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活着之上读后感

时间:2020-12-25 12:47: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之上读后感

  阎真继《沧浪之水》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锋利的笔触揭开高校腐败的内幕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一切都是为了名利,而在大学里活得最好的就是那些不学无术的投机钻营分子。

活着之上读后感

  活着之上读后感 篇【1】

  直击学术腐败与生活潜规则,“写了内幕却并非揭黑幕”。著名作家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因成为首届路遥文学奖唯一获奖作品备受关注,小说27万字单行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新书发布会于1月9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作家阎真、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白烨、路遥文学奖总发起人高玉涛、当当网副总裁阚敏参加了发布会。

  写作素材一半来自同事,手写稿,修改了11次

  阎真《活着之上》一面世,就被认为比15年前的《沧浪之水》更为震撼。“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小说深刻描述了当下高校知识分子的困境。

  《活着之上》塑造了以“我”(聂致远)为代表的追求真理、不为世俗绑架、努力超越平庸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有着独立人格,立志以曹雪芹、王阳明等伟大灵魂为楷模,开拓学术领域,在历史学科的研究中有所建树。“我”事事较真,远离铜臭之气,坚守知识分子道德底线,现实种种却令“我”困惑。“我”的大学同学蒙天舒,学问平平,却善于投机钻营与运作。与“我”互换导师,考研差了分数照样运作录取;“借鉴”“我”的论文内容,通过运作获得全国“优博”,在学术研讨会上逢迎诸名人学者,罗织关系网,左右逢源,三十岁就当上了院长助理……

  小说写出了胸怀理想的“聂致远”们在现实环境下的困惑、挣扎、妥协、愤怒、坚持。他们虽有时也会屈服于生活,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向往。“我”的人生标杆,始终定位在曹雪芹身上:写出《红楼梦》的伟大作家,生前历尽患难,却从不向世俗低头,用生命铸就了影响后世千千万万读者的巨著。只要这缕精神的火苗不绝种,希望便永远在。

  《活着之上》直面高校学术腐败现象,直击关系与圈子对知识的腐蚀、金钱与权力对人格的扭曲……种种内幕令人震惊,但阎真说他并非是揭“黑幕”。阎真在发布会上说,他对于生活的表达是零距离,“小说里几乎每个细节都是生活中发生过的。素材大致有三个途径:亲身经历的,旁观到的,听同行说的。”“聂致远”的一半素材来自他的某位同事。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聂致远”这样的老师在高校还是相当多。

  阎真迄今四个长篇小说写的都是知识分子的“困境”。《曾在天涯》写海外留学生的生存困境。《因为女人》写女知识分子情感与生活的困境。《活着之上》则承续了《沧浪之水》写知识分子在屈从与反抗中的生存困境。《活着之上》的“困境”较《沧浪之水》更加深入。活着之艰之难,作家给予了充分理解— 并以细致具体深入之笔触,充分写出了生活的痛感— 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呼唤:必须扼守内心独立人格,精神上有坚守。诚如书中所言:“在自我的活着之上,有着先行者用自己的人生昭示的价值和意义。否定了这种意义,一个人就成为了弃儿,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家园。”

  《活着之上》阎真写了两年多,写之前记了一千多条笔记,思考了两三年才动笔。写作过程中修改了十一次。小说是手写的,完稿后请打字员打出来,在打印稿上修改,每打出来一次,修改一次。《活着之上》是阎真这些年小说创作中修改最多的一次,在写作过程中他也情不自禁流下过眼泪。

  人的光荣是在不可能中探求可能

  从《沧浪之水》里的池大为,到《活着之上》里的聂致远,阎真一直在直面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面对诱惑的艰难选择。因“困境”而产生的每一种选择,在阎真笔下,都是真实、敏感而可理解的。尽管可以理解,阎真也在反思:生存之艰,真要倾轧了全部的精神空间?

