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枯枝败叶》读书笔记

时间:2021-01-02 08:37:1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枯枝败叶》读书笔记

  导语:《枯枝败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于1955年的处女作,也是《百年孤独》的雏形,从此小镇马孔多成为马尔克斯笔下最知名的地标。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枯枝败叶》读书笔记

  《枯枝败叶》读书笔记一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

  《百年孤独》开头是与《枯枝败叶》有联系的。一个是以马尔克斯的故乡阿拉卡塔卡为原型的马孔多镇,另外一个就是布恩迪亚上校的名字曾短暂地在《枯枝败叶》里出现过几次。尽管《枯枝败叶》早于《百年孤独》成书十余年,可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前传,而是发生在马孔多镇上相对于布恩迪亚百年家族的波澜壮阔而独立出来的一个片断。

  或者换句话说,正因为马尔克斯轻车熟路地驾驭了篇幅不长的《枯枝败叶》,在叙事当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了多处线头,他才意识到有必要再写一部长篇巨著来诠释“枯枝败叶”们给小镇带来的冲击,影射其为拉美世界带来深远影响。马孔多镇是拉美民族文化的代表,那里故事多,神秘多,奇幻多,怪诞多。而马尔克斯将所有的社会动荡、生活震颤、怪异行为都归结于一种宿命的力量,那便是人类本源的孤独。喧闹人群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遗世独立的孤独感。所以,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拉响《百年孤独》的前奏曲。

  小说家讲故事的办法有很多种,我觉得马尔克斯是最善于在故事之上构建故事的,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枯枝败叶》采用复式叙事结构,通过外祖父、母亲以及男孩的三人之口来讲述镇上的大夫死了,在镇上居民的怨恨声中祖孙三人顶起将其下葬的重任。大夫是小镇上一个神秘的符号,没有姓名,没有出身,人人都恨他,而他自己却选择了不留遗言上吊而亡。我总隐隐觉得《百年孤独》里的梅尔基亚德斯的死与大夫的死是相互照应的,至少他们都带走了许多秘密。如果马尔克斯愿意写,马孔多镇上的故事恐怕他一生也写不完。可惜,他的身体状况已经让他辍笔无著了。

  祖孙三人利用碎片式的回忆方式,试图为读者拼凑一个大夫的形象。可其中夹杂的却是他们各自的秘密。男孩少不更事的叙述,令人觉得生活轻巧快乐,一个人死了也不过如此; 妈妈既不能反抗父亲,也不能放弃对大夫的怨。可她的婚姻也不幸福啊,由父亲做主嫁给了一个骗子,为她留下一个孩子。当现代文明不断地入侵贫瘠蒙昧的拉丁美洲时,各村镇里出现的何只是一个叫“马丁”的骗子。这是马尔克斯对“香蕉公司”的控诉,就像他在本书的开篇所言,“枯枝败叶”冷酷无情。

  祖父的回忆是本书的重头戏,是他的坚持才让大夫得以魂魄安息。他最后一次与大夫在走廊上谈话时发现,“我看到他忧郁孤寂的脸斜靠在左肩上。我想起了他的生活、他的寂寞和他那可怕的精神创伤,想起了他对生活麻木不仁的态度……”他是读懂了医生的,读懂了他“迷宫般的孤独的秘密”。“枯枝败叶”所设立的职工医院抢走了他谋生的生意,所以他最终已经忘记了医生的技艺。“大夫”成了孤独的代言人,唯有死亡才是摆脱孤独的方式。

  高晓松也在译一本马尔克斯的书,他说老马喜欢用从句,每句都巨长无比,译起来颇费功力。可我们读到的这本《枯枝败叶》文风简洁,笔触干净,语句寓意深刻。我想这是译者之功。马尔克斯是擅长给故事留白的,令人读起来充满想象空间。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里的魔幻元素,而是拉美民族的现实本身。

  《枯枝败叶》读书笔记二

  很多年后,马尔克斯常会说起他年轻时那几个著名的故事。比如他少年时在阁楼上,初读到卡夫卡《变形记》那著名开头“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时,曾经大呼“原来如此!”——他发现,隔着大西洋的卡夫卡先生,与他马尔克斯自家外祖母,在叙述手法上有类似之处:无论讲什么故事,都一副“天塌下来也要咬定不放的冷静”;比如,而立之年,他去墨西哥,白天在移民局没完没了的排队,然后初次读到胡安·卢尔福的《佩德罗·巴勒莫》,点燃了他之前业已疲倦的灵感;比如,他写作《没有人写信的上校》时,住在一个没有暖气的旅馆,冻得瑟瑟发抖;比如,《百年孤独》要往出版社寄时,他甚至没有邮票钱……

