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渔政调研报告

时间:2020-12-24 10:13:26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渔政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渔业调研报告

渔政调研报告范文

  渔业调研报告范文

  一、两地渔业基本情况,四川省和重庆市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渔业大省(市),20xx年水产品总产量分别居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第二位、第三位。

  四川省境内水域面积广阔,水库、湖泊众多,水域总面积896万亩,宜渔水面达358.5万亩,宜鱼稻田面积近1000万亩。全省鱼类资源丰富,是长江主要的鱼类栖息地,主要经济鱼类有50余种,特有鱼类30余种,有中华鲟、胭脂鱼、大鲵等55种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xx年,四川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301.35万亩,水产品产量98.25万吨,水产业实现农民年人均增收29.69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2.36%、91.48%、197%。在常规养殖品种稳定发展的同时,名优水产品养殖得到快速发展,产量比重已上升到35%。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水产流通和渔药渔饲料工业等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重庆市境内有河流223万亩,池塘49.24万亩,建成后的三峡水库水面达140万亩,其他水库35.25万亩,宜渔稻田400多万亩。辖区内地下冷、热水资源极为丰富,水生野生动植物及鱼类资源丰富。20xx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104.7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25.06万吨,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3.6%、25%。渔业经济总产值3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

  今年1月~9月,四川省水产品总产量76.17万吨,同比增长9.14%;渔业经济总产值116.25亿元,同比增长12.05%。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将突破百万吨,比上年增长7%左右;渔业经济总产值可望达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5元以上。重庆市由于遭受特大旱灾损失较大,1月~9月水产品总产量为17.3万吨,同比增长1.4%,增速减缓。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约为22.5万吨,同比下降10%左右。

  二、主要措施与特点,四川省和重庆市渔业主管部门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分别提出了“努力构建西部渔业强省”和“渔业发展新阶段”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渔业“转变、拓展、提升” 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行动,促进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特点:

  一是争取和落实惠渔政策有新突破。四川省在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优化种养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省水利厅及时召开全省水产工作会议,落实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省财政安排专门经费,用于水产良种补贴和技术培训,并建立水产科研创新机制,开展水产育种攻关,有力地带动了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重庆市农业局和财政局联合制定了《渔业规模化养殖补助(试行)办法》,集中运用农发资金,对规模化养殖给予补助,引导和推动规模化养殖发展,受到渔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二是开辟渔业投入渠道有新进展。重庆市利用本地资源特色优势,吸引资金开发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黄颡鱼、翘嘴红等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观赏鱼养殖已发展成为打造郊区特色农业的重要产业。四川省利用中西部结合带的地缘优势,积极引进资金建设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预计全省今年的投入将超过10亿元。许多养殖户也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一些丘陵地区结合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稻鱼轮作,成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

  三是建设生态渔业有新思路。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西部渔业的基本要求。两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积极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工作。重庆市抓住三峡工程建设水面大量增加的机遇,积极探索并科学规划三峡水库渔业的发展思路与措施,努力实现发展渔业生产促进库区移民增收和保护水库生态环境的协调并举。同时,为减轻工程建设对长江渔业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建立了水产原良种场,储藏、研究和保护长江特有鱼类资源,并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和环境监测,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切实保护三峡生态环境,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四川省结合地方实际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从今年开始逐步取缔施肥养鱼,并积极推行环境友好的健康养殖方式,建设生态渔业,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域资源。

  四是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有新做法。今年夏季,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袭击了川渝大地,两省市渔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尽量减少渔业生产损失,重庆市从加强抗旱救灾工作组织、落实抗旱保渔措施和恢复渔业生产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救灾工作。同时争取落实了200万元救灾资金,专项用于补贴鱼种补救。由于抗灾救灾措施得力,保住了大批亲鱼和鱼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损失。

  五是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新举措。四川省各级渔业部门抓住各级政府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努力把水产发展纳入规划中去。截至目前,全省以水产为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并已开始启动的新农村达到183个。重庆市开展了“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建设,渔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规划渔业对接项目,并推动建设了两个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示范村。

  两地渔业的快速发展,为调整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和三峡库区移民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主要问题与挑战,今年以来,两地渔业在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