  发布会上嘉宾们高度评价了《活着之上》。评论家白烨说:“阎真的《活着之上》,与之前的《沧浪之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次的主人公— 历史学博士生聂致远,遭际的是弥漫于当下高校的学术腐败。由此显现出来的,则是当下的高校行政干预学术、资本侵蚀权利的体制、规则与风习。这种特殊的腐败,让聂致远屡遭挫折,备受打击,但他却以抱诚守真的心态和事事较真的作为,坚守着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作品既在为不低头、不屈从的聂致远高唱赞歌,又在为深患腐败痼疾但还找不出疗救良方的高校教育怒吟悲歌。”

  评论家李敬泽也认为《活着之上》是艰巨的精神叙事,“阎真的小说一直是与地心引力的斗争,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力图证明:人不是注定如此的动物,人的光荣是在不可能中探求可能。”

  阎真更难避开的是路遥奖带来的口水。此前有评论质疑《活着之上》获奖时尚未发表全文,仅凭《收获》上的缩写版,如何能评奖夺冠?也有人认为,入围作品中有贾平凹的《老生》、刘庆邦的《黄泥地》等名家名作,阎真的《活着之上》算不上最佳选择。

  阎真则回忆,11月间萧夏林曾来电要求发一份电子版读一读。以为萧夏林要写评论,阎真就将电子版全文发给了萧夏林,“得奖后我才知道是路遥奖评委会要读”。

  路遥奖发起人高玉涛盛赞《活着之上》,正是因为《活着之上》及时出现使得此前曾宣布可能空缺的首届路遥文学奖绝处逢生。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代表了文坛的一种时代精神。贾平凹的《老生》、刘庆邦的《黄泥地》也入围路遥奖,但最后评委选择阎真《活着之上》,高玉涛透露,终评的九位评委各自都是独立的,其中“5票投了《活着之上》,两票投了《老生》,还有两票弃权”。

  最终阎真《活着之上》因其“语言朴实,结构严谨,人物鲜活,叙事富有张力,以绝对的真实书写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崩塌的`现实,展现强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获选。

  活着之上读后感 篇【2】

  “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时,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这就是《活着之上》的文眼。

  想必很多人在人生中总会遇到掂量“生存”与“良知”分量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决定人为什么会贪,会逐渐失去自己的缘由。《活着之上》中的主人公聂致远是生活的失意者,但他却能在生活为他插下的条条荆棘中,始终坚守自我,扼守良知。这是我很佩服的一点。他像每个平凡人一样,被生活,婚姻,买房等事困扰,处处艰难,举步维艰。这本小说零距离的贴近生活,让我引发深思。

  我们还没有步入社会,享受的是社会带给我们的关爱,也许不能理解一个人在外打拼有多艰难。学校也算一个小型社会了,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备受挑战。当你捡到钱包,里面的大红钞票会不会使你心动?你会不会想要占为己有?欲望和良知是直线上远远望不到头的两边。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君子的原则与功利化的现在总是矛盾的。

  居里夫人给了我很好的答案。她发现了镭,那是她日日夜夜辛苦研究发现的镭,最后她却放弃了专利权,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也不在任何一项名利上尽情享受。她淡泊名利,视金钱为粪土,始终坚守自我。她现在虽然已经逝去,可她依然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永远在。在《活着之上》中,曹雪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当年穷困到了举家喝粥的地步,却创造了《石头记》这本伟大的作品。他不为名也不为利,过着“日暮西山餐暮霞”的清闲日子,那他是为什么?心里已给出了答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活着固然是活着的意义,活着并不是活着的全部。

  我们也许会在将来步入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但我们每个人心里还是要有一根道德底线的,一个人丧失价值观而去做违法的事是很危险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坚守自我,扼守良知。

  活着之上读后感 篇【3】

【活着之上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之上》读后感04-11

精选《活着》读后感02-28

《活着》读后感05-13

活着读后感01-29

《活着》读后感07-27

活着的读后感03-30

《活着》读后感05-23

活着读后感05-31

活着读后感范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