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时间:2020-11-30 19:34:3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最近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平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平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按照这种沟通方式来进行我们日常的谈话与聆听,能够使人们沟通变得顺畅,并且和谐相处。这就是被他称之为的“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的前言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所写,他在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说到暴力二字,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刀枪剑戟,打架斗殴,甚至于战争。可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常常充满了暴力,但是我们却并不自知。然而,就是这样的语言对我们身边的人却造成了很多伤害。

  比如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甚至于我们自己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父母会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考得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

  恋人之间会说:你一点儿都不爱我,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能不能对我好点儿。

  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听上去也并不觉得奇怪,可实际上这些话语里充满了语言暴力。

  有句古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那么,怎么巧说呢?卢森堡博士总结出了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四个要素。

  卢森堡博士首先深层次地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并针对根源发现了这种沟通方式。《非》这本书中把非暴力沟通总结了一套标准化的方式,它分为了四要素。

  那么,什么是暴力产生的来源呢?换言之,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什么呢?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当一个人受伤的时候,都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个时候不是发泄情绪的时候,而是寻找需求的时候。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过的话。比如,“你这次考试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这就是一句典型的暴力语言。

  孩子没有考好,和你伤心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早已把“因为你没有考好,所以我伤心”看作是理所应当的逻辑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

  实际上,你伤心的原因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呢,是你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你就会发泄你的情绪。

  然而,情绪是个双刃剑,它既伤人又不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在指责孩子没有考好,或训斥或生气时,孩子通常会有相反的两种反应。

  一种情况是,孩子也许会觉得很内疚,他为了不让你生气,他愿意去好好学,但是最终他都不是在为自己学,是为了取悦你而学。另一种情况是,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正我怎么样你都不高兴,那就无所谓了,破罐子破摔,彻底不用心学习。

  所以说,发泄情绪是双刃剑,它伤的是双方,而且一点儿也不解决问题。那么,非暴力沟通应该怎么做呢?

  一、讲事实

  首先,我们要讲事实,而不是去评判。那么如何讲事实呢?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夫妻之间因为丈夫晚归时妻子的牢骚。天天这么晚回来,你别回来算了,家就是你的旅馆,等等等等……然而这样的话貌似事实却不是事实,而是妻子的情绪和评判。

  那么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只讲事实。你可以罗列出最近一周丈夫晚归的次数和时间。比如,这一周丈夫已经三天都是晚上十点以后回家,有一天甚至12点才回家。这些是事实。

  我们常常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判断和评价。讲事实就是讲出发生的事情而已。

  二、讲感受

  第二步,讲感受。妻子总是只顾连珠炮似地发泄情绪,会越说越生气。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日子有什么过的,我觉得真没意思。”这些话看似她的感受,其实依然是她的情绪。而感受指的是高兴、开心、幸福、生气、伤心、紧张、焦虑、失望、郁闷、孤独等等,这样的词汇表述的是感受。

  那么针对上面的例子,妻子正确表述感受的话应该是“老公,你一周已经三天都十点以后才回来,我很难过,一个人呆在家里也感到很孤独。”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情绪。

  三、讲原因

  第三步,讲你会有这种感受的原因。“我不希望咱们家像旅馆,我希望晚上能够和你一起吃晚饭,我也担心你总是这么晚归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这是你因为他晚归这个事实造成的你难过并孤独的这个感受的原因,要明确地告诉对方,不要让对方去猜你的心思。这是女性常常会犯的错误,总是希望自己不说,男人就能猜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实这是令许多男人都很头疼的一道难题,也是造成恋人之间或夫妻之间种种误会的根源。

  我们应该真实地感受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客观地说出之所以有这种需求的原因,再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这是满足内心需求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讲要求

  第四步,讲你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一定要清晰,明确,而不是抽象的。

  比如说“老公,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一周可不可以保证至少三天在家吃晚饭。”或者说“老公,你晚上不能按时回家时提前给我打个电话,给我说句好听的”。甚至你要求老公每次晚归时给你带件礼物,这都是可以明确提出的要求。切记不要说“你随便”,“你自己看着办”,这种既不明确又暗藏威胁的话。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随时用这四点来提醒自己与对方沟通,我相信会让我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顺畅。

  那么,我们以往的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暴力沟通又是怎样的一些表现呢?暴力沟通,通常也有四种表现。

  一、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就是我们习惯性地下定义、贴标签,却不讲事实。

  正如上面丈夫晚归的例子,说丈夫不关心这个家,把家当旅馆等等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道德评判。

  又如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文明现象上升到道德层面,对一个乱扔垃圾或闯红灯的人会很容易地说成没素质,这就是典型的道德评判。

  想象一下,你对一个随手扔垃圾的人说“你把垃圾扔在地上了,旁边就是垃圾桶,你方便扔到垃圾桶里吗?”“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素质,上学老师没教你吗?不能乱扔垃圾!”哪一种沟通会更有效呢?