  第一,特大旱灾造成渔业生产巨大损失,且潜在不利的后续影响。

  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给两省市渔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据统计,四川省渔业受灾面积达162.03万亩,损失水产品8.53万吨,损失达6.4亿元,分别占20xx年水产品总产量和渔业总产值的8%、4%。重庆市损失更为严重。全市12万亩池塘、500多座小型水库干涸、10万亩河沟断流。因灾损失水产品 47630吨,直接经济损失共达6.3亿元,占20xx年水产品总产量和渔业总产值达19%、17%。

  这次特大旱灾不但造成了鱼类大量死亡,间接损失也较为严重。为减少损失,渔民被迫将大量成鱼提前出塘销售,由于规格尚小,且集中销售,导致售价极低,效益大幅下降,渔民入不敷出。此外,由于旱灾导致大量养殖户储备的鱼种死亡,对今后的恢复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水”和“种”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乃至明年制约渔业生产的两个关键因素。

  第二,三峡水库蓄水后对渔业资源造成不利影响,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面临困难。

  三峡水库蓄水后,随着水位的升高,库区水域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库区渔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一是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发生重大变化,原有 822处传统鱼类产卵场约85%消失;二是库区水域鱼类种群数量严重不足,组成结构明显低质化;三是水位升高后,江水基本没有流速,捕捞生产方式和网具发生变化,需用静置高网捕捞,但是渔民缺乏资金更换网具,仍沿用原有的流刺网捕捞,捕捞效率极低。

  上述影响导致库区渔民的捕捞量大为减少,收入大幅度减少。据重庆市万州区介绍,三峡蓄水前的2002年单船年捕捞量在1500公斤左右,渔民人均收入 5000元以上,20xx年单船捕捞量仅为579公斤,降低约三分之二,同时由于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渔民人均收入约2000元,降低了约60%,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还要低300元左右。

  第三,对三峡库区渔业发展思路和措施认识尚未统一,库区渔业发展尚未起步。

  10月27日,三峡水库蓄水水位达到156米,水面面积也由此大幅增加,达到140万亩,未来蓄水到175米后水面将达到162万亩。为充分发挥库区水面资源优势、发展库区产业、增加库区移民收入,有关部门在三峡水库移民发展规划中,确立了渔业、柑橘、草饲牲畜、旅游作为库区四大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有关方面对三峡水库渔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专家以保护库区水质为由,反对在库区进行任何形式的水产养殖生产,库区渔业发展规划至今没有出台,导致库区渔业发展缺乏指导,成为最有潜力但是发展最为滞后的产业。

  四、几点体会与建议,四川省和重庆市都是西部渔业大省。两地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始终把渔业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结合两地实际提出的渔业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渔业的方向。今年的特大旱灾对四川和重庆渔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两地渔业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渔民抗灾减灾,恢复生产,减少了损失,值得肯定。针对两省渔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认真总结经验,采取积极措施,恢复渔业生产这次特大旱灾,既考验了渔业主管部门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同时也暴露出长期以来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两省市渔业主管部门一是要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采取措施,从水源供应和苗种供应等方面,切实帮助受灾渔民恢复生产,解决生活困难;二是要认真总结此次灾害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池塘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二)发展生态渔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三峡水库的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打好三峡牌,积极发展生态渔业,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将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整个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大战略中,提高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是要听取各方面意见,积极协调,推动三峡库区渔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指导库区渔业发展;二是加强库区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摸清库区渔业资源状况;三是进一步加大库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补充库区鱼类资源种群数量,保护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建议明年在三峡库区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放流活动,邀请两省市、国务院三峡办的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出席,扩大影响,进一步推动各方面工作。

  (三)加快建设“平安渔业”,建立渔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提高产业支持保障水平今年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部分省市频繁发生强台风,重庆、四川等省市发生严重旱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更加凸显了建设“平安渔业”、提高渔业抗御自然灾害与突发事故能力、灾后恢复渔业生产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尽快编制建设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积极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争取将渔业互助保险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落实中央财政试点补贴资金。

