣长的一首诗: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菊与刀》。虽然直白得缺少些许美感,却是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9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正如书中所说“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在日本,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皇身上。但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即使天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给对手打击。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在、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出现,但作者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中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

  另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对于“恩”的理解。首先,书中提到日本人对于“皇恩”都应无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使这种感情及于皇一身。日本人对生活越是热爱,就越是感谢“皇恩”。其次,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最后,日本社会所讲的“报恩”和“雪耻”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的东西。比如“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是毫无疑义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是要对你的领导做到尊重与服从,这也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所要求的。“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洗礼,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

  对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每一个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诚”、“仁义”、“孝顺”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践行着繁复的礼仪,并且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对人,和歌、俳句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温和谦让的一面。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与忠”认为是无条件的。书中写到:在中国,比忠和孝两种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须有仁,如果统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与否,完全是取决于仁与不仁的。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日本并没有一种“极端的权威主义”。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往往热血而冲动,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应该是一个服从家庭意志并培养家庭责任的时期”。日本人说,“他们尊重父亲是为了训练、为了练习自己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顺从”文化是极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温顺接受美国的改造计划时他们的心理绝对不是“韬光养晦”,反而是真诚的反思自己的错误。

  读过这本书,不得不说一说让日本国力大大增强的明治维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乡隆胜、木户孝允等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为了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而实行“明治维新”,从而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长期锁国下的日本,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展开了明治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在一连串的努力下,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变得更为富强。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 — 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 — 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经济发展及国富兵强,即使在明治维新的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国家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改革维新运动,必须以苍生为念,以增进人民福址及人类全体幸福为依皈。反之,由于少数的人民和军阀的思想阻碍,终将带给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国家无法弥补的伤害。

  纵观全书,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同时日本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自从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国,儒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民族的道德标准。

  我认为,还是作者的一句话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最后,通过菊与刀这本书,不仅增加了我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双重性的理解,同时让我对日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10

  文化,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类似无形生态圈的东西。

  一片土地用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养育出属于自己的一方生灵来建立起生态的平衡,同时也在寄居于此的人类之中孕育出一种专属的文化生态——地形上的特点决定了最初的经济形态,而由此诞生出了相匹配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国民性和社会共同道德,这些因素掺杂在一起互相发酵形成了最后稳定的文化血脉。

  所以现在谈到的“文化侵略”话题,往往是从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打破开始,最后导致了“外来物种入侵”一般的文化后果。日本,无疑是近代历史上被文化入侵得极其剧烈,却和外来物种融合得恰好的案例之一,这个国家屡屡受害,却又屡屡崛起,令人肃然而敬。

  书写于1944年,我拿到的译本在译者序言中开篇就引述了金克木先生对《菊与刀》成书背景的讨论。这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在日本即将战败的前夕接到美国的要求,为了制定对日本战策而展开对日本这个令人困惑的民族的研究。在此之前,全世界的比较文化研究都还不成气候,这本书对日本战败后反应的准确推测算是彻底打开了局面。

  实际上观察现代的日本,虽然政治制度、经济体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很多国民性是并没有变化的。从日本动漫中的精神力量,到日企里顽固的等级和秩序,都能发现这个国家其实从骨子里没有变过。他们只是接纳了新生的事物,然后改造了它,比如新的政体之下,政客们用引咎辞职来替代剖腹,成为他们在面对自身名分遭遇污名之后的洗刷之举。

  就像《菊与刀》里作者在序言中说到的:“如果人们还在战战兢兢地保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只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世上唯一的解决方法时,文化的比较研究就不能发展。”文化不像经济、政治制度或者军事实力,也许并没有先进和落后的明显分别,也没有绝对的信仰,它只是在不断演变和适应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11

  日本民族的“各安其分”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等级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各等级的人群结合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不会想要去逾越,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所处等级的规则和礼法,并严格的,谨慎的,一丝不苟的按其行事,并认为只有如此才是最安全的,最稳妥的,最应该的,一旦有人逾越自己的等级和位置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和排斥,最终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转。甚至于统治者想模糊等级观念,尽量让人们平等处事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反抗,虽然时至今日政府已经推行民主,政策上也西化了很多,但仍能感觉到“各安其分”仍然在各种细节上影响者日本人的决定。了解至此,忽然觉得日本就像一台精密的有条不紊运行的机器,人人都是上面的部件,严格执行各自的职责保证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这时配合精妙所产生的极其强大的执行力,想想既可敬又可怕。