  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进行比较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比较估计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老公”,“别人的老婆”。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他的《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这句话发人深省。

  三、回避责任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到“不得不”这个词,似乎许多事都不是出于我们本心,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深层挖掘这个词的背后,是一种回避责任、推卸责任的行为。

  例如,许多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父母,口口声声说“我不得不为他做饭,他什么都不会,我不给他做饭,他就得挨饿”。其实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理解和父母的理解往往天差地别。

  我们常常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间,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离不开他们的照顾,其实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照顾是一种羁绊。

  因此,卢森堡博士建议将“我不得不…”改为“我选择…”变被动为主动,“我不得不给孩子做饭”变成“我选择为孩子做饭”,因为不得不做的事一定会让人不开心,而我主动选择做的事是我愿意承担责任的事。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场景,拉长着脸的母亲气呼呼地给全家人做好饭,然后把碗筷重重地放在桌上,再加上一句厉声的“吃吧”,这时你还能愉快地吃饭吗?

  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四、强人所难

  例如,在上述丈夫晚归的例子中,当妻子提要求时,如果不能清晰明确地提出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是说“你随便”、“你看着办”或者“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些话都是一种变相的强人所难。它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对方就会付出代价或者受到某种惩罚。比如,妻子会给丈夫冷脸,会几天不理丈夫,甚至不许丈夫亲近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一种惩罚。

  我们许多人使用的语言都是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去耐心认真地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正是导致暴力沟通的根源。

  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现这四种暴力沟通的表现。牢牢记住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我相信我们最终一定能达到书的封面上讲的那句话。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我墙裂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就算你觉得自己跟别人的沟通不存在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的矛盾,这本书也值得你一看,它会让你对沟通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苦恼于自己总是不能正确的表达观点,如果你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亦或是心情不舒畅,都应该看这本书,它能解决你的问题。

  1、提出具体的请求:

  直接告诉他你的请求,你希望他做什么,尽量的表述具体详细些,而不是直接说不希望他做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深入的了解自己。

  2、明确谈话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昨天我突然陷入思想的沼泽,我想不通一些事情,那让我非常的痛苦,可能身边的朋友没办法理解我的痛苦。直到今天我再次翻开《非暴力沟通》,顿时云开雾散,我觉得我可以采纳书本里的建议,去照着执行。

  我想我可能真的表达方式不对,我只是一昧的说他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甚至直截了当的说他是个没有想法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有的人只是天性不爱表达出来。我又是否有认真的回顾我们之前的交流,或许是我自己没有用心罢了。

  要解决我的烦恼,可以试着找一个具体的话题,然后展开。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我如果从他的角度切入,可能会对他有更真实的认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希望我们达成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我觉得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换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沟通方式,语言的表达没有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非暴力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进行对话。接纳并理解别人的质疑,理解他人,但这绝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强调,首先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我们有时会责备他人,这其实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被责备的那个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们已经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总会比较激进。至少我之前是这样的。但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沟通。尤其是有人说我不好的时候。后来发现当你真的听进去思考了你会发现很多人家给你的批评其实是你内心想要提升的道路。当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听(不管好坏)这样你们才能真正的做到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很多心理医生都会推荐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确实很不错。

  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和爱人、孩子进行亲密沟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务谈判中使用。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一词的翻译。也被很多人称为是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可以浓缩成八个字,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描述你的观察,说出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沟通的时候,都不会描述自己的请求,比如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

  这个是一个很抽象的请求,对方肯定很难去猜,究竟是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会犯这个错误,提出抽象的请求,然后抱怨先生不懂得关心自己。

  比如说你家宝宝把厨房的各类厨具都从橱柜里拿出来玩,如果是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和宝宝沟通?