  (四)加快研究论证,实行水产良种补贴,推动水产养殖业更快更好发展“良种”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为支持和鼓励农民使用良种,提高种养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对使用粮食、畜禽良种等给予财政补贴。据了解,四川省从2004年即开始探索实行水产良种补贴,将过去用于水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推广的财政资金转变为用于支持水产优势品种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对养殖户的种苗补贴(不少于75%)、必要的设备购置及技术培训。今年,省财政拿出900万元,确定给予补贴的优势品种包括:草、鲢、鳙、长吻、南方大口鲶、斑点叉尾、加州鲈、红鳟和鲟鱼等。补贴标准为同期市场价格的30%~50%,但是每户不超过200元(草、鲢、鳙),或1000元(其他品种)。补贴实行项目招标制,由良种生产单位和技术推广培训单位向渔业主管部门进行申报。补贴方式以农民差价购买鱼种方式兑现,即农户向良种生产单位购买鱼种时,直接扣除应享受的补贴额,只付差价款提货。上述实行补贴的范围、标准、对象、方式以及良种生产单位和价格等,均进行公开、公示,确保农民直接受益。从四川的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对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在全国范围对使用水产良种实行财政补贴的可行性。建议加快研究和论证,进一步协调财政部门,推动国家水产良种补贴政策的早日出台,促进水产养殖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篇二:关于渔业体制改革创新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渔业体制改革创新问题的调研报告(舟山)

  提要:改革创新我市渔业体制,推进优化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渔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重要意义。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咨询委会同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组成课题组,就我市渔业体制改革创新问题作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分析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过程中,渔业经营体制向渔船法人组织形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公司制为基本模式,渔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同时共存的渔业体制改革方向。并建议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加强指导协调,按照“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大力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

  我市现行的渔业体制是十几年之前形成的,随着渔业外部环境与体制内在结构的'变化,已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不失时机地深化渔业体制改革,进行创新和完善,从体制、机制上为渔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已成为我市当前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根据市领导指示精神,市咨询委会同市海洋与渔业局组成课题组,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渔业概况和体制现状

  渔业概况:“十五”期间,渔业在面临渔场空间缩小、油价持续飙升、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困难条件下,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抓好双转,调整结构,使渔业经济仍保持了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20xx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出217.61亿元,其中:渔业产出72.17亿元,比2000年增长17.6%;涉渔工业136.01亿元;涉渔流通和服务业9.43亿元。全市渔民人均收入7098元,比“九五”末增长25.4%。到20xx年末,全市渔村渔业固定资产40亿元,村社集体、股份合作、个私经营三者资产比例为:7.8:82.69:9.51。近几年随着渔民转产转业、结构调整,渔户、渔民劳力、渔村人口及捕捞渔船总量也随之逐年有所减少,到20xx年末,全市尚有渔户7.05万户,渔业人口20.7万,渔业专业劳力9.5万人(其中捕捞劳力6.7万人),拥有机动渔船9103艘,总功率136.99万千瓦(其中直接投入捕捞渔船7737艘)。在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创汇等几方面,舟山渔业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从整体看,我市渔业、渔村经济的基础是比较好的。当然,随着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旅游业等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渔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也迅速下降。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性转折和进步。但是,渔业在我市仍然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体制现状: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

  1、股份合作制单位。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全面推行股份

  合作制以来,对推进渔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渔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当时最使群众感到满意的是这种体制产权清晰、利益直接,使渔业投资主体真正转移到民间,极大地刺激了增加投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造大船,打出去,从外海拓展到远洋,同时大力发展了养殖业,提升水产品加工业。其中最能直观地看到的是,远洋、外海捕捞船队基本实现了钢质化,现有4700艘钢质渔船,绝大部分是这十几年里更新出来的。目前这种体制形式在国内海洋捕捞业渔船生产单位中还占主体地位,有4861个渔船生产单位,劳力40868人,船、劳分别占全市65%和66.5%,但拥有钢质渔船的数量占全市80%以上。在乡镇和村社基层管理这个层面,多数仍沿袭由大队体制演变过来的村经济合作社或村委会在承担。这种体制随着外部环境和体制内在结构变化,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现在研究渔业体制深化改革、创新和完善,重点主要是这类形式。

  2、公司制企业。依据《公司法》在2000年以后新组建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民营有限渔业公司已有20余家,主要集中在远洋渔业,全市200艘远洋渔船、6000劳动力,90%以上是由民营公司在经营和管理。在国内捕捞方面,近年来也已注册试办了几家民营有限公司。这批公司与原来的国营渔业公司和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集体渔业公司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投资主体和产权制度的不同,他们是在《公司法》颁布