  以我们的价值观来看,日本民族的性格确实有很多矛盾之处,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既不认可失败甚至害怕失败,但在被击败后又不会盲目的报复,而是转变态度向胜利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强大,获得胜利者的尊敬,这时非常理性和务实的性格特点。就像历史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样,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30几个朝代的变迁,但历史上强大的王朝也统治着幅员辽阔的国土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灿烂的文明。日本的文化就是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文化特点,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通过理解有选择性的进行移植,并结合本地情况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改动。例如日本文化中也强调忠诚和孝道,忠诚是对的,孝道是对至亲的,结合日本的等级制度和各安其分的原则,的神圣事不可侵犯的,历史上虽然也效忠过主人或将军,但明治维新之后所有的忠诚都指向了,虽然不干涉政事,但是神,是精神图腾,是灵魂的归宿,这在日本的历史中有700年的传承并且不像中国一样出现过更替,而是700年一以贯之的。而孝道则是针对至亲,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感恩的是见过的直系亲属,没有见过的就不会去感恩了,这又体现了日本人的理性和务实精神。不过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在忠孝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准则“仁”,皇帝不施仁政百姓可揭竿而起,父母不仁也是不行的,而日本没有这个更高的准则,这就需要在忠孝的前提下绝对的服从,这仍然是等级制度和各安其分的体现,要求人人遵守人人服从,不同等级之间,家里的不同成员之间都享受不同的生活待遇但都要履行各自的责任,不能逾越。但在遇到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为了忠可以放弃孝。其实中国的儒家文化虽然有一个更高的准则“仁”,但历史上仍然以忠孝及等级制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愚忠愚孝也是屡见不鲜。

  日本人的“义理”也很有趣,对于至亲用“孝道”,这时一项义务,但对旁系亲属和朋友或是陌生人之间则用“义理”来解释,日本人强调要感恩,但又不喜欢受恩,有些时候无法选择,比如父母之恩,但有些时候可以选择,生活中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和给予都是一种恩情,日本人往往极力避免这种恩情,如果能回报的一定回报,长久未能回报还要加上利息,备厚礼回报。如果无法回报的就要说感谢的话,但不像我们说声谢谢就完了,而是很正式的在我看来很严重的说法,比如“诚惶诚恐”“过意不去”“这怎么使得啊”,在中国的历史中似乎也有类似的话。日本人不喜欢这类的恩情,欠人恩情一定要偿还,不偿还的话义理不通,义理不通会受人耻笑,影响个人的名誉,而日本人是有“洁癖”的,尤其在个人名誉上,所以受人恩情影响甚大,能躲就躲。如果你主动要施恩于人,还会让日本人不高兴。日本人的自杀也与 “义理”相关,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如果被侮辱而不去报复,会被认为不合义理,会被人耻笑,所以历史上有很多被侮辱后报复的例子,而且是不择手段,在日本人的观念里来看,报复的手段不重要,没有光明正大或卑鄙无耻的区别,但要是不报复就是不合义理,就是不行的,同时在历史上,自杀的故事也很多,大多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使之符合义理有关,就像中国一切忠臣在朝堂之上撞头以示抵抗一样。所以很多日本人在失败或者被侮辱后,由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会将这种报复对外,而是转向对内,用自杀来证明自己的名誉,也要侮辱者处于不合义理的境地而难堪和尴尬,自杀的行为就像我们所知道的还会受到尊敬,因为他为了义理不得不这样做。