  宝宝,妈妈看见你把这些厨房用具都拿出来,(观察)妈妈差点儿踩到了,妈妈觉得厨房好乱,心里不舒服(感受),妈妈喜欢干净的厨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吗(请求)

  所以当你看见孩子捣蛋,或者说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记得用这四个步骤来沟通,可以让自己和对方,沟通更加顺畅。

  还有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切记不要将请求变成命令,比如孩子不听你的话,不去收拾的时候,你就强硬要他去做,并且动武之类的。

  这时候就是变成暴力沟通了,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关系再次僵化。

  非暴力沟通力最重要的应用也是培养对自己的爱,所以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书里还提到学会表达你的感激和谢意也有技巧,说出对方对我们有益的具体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

  倾听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让对方尽量多表达,你不要急于给她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和体会。让对方先倾诉,这样比建议更能安慰她。

  知秋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说你要实际去使用,当然你看完就忘,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沟通重在练习和耐心,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对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说到暴力这个词,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也同样觉得这个词和自己无关,由于缺乏认知,我们通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们眼中打人、杀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为,但如果我说“冷暴力”这个词,你还觉得陌生么,你有没有跟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冷战过?有没有在生气时口不择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这句话:情绪和语言也可以很暴力,并且伤人于无形。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非暴力沟通。

  我们通过话语表达情绪,大多时候说话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主张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以达到沟通的最佳结果。

  它是有迹可循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①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表达感受。

  ③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提出具体的请求。

  假如我有个作息不规律的室友,我睡觉了她还在玩游戏,她打扰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就是:你玩游戏的声音很大声,我有些烦躁,因为现在已经×点了,我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继续?

  这种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沟通过程是:

  ①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观察是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相信比不经大脑的说“你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结果一定更令人满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非暴力沟通”的存在,而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作者将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常做的行为有:

  道德评判。

  简而言之,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

  “你太懒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这些都属于道德评判,它擅长将人分类,好人或坏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聪明或愚蠢等。

  这样很难让沟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还会召来仇恨。就算被批评的人做出让步,接受批评,也不会是心甘情愿的,而且长久来看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进行比较。

  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中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人无完人,身处比较之中,总有被比下去的时候。而一旦陷入比较的坑里,我们的关注点就变成了“我没有什么”,而不是“我已经拥有了什么”。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反而最珍贵。

  回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准时上班?为什么要按老板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实上,这绝对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准时上班、满足老板的要求是为了什么?

  难道不是为了保住工作?为了升职加薪?所以归根结底,这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履行的责任。

  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自己想要,从自身出发,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扰。

  强人所难。

  这是强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师、老板,许多人认为这些人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让他们循规蹈矩。他们的常用台词是: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怎么样。

  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变成了逃避惩罚,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小学做暑假作业时,是不是极尽敷衍之事?

  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是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虑为了达到这种需要,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1、体会和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一直在试着练习,因为我之前在感到悲伤、生气等情绪的时候,总是会强调我本来是怎么样的,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导致我怎么样,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会得到理解或者怜悯,当然事实证明并没有,然后我接着在意的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达我的看法,人对自己都是格外宽容的,所以错误总是别人比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实也是一种指责,但是当你指责的时候,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驳、。

  我看前三章的时候感觉还挺难写读后感的,因为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觉得像作者那样,对所有人都充满爱,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我是一点就着的性格。

  但现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达感受了,有个语句公式:你(事件表达),让我很(感受),因为我、、、。比如:你这一分钟内叫了我三次,我很烦,因为我想要专心煮饭。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饭!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总是想着“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刚生完我儿子的时候,身体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发烧,奶水也不够他吃,出现了很多问题。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饱,不能立即喂饱他他就会一直哭,我很纠结,想放弃母乳,但是觉得如果我不坚持母乳,我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了。那时候婆婆建议我喂奶粉,我很自责,后来宝宝长湿疹,我就越发的愧疚,觉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我总是怕负了别人对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想一下,别人看到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请求帮助

  需要请求的是具体的活动,并且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是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批评或者指责他,那就是命令。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拆的第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里说,向对方提出请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气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脑回路是直的,你是请求的语句问他,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有弹性的,但当你把请求也当做了命令的话,就违背了这项规定,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说得对了能加分,说错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要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拒绝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听一听他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习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前言:8月新起点,本想要洗心革面潜心学术,到了自习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这本《非暴力沟通》。再度偏离初衷,花了数小时读完本书。内容不见得多么精深,方法论色彩也没有很浓厚,但看完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反观自我,多少习得些沟通技巧。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果能产生一丢丢的积极影响,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关于评价和比较: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直接说出我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归咎或指责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而评论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将二者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现代社会,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不匹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而是主张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感中进行观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区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对事物作出的价值评判,感受则是内心的情绪起伏变化。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示弱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提出具体的请求:

  抽象的词汇无助于认识自我,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社会文化的设定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需要,别人也不可能会。直接地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沟通中,明确谈话的目的,明确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达感受。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需求表达的越具体越清楚,我们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应该表达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参加集体讨论时,一定要明确地说清楚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树立明确的`标杆,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充分表达愤怒:

  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与指责。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充分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对他人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清楚表达自身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学会倾听:

