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汽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1-02-17 16:48:1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汽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市场调研报告是经过在实践中对某一产品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汽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我们来看看。

汽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篇一:汽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一、市场概述

  宝马和奥迪两大品牌联合所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其他品牌受其影响市场关注份额有所减少,奥迪在本月上升较为明显。

  厂商关注度方面,一汽奥迪和华晨宝马仍然是争夺冠军的两大热门厂商,但本月一汽奥迪迅速拉开了与华晨宝马的差距,以较为明显的优势取胜。

  3.0L排量和2.5L排量的中大型车市场关注份额有所回落,本月合计所占市场份额不足五成,宝马5系仍然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车系。

  消费者的关注度集中在采用三厢车车体结构和配备了AT(自动变速器)的中大型车身上,在各自的领域均有很高的市场关注份额。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1、了解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现状及汽车市场的消费特点

  (1)、通过调研了解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所考虑的因素价格配置颜色等

  (2)、了解市场上汽车竞争的对手的实力、市场占有率及售后服务情况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

  (3)、了解消费者购买汽车时所考虑的宏观环境(经济的发展程度及国家政策)

  2、研究汽车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动机及其消费行为的特点

  (1)、了解其购买汽车的目的及了解汽车的途径

  (2)、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购买能力与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方式以及品牌忠诚度等的关系

  3、了解消费者对公司生产汽车的接受程度

  (1)、对公司新产品的接受程度

  (2)、被访者对汽车方面提出的要求与意见

  (二)、调研进行情况

  本次汽车的市场调研历时十五天(2011、5、202011、6、5)

  此次调查的范围是是开发区、市区商贸城和各个驾校、银行被访者定义为已经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具有固定工作,年龄在25-45之间,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士,以男士为主,此次调研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0%,调查进行了严格的审核,负荷等程序,保证了有效性。

  (三)、被访者情况

  被访者年龄在25-35之间的约占总量的65%,35-45岁之间的占35%

  被访者职业以个体工商业和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主,本次调查对象的家庭平均收入相对较高,3000元的占85%,4000元以上的占15%

  三.研究报告摘要

  (一)消费者消费轿车的基本状况分析

  今年轿车市场销售异常火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轿车销售市场呈现出六大特点: ①消费者持币待购心理逐渐弱化。 ②年轻人成为购车的新生力量。 ③热销车型需要预订。 ④国产车仍占据消费主导地位。 ⑤经济型轿车占市场份额最大。 ⑥轿车进入家庭已经成为趋势。 3.不同级别销售统计 4.价格选择

  (二)轿车的消费特征 1.消费者购买轿车的原因 2.消费者购买轿车的目的 3.消费者购买时考虑因素 ①来自轿车本身的影响因素 ② 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

  ③来自销售商的影响因素 ④来自潜在顾客的影响因素 ⑤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 ⑥来自相关产品的影响因素 4.媒体选择偏好

  (三)现今轿车的购买趋势

  趋势一:80后将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力量 80后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力量

  结婚购车将成为80后的汽车消费新特征

  造型个性化、色彩靓丽的汽车将受到80后的追捧 趋势二:根据中国市场特点设计产品的时代已经开始 任何产品(过时、淘汰车型)都可以成功的时代已经结束

  新产品(从自身资源出发直接引进新车型)就可以成功的时代也近尾声 以中国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针对性设计或改造产品的时代已经开始 趋势三:MPV、旅行车及三厢车掀背设计将得到青睐

  两厢车已经完全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接下来MPV、旅行车及三厢车掀背设计逐渐将开始为大家 所青睐

  趋势四:中国消费者特点决定车身大型化

  车身大型化将继续成为在B级车市场的发展趋势;而C级车市场大型化车身不仅带来竞争力,还带 来额外溢价

  趋势五:运动、时尚将成为主流设计元素

  以B级车为代表,诸多车型中外观造型中加入了大量运动元素,但并非要定位为运动风格产品

  趋势六:设计细节越发为消费者所重视.....

  产品同质化以及消费者的不断成熟共同促使设计细节越来越被重视

  趋势七: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展现

  个性化设计更多需要契合消费者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所以个性化设计并不完全等于独特外型

  趋势八:油价飙升将推动混合动力车中率先市场化...... 41.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考虑购买混合动力汽车 只有4.5%表示不会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

  四.研究基本结论

  消费者消费轿车的基本状况分析

  1.今年我国汽车市场形势简析

  在过去的6个月里,我国轿车市场的销售出现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势,整个车市销售高潮迭起,销售记录一再被刷新,国产经济型轿车的`热销拉动了车市的火爆。车商乐了,老百姓也乐了!