  但谈到《枯枝败叶》,他说得最多的,却是年少时在哥伦比亚那段职业岁月:那时候,他还是记者,白天街上溜,晚上去个妓女出没的大车店,把皮包抵押在柜上,就找床躺下睡觉。

  那个做抵押的皮包里,唯一的东西,就是《枯枝败叶》的手稿。

  那时的马尔克斯还年轻。这是他的第一部正经小说,就像是他第一个女朋友。他曾说,写这部小说时,搭进了一切他所会的技巧。你可以理解为:他对这部小说的投入,就像他小说里那些痴心汉子对初恋的投入一样,不计后果,倾泻其中,仿佛第二天世界就要毁灭似的。1973年,马尔克斯45岁,说《枯枝败叶》是他最喜欢的小说,“那是我最真诚、最自然的小说。”

  听上去,就像是对初恋的态度一样。

  比如,若你读过《百年孤独》,你会记住马贡多镇。

  若你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你会记住小说开头,看到那个孤僻外来者自杀后,乌尔比诺医生收葬了他的情节。

  若你读过《疯狂时期的大海》和《巨翅老人》,你会记住马尔克斯最爱用的题材:一个宁静小镇被外来的商业文化侵入,变得繁荣而杂乱。

  若你读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你会记住那个主角:那个孤独执拗、参加过内战、保守派、永远在等待抚恤金的老上校。

  若你读过《普通的一天》,你会记住那个拒绝出诊、抽屉里藏枪的医生。

  若你读过《石砊鸟之夜》,你一定会记住这种奇怪的、会让人盲目的鸟。你也一定会记得,马尔克斯推崇福克纳和海明威,然后是卡夫卡和卢尔福。

  于是你翻开《枯枝败叶》。你看到了什么?孩子、母亲和外祖父,分别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不是福克纳惯用的技法吗?故事发生在马贡多镇;一个拒绝出诊、与外界隔绝的医生死了;孤独执拗的老上校正在企图收葬他,并斥责整个镇子的冷漠与恶意;孩子一无所知,只在琢磨死亡;母亲沉静的回忆;最后,孩子看见收葬完成,会说:

  “石砊鸟要叫起来了。”

  这些情节,眼熟吧?

  这像是把之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撕成碎片,然后择其精要拼接而成。这像是一颗脱水浓缩的水果,你看到根茎叶都纠连在一起。这些带有马尔克斯招贴的家具,堆叠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会让人目不暇接。

  如果再想远一点的话……

  你知道,马尔克斯的父亲加布里埃尔是药剂师,母亲路易莎是军人家的女儿。他的外祖母会说许多神话,会把房间里描述得满是鬼魂、幽灵和妖魔;而他的外祖父是个……上校。一个保守派、参加过内战的上校,一个被人视为英雄的上校。他曾经带幼儿时的马尔克斯去“联合水果公司”的店铺里去看冰。他曾经对“香蕉公司屠杀事件”沉默不语。他曾对马尔克斯说“你无法想像一个死人有多么重”——你知道的,这些细节和句子,会在马尔克斯之后的小说里反复出现。而《枯枝败叶》里,这个外祖父,这个会在此后不断出场的上校,是真正的主角。

  他说这是他“最真诚、最自然的小说”,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年后,马尔克斯会把这些主题一再呈现,只是改头换面,而且披上他的魔幻幕布。但在《枯枝败叶》里,他像是怕第二天世界就会毁灭似的,风风火火,把一切都写了。他搭进了一切技巧,非只如此;他仿佛要把一生要抒写的主题和人物,全部挤在一部短小说里:

  死亡主题、隔绝主题、被幽禁的外来者、孤独、战争、涌入镇子的枯枝败叶、多视角叙述、一点点(但是不多)魔幻现实主义、香蕉公司,以及他身为上校的外祖父。

  许多年后的马尔克斯,会变成这个世界上最擅长和小说调情的人物。他对待小说随心所欲,可以用一切方式,写他想写的故事。但回到《枯枝败叶》时节,他还不是最娴熟妥帖的(比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马尔克斯,不是最挥洒纵横(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马尔克斯。但却是最真诚、炽热、年轻、叙述欲旺盛的马尔克斯,这是他和小说的初次恋爱。你可以从《枯枝败叶》里读到一切:他日后那些伟大小说的雏形,他少年岁月的雄心和惶恐。他的马贡多镇及之后的宏伟世界,在这里,在房间里的半小时三人独白里,奠下了地基。岁月还没来得及给它添上繁华枝叶,但那些后来一再出现的主题,那些他过于迷恋、不得不一再改头换面的传说,都在这本书里出现了:《枯枝败叶》,最真诚的、与小说尚在初恋时节的加尔列夫·加西亚·马尔克斯。

【《枯枝败叶》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03-08

读书笔记05-12

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的格式01-16

读书笔记是什么及读书笔记的种类05-20

精选童年读书笔记01-21

什么是读书笔记?02-06

《输赢》读书笔记09-15

读书笔记:《简爱》07-27

冰心读书笔记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