  日本在等级观念,忠孝观念,羞耻观念等的统治下,对为人处世谨小慎微,严格遵守其所在社会位置所需要完成的义务和相应的义理,但在其他享乐方面又解释为“人之常情”,至少不耽于享乐,能够在义务和义理范围内及时取舍,就不会去限制。比如身体的享乐,之前听说家里的男子去找歌姬,妻子会为送来的账单付款原来是真实的,这是因为妻子与丈夫之间是有义务关系的,是有精神层面的约束的,而找歌妓等行为只是身体的享乐行为,又比如饮酒,日本社会没有禁止过饮酒,而西方社会在一段时期内都出台过限酒令,因为饮酒会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而在日本,由于有义务和义理的限制,即便是酗酒也不会形成社会问题,所以未加以限制。当然最重要的享乐行为是泡澡,按照家庭的等级挨个的泡热水澡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行为,能让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这些身体的享乐行为都得到了日本整个社会的认可,而精神层面的约束同样是要严肃严格的去遵守的,这也是在我看来日本有些矛盾的地方,但却也解释了目前日本社会的一些现象。

  日本对佛教的观念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不同于中国对佛教的理解和修行方式,日本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不相信所谓的轮回和地狱,他们认为无论哪种宗教,尤其是针对佛教的禅宗,修行的最重目的是我们所说的一种“圆融”状态,进入这一状态后人可以摆脱旁观的姿态,忽略环境的影响力,而更加专心一致,从而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不管那些阶层或者说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类似的修行,来让自己更加专心,在各种义务和义理中,在各种阶层中,能更好的把握边界,以让自己的行为更妥当更贴切,让自己在从事某项工作中更投入,发挥的更好。这种观念与我们的宗教观念有非常大的出入,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进入涅盘不再轮回,这是典型的宗教目的,而日本对佛教的理解却深受他们务实的观念影响,觉得终极目标是实现世俗生活当中的价值,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理解,所以也理解了为什么他们的佛教徒可以娶妻生子,甚至为什么很多武士或者围棋的选手都要修行佛教。

  日本人从小至大的教育模式与西方模式刚好相反,西方模式好像一个大写的U字母,童年和老年自由度比较低,而在最有创造力的壮年时期却不受约束,而日本恰恰就是一个倒过来写的U字母,童年和老年自由度非常高,甚至可以直接用暴力进行攻击和发泄,但成年后却不同,在上学后就开始逐渐接受社会化的培养,约束与日俱增,在整个壮年时期达到顶峰,开始受到忠孝义理等限制,当然也在性,饮酒等方面保留了一部分的自由,但整体来讲社会化所给予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而在老年后却又回到了童年时的状态,开始不必顾及耻文化的限制,又得到绝对的自由。从日本童年的一些教育方式上来看,与中国对孩子的教育又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孩子调皮就说不要他了,让别人带走,不想让孩子做什么就说那东西很脏,或者有吓人的东西会咬他们等等。这些教育方式其实会给孩子的内心留下一定的阴影,长大后在遇到挫折困苦更容易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更希望在约束性比较强的成年生活里也给自己创造一些小自由,同时在听到恐吓或者侮辱等情况下更容易表现的敏感和激烈。

  这本书已经结束了,战败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再次快速崛起,这是由本国的国民性所决定的,他们通过军国主义的帝国道路想获得世界的关注,得到社会的任何并获得相应的地位,但他们失败了,于是他们像强者低头,承认错误,开始用和平发展的方式进行战后重建,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社会的任可。虽然在我们眼里认为挑起战争是错误的,应该受到惩罚甚至被侮辱,但日本人虽然承认错误,但并不接受侮辱,他们只是觉得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既然这种方式不对,那么换一种对的方式就可以了,没必要大惊小怪。同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执行力,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在共同认可的正确的道路上奋发努力,绝无怨言,这是很可怕的国民战斗力,当然这也源于他们根本的国民性。

  至上是为忠,父母直系血缘是为孝,为人处世靠义理,等级观念深入人心,是非观念与我们也不同,这些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菊与刀06-21

菊与刀读书笔记06-03

《菊与刀》读书笔记05-15

关于菊与刀读书笔记01-13

《菊与刀》读书笔记句子摘抄05-15

菊与刀经典语录02-07

2015《菊与刀》读后感01-24

刀与菊读后感精选201701-04

菊与刀读后感2000字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