  2.今年轿车销售火爆

  年初,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一季度仍是车市的高峰,二季度则由往年的低谷变成温热期,三季度的车市开始变淡,四季度的车市则受关税和销售商价格的影响。进入三季度后,持币待购现象必将重演。

  业内人士的预测只在第一季度应验了。去年下半年,很多消费者都对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降价抱有很大期望,持币待购的现象非常普遍。年初,夏利的大幅度降价带动各种车型全线降价,而且大多数轿车制造商都推出了新车型,再加上春节等传统节日等因素,一时间,京城的各大车市热起来,消费者年前所积蓄的购买力一下子释放出来。

  北方汽车交易市场一月份第二周的销量比第一周增长60%,第三周仍保持增长,在春节前掀起一个热卖潮。素有中国车市晴雨表之称的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简称亚市),今年一季度的交易量达到13000辆,交易额达20亿元,同比增长了30%左右。亚市商务信息中心的郭咏部长介绍说,据北京市工商局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轿车的交易量约10万辆,而在车管部门登记的车辆达12万辆。

  进入第二季度,四月份全国汽车的月产销量比上月增长一成以上,记录再次

  刷新。全国轿车当月的销售量达9.61万辆,比上月增长15.53%,同比增长38.11%。亚市四月份的销售量达5250台,比去年同期的3705台多出1545台,创历史同期新高。

  五月份的销售有所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五一之前,许多家庭就实现购车计划,长假期间更多的人将注意力转移到旅行上。其次,一些品牌轿车的资源不充足,出现让购车人排队等待的情况。最后,相当一批消费者对今年上市的新车持观望态度。六月份销售开始回升,全国销售轿车9.47万辆,比上月增长6.49%,同比增长一半以上。

  第二季度,亚市的销售量达14000辆,销售额达19亿元。第二季度的销售业绩基本上与第一季度持平,并没有像前面所预测的那样。

  七月份的销售也没有像往年一样明显减少。七月份以来,亚市每周的销售量仍维持在1000台,远远高于往年同期的六七百台

  销售呈现六大特点

  今年上半年,火爆的车市呈现出六大特点。亚市商务信息中心的郭咏部长根据市场的销售情况以及亚市的一次消费者调查做了如下分析:

  消费者持币待购心理逐渐弱化。亚市五月份的消费情况调查显示:消费者的心态已从观望转变为积极购买。虽然被调查者表明购车的只占18.7%,大部分人还在咨询价格和看车。但表示在近期购车的人数比例高达48%,其中,有77%的消费者表示会在年底购买。这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已发生根本变化,持币待购的消费心理已大大弱化。

  年轻人成为购车的新生力量。今年以来,私人轿车消费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年轻人越来越多。

  调查发现,年轻人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轿车私人消费主体。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消费意识超前,有较强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在接受调查的276名消费者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59%,有26.5%的受访者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热销车型需要预订。今年的车市出现空前的火爆局面,特别是在三四月份,部分型号的轿车一度脱销。一些消费者为了买到热销车不得不提前预订,这在以前的销售中是罕见的。上半年车市的宠儿多是主流品牌的车型,如上海大众的POLO、富康爱丽舍、夏利2000、别克GL8等。

  国产车仍占据消费主导地位。尽管关税大幅降低引起年初进口车价格的动荡,但受到进口配额的影响,在随后几个月里,进口车价格一路逆势上升,使消费者购买进口车的热情大大降低。调查显示:与去年年初相比,消费者还是以购买国产车为主,其比例上升到70%,而选择购买进口车的比例下降为15.3%。亚市今年上半年销售量前十名的轿车均为国产。

  经济型轿车占市场份额最大。家庭购买的经济型轿车成为今年车市的主要动力。在众多价位的轿车中,5万元至10万元价位的轿车增长率最高,10万元至15万元所占市场份额最大,占总量的四分之一。

  轿车进入家庭已经成为趋势。今年,消费政策的稳定、国产轿车价格的大幅度下调以及新车型的不断推出等因素,促使私人消费高涨,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消费者轿车消费观念的成熟。调查显示,消费者购买轿车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在各种购车原因中占47%,远远高于工作需要原因的28%。

  篇二:汽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一、我国汽车市场目前的规模

  20**年国内汽车销量575、82万辆,同比增长13、54%,轿车销量278、74万辆。表明中国轿车业对中国的汽车业有很大影响,轿车增长率虽有所降低,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仍然算是比较快的。