  不带任何成见地去感受变化,全身心去倾听。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会觉得很惬意。当对方得到充分聆听,气氛将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别人时:1.体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要为他人负责,要使他人快乐)-“面目可憎”(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感受负全责)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这本书的主要结构是相对比较明晰的,前两章作者主要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阐释了一些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第三到六章作者更将详细地阐释了四要素的内涵,向我们辨析了一些相似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模板与练习;第七到八章主要讲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他人;第九到十三章主要讲述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就前言的内容进行一些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前言提出了“什么样的人应当来看这本书”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内容,而他给出的答案其实是“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和人感到愤怒”的人们。这个说法似乎有点抽象,因为听起来好像每个人都被包涵进来了。但事实上,前言指出了全书,也就是“非暴力沟通”之所以能够完成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化解自己的愤怒。这本书的作者始终以一种相当平和的姿态来叙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他在教会我们沟通技巧和交流方法之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平和的人”。

  前言作者提到的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很多潜藏着的暴力。我们总是以为暴力以为着肢体冲突,而往往暴力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网络商家已经把各种节日变成了购物节,比如垃圾食品广告和店铺充斥着大街小巷,比如我们打开手机看到的各种形式的推送广告,这些都和言语暴力一样,是一种几乎压制性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非暴力”不是温顺或者听话,而是积极进取,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选择和一种清醒的态度。

  说完了前言,我们正式开始第一章的内容。作者在一开始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理论基础:作者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而非暴力沟通理论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而像我一样的读者在这里会遇到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面对的现实很可能是,不管我们相信或者不相信人性本善,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让我们感觉很受伤的事情,周围总是有一些不考虑他人想法()的人。宿舍中我们可能经常感到愤怒,而当我们想要融入某个团体的时候也不总是受到欢迎。那我们是否还能使用书中的内容和沟通技巧?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理解是,非暴力沟通,或者是用爱沟通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样子。就像哲学会同时讨论“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和“世界是什么样”,政治学会同时讨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和“我们当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那样,这本书其实也在同时讨论“我们应当如何与人相处”和“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哪些与人相处的境况”这两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不再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因此才有了心理学的巨大发展。但我想,心理学和宗教之不同在于心理学对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极端重要的。这比哲学领域的理想和政治学领域的理想实现起来要容易得多了。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的“自知”和“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平时和人沟通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但是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比如“熊孩子”的家长们,是真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没有反思过。这也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想法不自知的表现。

  另一个有意思的内容是,作者说“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某种快感,并不是一味地容忍。这和我们一开始说的“非暴力不是软弱”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和我们所说的圣母心和老好人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帮助他人,但并不丧失自身的边界和原则,不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这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

  第一章中最主要的内容还是作者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第一个是留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观察。观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客观的态度。第二个要素是表达感受,这两点我们可以结合起来讨论。当咨询师或者沟通者问到“(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你怎么看?”的时候,我们通常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他做的不对/我觉得他是个让人讨厌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回答:“我觉得很愤怒/我觉得很受伤。”这两种表述方式虽然很可能说的是同一个负性事件,但前者显然是评价,而后者是相对客观的描述。第三个要素是说出哪些需要导致了这些感受。“说出需要”是我们需要联系的意向技能,在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包括我在内),他们觉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值得被满足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就意味着麻烦别人,就意味着会受到责备,因此说出“我需要你的关注与照顾”、“我需要个人空间”这样的话对我们是需要勇气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拒绝的能力,说“不需要”的能力。

  第四个要素是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和对方沟通,但其实我们只是在抱怨,把消极的情绪和我们的愤怒传递给对方。抱怨会激起对方的防御机制,而明确的需求表达和请求则更容易让沟通顺利进行。我们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当我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或者当我想要进行沟通是,想想“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分别是什么。非暴力沟通模式适用于各个领域之中,更具体地说,这其实这是一种站在同时站在双方角度考虑问题的态度。

  另外我想补充的一种个人经验是,当我们学会了沟通技巧想要学以致用的时候,我们要做好时常遇到阻碍而导致沟通失败的准备。除了技巧运用不够熟练的原因之外,当我们面对特定类型的人群,如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时,与心理健康人群沟通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还不完善,选择接受咨询的人相对较少,有大量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往往对于自身状况没有自知,并伴随强有力的防御机制。我有一个朋友,自身性格兼具骄傲和自卑,和她聊天的时候你经常能感觉她在否定你。我和她的沟通经常是无效的,我和她说“我因为你的某种行为而感到很难过”,她会回答“我都是逗你玩的呀”或者“我没有这样做过呀”。那面对这样的人,非暴力沟通其实也是有效的——是内部有效。掌握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会让你对双方的行为、心理都有相对明确的认知,也就是说,即使沟通无效,你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提到,在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这大多是我们下意识的自我防御行为,且往往伴随着愤怒。而当你接受了来自他人的攻击和痛苦表达,因为深刻理解对方而完全不觉得愤怒的时候,你就已经消解对方的情绪并开始为进行有效沟通做准备了。

