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28 10:06:4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内容简介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凋敝之际,王阳明像一个布道的诗人牡师,高高举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帜,重新设定了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先知般窥破芸芸众生心中之“贼”,他要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纯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荣耀、完美和永恒。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阳明的句句箴言足以让熙熙攘攘的众生驻足聆听。

  无论你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还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巨擘,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行走的时候,不妨翻阅这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她会让你得到心灵的澄静和精神的富足。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震濠叛乱加封新建伯。明正德三年(1508)春,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仗40,谪为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三年到任。

  王阳明于弘治十八年(1505)开始讲活动,乃全国有名的朱熹学派思想家,到龙场之初三年中,他处于逆境之中,万念俱灰,转而冷静思索,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从而摆脱了“以经解经”的羁绊,经独立思考,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其心学形成的过程中“龙场悟道”至关重要,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王阳明在贵州创办了龙冈书院,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文明书院,一时之间,学子蚁聚,风气大开,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自由讲学之风,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南臯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王阳明不仅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阳明心学,于诗词歌赋方面亦有极深的造诣。在龙场三年,创作了许多歌咏贵州及龙场秀丽山川的诗篇,收入《王阳明全集·居夷诗》中。

  王阳明在贵州三年,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开发地方文化,所表现的高风亮节、博爱胸怀都反映在他的黔诗文中,是中国文化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教育后代的宏伟诗篇。阳明之学已遍及海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本官侍讲文博士三岛毅曾赋诗曰:“忆惜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王阳明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享年56岁,谥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他的弟子多建祠院以祀之。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一

  有印象的第一次见到王阳明这三个字,是在清人唐芸洲的《七剑十三侠》中。这是一本侠义小说,讲述了明正德年间,一帮英雄剑客帮助朝廷平定宁王之乱的故事。这本传奇小说长达一百八十回,我当时只有一本六十回的上集,看的津津有味,多次重读,可说烂熟于心。王阳明三个字在这里更多是以王守仁三个字出现的。他大概在二十多回的时候才出场,一出场就跳水假死了。后来,大二的时候,在上海的一次偶然机会我淘到了中下册,粗粗浏览一下,他已经从上部里的`显山露水,到中下的大放异彩了,忠贞不贰、神机妙算的形象很有诸葛的味道。

  第二次见到王阳明三个字,是初中二年级,余秋雨一篇名为《乡关何处》的散文让我大为心折的同时,我也开始对他花了三千字描述的人物感兴趣。阳明山的故事就是从这里知道的。就文论文,余秋雨的散文还是写的很好的。

  有印象的第三次,就是高中历史书中了,历史书上用一种不无嘲笑的口吻戏谑着他的关于花的故事,而且和一个幡动心动的故事一样喜欢出现在政治试题中,答案毫无疑问是选择唯心主义的那一个。其时,在我看过一本简单的逻辑学教程后,我对这种逻辑混乱的书充满了鄙视。是非对错不是能教出来的,何况给王阳明下结论的这些权威本身就值得怀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但是,这些时候,我依然没有认真的想过王阳明,第四次认真的在王阳明三个字上坐停留,是在一次追寻五四的“青年必读书”案中,在梁启超开出的书目中,《传习录》三个字赫然期间,梁启超说“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这个时候,从一些哲学论著中,我已经大致了解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将马克思挂在口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没有看过资本论一样,我也没有阅读过《传习录》,对于王阳明内在的理路思想我感兴趣。在我开始感兴趣如何内圣外王,或者仅仅内圣的时候,我开始阅读《传习录》,日三省身。私心以为,现代对许多儒家经典的哲学性发挥是没有多少必要的,除了以供进身之阶别有所图者,经典,对于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来讲,常读然后常新,以供修身,或者更可能是那些往圣昔贤愿意看到的。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

  诸公在此,务必要立一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致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每次读《传习录》到这些地方,都觉得内心惊悚,脊背生凉,如何调理自己的内心,在攻与守,进与退,生与死,舍与欲中平衡,如何让自己明白什么才是清晰的,哪条路是自己的,确实太难,对于这样的犹豫来说,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因此耽搁太久而伫立原地,不知何去何从。这也是大多数爱好智慧,却又无力攀登顶峰者的处境。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时间流动,这前半句,业已明白是镜花水月,天真一场了。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二

  《传习录》一如《论语》不是由阳明本人所作,而是弟子根据讲课、研讨、书信等所作的整理之作。此版本集合各家之长,专注义理之学,注意阳明思想的前后发展,并将阳明论学书、诗文等联系起来,相互印证,特色鲜明,内容齐全。

  《传习录》更像是语录、书信的混合体,读此书不能指望像读现代书籍一样有一个明晰的逻辑发展脉络或者是条分缕析的框架结构,故此要读《传习录》就要跳出书本身,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想。阳明心学最关键的特点在于一个“本”的问题,要理解他就得抓住这个根本。他在给学生讲解心学的时候,经常会用树来打比方,做对比,我们也姑且借古人智慧用这个分析方法来理解阳明心学。

  如果把阳明心学看成是一棵完整的大树,那么良知便是树的根脉。那么什么是良知?《孟子·尽心上》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守仁所理解的良知则是:“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也就是说良知就是理学家所讲的天理,是人生来就有的存在于心的关于天地、人伦大本大源的智慧,是道的本体。所谓的“知”就是知道是非,所谓的致就是在事情上磨砺。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即是知行合一。

  良知用于父母便是事亲,用于君臣则是事君。也就是说朱子所讲的人伦只在良知安放之处。故所谓人伦表象不过是良知之根所开出的花朵,结出的果实。

  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阳明讲“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体。知行合一中“知”的内涵由知晓转变为良知。

  在方法上,主张静坐息思虑(定心息念),省察克治(存天理去人欲)。在求学上,主张立志。

  在阳明思想变化上,钱德洪认为经历了“学之三变”和“教之三变”之说。甘泉有五溺而一变至道之说。王畿有前三变后三变之说。

  就《传习录》而言,阳明的思想主要围绕四书展开,针对朱子的批注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和观点,兼谈佛老。

  阳明心学是在“三教并流”后,结合当时历史文化实际,吸收各教派成果,在儒学方面的一大突出成果。虽然阳明心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就当代人而言,读阳明心学依然能够让人在世事纷杂中懂得公道自在人心,在尔虞我诈中保持心灵澄澈,在困境挫折中不坠青云之志。阳明心学在方法上是入世之学,在目的上是出世之学。现实是成就圣贤的磨刀石,只有在人间之事上打磨,才能真正致良知。“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想,渐入空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02-02

《传习录》读书笔记02-02

王阳明名言精选01-01

王阳明语录01-06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02-02

王阳明名言赏析02-27

读《传习录》有感06-07

读《传习录》有感06-08

王阳明名言名句摘抄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