  20**年1-11月,国内轿车产销351、23万辆和341、17万辆,同比增长41、45%和38、52%。其中轿车销量前十位企业共销售轿车234、4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68、7%,显示出市场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汽车的需求主体主要有三个:私人用车、集团用车和出租用车,近年来轿车的销售量在汽车行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私人用车需求成为轿车需求的主体,这同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新的汽车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20**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将是以中级车为消费主力、高级轿车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型轿车保持温和态势的局面,随着自主品牌的实力逐渐壮大,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特别是在国内厂商蜂拥的经济型轿车领域,由此,市场的洗牌在所难免。

  二、中国汽车市场的趋势。

  20**年4月1日,新的消费税调整办法开始实施以及《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的颁布为小排量轿车的发展迎来了春天。标准的出台使小排量轿车前景看好。微型轿车和经济型轿车都有很好的市场表现。

  但国内轿车生产能力的增长开始超过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市场对价格越来越敏感,以及轿车企业不断增加,竞争日益激烈,国内轿车市场的价格大战将越演越烈,竞争将更加残酷,这就让中国轿车行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导品牌

  华普车型多,但是每一个产品都没有一个很好的影响力,这个算是华普在研发方面的缺陷。

  丰田的CAMRY,奇瑞的QQ,都由产品带动公司的发展。()以前QQ占了奇瑞的半壁江山,渐渐的旗云也上来了,至于其他车型也许产量都不高,但是在品牌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经过调查在私有车主方面,虽然上海大众的拥有率从22%下滑至17%,一汽大众则从15%下滑至12%。市场领导者地位正受到其他品牌的威胁,如广州本田(其市场占有率由2%上升至5%)、东风雪铁龙(其市场占有率由2%上升至4%)以及东南汽车、北京现代、丰田。 但是在区域性市场上,旧有的品牌格局几无实质性变化仍然领导着中国汽车品牌。调查显示,上海大众及上海通用在上海的私家车拥有率分别为42%和14%,一汽大众在北京的份额为22%,广州本田雅阁在广州的份额则为14%。所以说领导中国汽车市场的仍是通用和一汽公司。

  四、影响汽车市场未来十年的人口变化趋势。

  1、中国人口变化分析,我国人数越来越多,人均收入增加也不断生活水平提高,不论对私家车的需要还是客运与货运的汽车业都有一定的推动。

  2、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分析:先看市场潜力。中国目前大约平均每120人拥有1辆汽车,而美国是1、3人1辆,西欧是1、6人1辆,日本是2人1辆,全世界平均是8人1辆。中国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仅按静态计算,市场需求即高达1、6亿辆,相当于目前汽车产量的80多倍。

  3、再看家庭收入状况。资料显示,在全国大约3亿家庭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1%,3-10万元的富裕家庭占6%,1-3万元的小康型家庭占55%。从国际汽车市场的规律看,一个家庭的两年收入之和相当于一辆轿车的售价时,这个家庭便要购买轿车。按此标准测算,全国富豪型家庭约300万个,如有二分之一购车,便可消化价位在20以上的轿车150万辆;富裕型家庭约1800万个,如有五分之一购车,便可消化价位在6-20万元的车360万辆;小康型家庭约1、65亿个,估计其中年收入3万元的家庭不下10%,即1650万个,这部分家庭如有五分之一购车,便可消化价位在6万元的轿车330万辆。3个消费层面共可吸纳6-20万元价位的轿车840万辆,相当于全国轿车产量的8、4倍。另外,全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4、3亿万元中,如有5%转化为购车消费,即可消化售价在20万元的轿车107万辆,或10万元的轿车215万辆或5万元的轿车353万辆。

  五、其他影响因素。

  1、现实的汽车消费还受到多方制约,如准购证、停车泊位、附加费用等,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人们对轿车消费的欲望在增强这也就是加快进程的另一推动因素。

  2、迟缓进程的不利因素,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汽车消费的新趋向变化。

  3、政府为扩大内需,调整了消费政策,被压抑的汽车消费潜力逐步转变为现实购买力。

  4、是加入WTO后人们的预期改变了,持币待购的汽车消费能力逐步释放。

  5、是中国人从众心理的消费习惯起作用,推动了一些城市的汽车消费热潮。

【汽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书籍市场调研报告01-13

2021市场调研报告04-22

市场调研报告范文04-11

关于市场调研报告04-10

内衣市场调研报告01-30

牙刷市场调研报告01-13

瓜子市场调研报告12-25

蜂蜜市场调研报告12-25

童装市场调研报告12-24

广告市场调研报告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