  在第二章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异化了的沟通方式也就是指看起来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经常遇到的沟通方式,可实际上这些语言不是沟通,而是暴力,是阻碍沟通进一步展开的原因。第一个异化的沟通方式是道德评判。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我们在评判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道德框架,我们评价那些出了我们心里道德框架的人。而这些道德框架多数从成见中来。成见也可以叫做常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关于所谓“社会规范”的知识。成见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其好处,它可以使我们远离生存危险(“比如阴天要带伞”、“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成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可疑的。比如八九十年代,我们管穿喇叭牛仔裤的人叫臭流氓,这就是一种成见。如果多说一点,我们在哲学层面讲非常善于基于感受然后跳过感受,直接形成意见,这种意见就是成见的来源。我们通常不会说“咖啡是苦的”,而是直接说“这个咖啡太难喝了”,其实两者之间的联系只对你个人是成立的。所以其他的道德判断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

  第二种是进行比较。大家或许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或许经常被父母念叨“别人家的小孩怎样怎样”,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经常会面对的关于比较的场景。另一个而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相近的语言暴力是来自老师、家长甚至自己的“别人都可以,怎么就你不行。”活在朋友圈中的我们甚至经常会对自己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说“别人活得都那么好,怎么就自己不行”,这也是一种比较。

  第三种是回避责任。比如我“不得不”、“你让我”难过/操心、“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丈夫说“不是我不做家务,是我太忙了”这些表达都属于这类。书中对这一部分有比较详尽的举例,这里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不少犯罪案例中,杀人犯都会说“都是他们逼我的”,这算是程度最严重的回避责任了吧。选择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逃避,这也是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一步。第四种是强人所难。我们有时使用威胁的方式与人沟通。或者试图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控制他人的行为。在恋人之间女生有时候会用这样的句式:“你要是爱我就应该…”这就是一种强人所难。对方不是万能的,这个句式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另外需要注意和反复申明的是,作者认为异化的基础是性恶论。个人认为即使对于性本善的观点保持怀疑,这些方式也不应当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方式。毕竟没有对人性加以明确定义的孔子也教会了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章的内容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关于观察和评论的辨析我们已经讨论得比较详细了所以这部分我们可以比较简略地讨论。作者在这里举例说明了几种混淆的方式,其中比较吸引我的是“把推测当做事实”,我自己受到过这样的语言暴力。大家也可以说说你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做出的评价或者受到过的由于混淆了观察和评价所遭到的语言暴力,看看有没有哪一条比较让你印象深刻。

  另外一个想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总是”和“从不”的句式,这在心理咨询中也叫“绝对化”。当我们自己说出绝对化的语言,或者面对他人对自己说出的绝对化语言的时候,可以试着从这里出发进行分析。当妻子说“你从来不做家务”的时候,我相信并不是丈夫一次家务也没有做过,妻子想表达的内容是“我经常一个人做家务,这让我感觉很累。我希望你能增加做家务的频率表,以帮助我减轻负担。”作者在这一章结尾也列出了一些可以进行练习的语句,大家可以试着完成并进行拓展。

  第四章的内容是体会和表达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常常善于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被教育认为集体更重要,个人不重要。事实上在前现代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是以“集体”为单位生存的。在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承担不同的职能,比如一家几个儿子,有的负责账务,有的聪明就被送去读书,女人们负责持家和生儿子,等等,甚至在西方的前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只不过西方世界的现代比我们开始得要早而已。在那样的社会里,我们谈论个体甚至个体感受是没有用的,人们最重要的目标是繁衍和生存。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心理学是现代社会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和“主体”的概念被不断提上日程,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也被反复讨论。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学习两种技能,一个是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一个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念,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尤其是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避免示弱,或者表达我们的担忧和相对“柔软”的感受,因为在这个竞争压力非常大的社会中,示弱就意味着被欺负。但事实上,示弱很多时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技巧。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表达情绪的词汇表,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些词汇来所谓“造句”,也就是用他们来表达我们面对不同事物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沟通技巧06-08

职场沟通技巧06-26

沟通的技巧05-17

医患沟通心得04-13

怎样与员工沟通04-26

职场沟通技巧培训10-15

职场新人沟通技巧10-14

医患沟通技巧培训10-04

客服沟通技巧培训10-03

沟通技巧培训内容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