  后,渔民依靠自身积累的资本依法申请注册创办的公司,是舟山传统渔业向现代法人渔业转变,比较成功的体制创新之举,代表了渔业体制深化改革和模式选择的一个主要方向。

  3、专业合作社。我市最早试办的是2003年12月建立的嵊泗县绿色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0xx年1月《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实施,我市渔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截止今年6月底已建立17家,其中为国内捕捞渔船服务的8家(渔船311艘),养殖业7家,加工业和远洋捕捞各1家。专业合作社实际运作时间尚短,在养殖业方面效果明显,在捕捞业方面,这种专业合作社目前主要是适应新型社区建立后,取代原来村社的部分职能,为分散经营的渔船提供管理和服务。但捕捞业的基础层次,即捕捞渔船仍是自然人合伙或个私经营,要推行渔船法人制度,还有待于深化改革。

  4、个私经营渔船单位。由渔民独资或家庭成员拥有的个私经营渔船1688艘,从业人员7755人,捕捞渔船、劳力分别占全市22.56%和12.64%。多数是近海沿岸中小型渔船,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钢质渔船。这批渔船主要由股份合作制单位通过股权集中、分化,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体制将会长期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展趋势。其中部分独资拥有的大型钢质渔船船东老板,已有人表示要选择注册有限公司的愿望。

  二、主要问题和体制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股份合作制这种体制已经运行十几年,在其母体中除分

  解出远洋渔业为主的20余家公司制企业和国内一部分个私经营船(户)外,量大面广的国内捕捞渔船,基本上还停滞在初始的模式。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体制内在结构的不断演变,这种体制日益暴露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1、法律地位模糊,主体不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这种体制从试行到普遍推行,是在“摸着石子过河”的状态下走过来的,在研究和制定规范意见时,当时主要是根据中央几个一号文件精神,在政策层面上作出一些具体规定、意见。迄今为止,股份合作制既不是规范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更不是依法组建的企业法人,其性质仍是自然人私人合伙经营单位,先天性地存在三大弱点:一是组合结构的不稳定性;二是同外部进行经济交易的地位弱脆性;三是承担经济责任的无限性,但又无明确的主体即法人代表,当出现经济风险、灾害风险和意外损失时,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2、股东内部经济关系和劳资关系矛盾较多。在1994年渔区基本完成转制改革时,近7万捕捞渔民中大约有6万人是股东,股东占劳力总数85%左右,许多单位是“全员股份制”。经过十几年运行演变,全市渔民股东人数已集中为40%,完全靠出卖劳动力的雇工占60%。而40%的股东中约有25%是小股东,他们为了就业才筹资入股依附于占15%的老大股东。各县区的情况有所不同。依据最近调查,股东(包括个私船东)与雇工之比:普陀28.1:71.9;定海35.4:64.6;

  篇三: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报告(共2篇)摘要: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种类多质量好,收到了广大人们的欢迎,当地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我们通过采访海洋与渔业局和当地从事捕捞业的人们了解当地的捕捞资源情况。本文综述了当地当地的海洋资源与捕捞情况,从生态保育方面分析了当地捕捞的合理性及禁渔期的重要性,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 捕捞 生态保育 禁渔期 中图分类号:s91.活动概况 2010年7月我们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委员会赴汕头南澳三下乡服务队调研小组针对南澳渔业严峻的状况,我们深入了解南澳近几年渔业的发展情况和禁渔期的实施力度,亲自走进南澳渔民的生活,进行实地采访和考查,进一步分析南澳人们的海洋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找出南澳岛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探讨出南澳海洋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 我们在调研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等方法对南澳岛的海洋资源利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以提高当地渔民的生态保育意识,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咨询专家,采纳他们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渔民中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渔民违法、违规的捕捞方式,让保护好海洋资源的知识普及到每个渔民家庭。 2.南澳海洋捕捞概况[1] 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1]。渔业向来就是南澳人民的生计之业,全岛大概有一万人口以渔业为业。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已养成了靠海吃海的“讨海”模式。 但由于近几年海洋生物逐渐地减少,出海的成本比往年高出许多,原本每天扬帆出海,满载而归的热闹景象已成为南澳渔民的回忆。再加上近几年”单拖作业”盛行,加上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减少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捕捞业急剧萧条,渔民的生计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很多渔民不得不改行换业。 3. 调研采访过程 2010年7月19日我们于南澳县后宅镇后江渡口采访了渔民。渔民给我们介绍了南澳捕捞的相关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3.1捕捞概况 南澳渔民以捕捞鱿鱼为主,也有捕捞石斑鱼和龙虾。该渔民采用的捕鱼工具为海山制造,渔船吨位在37-38吨之间,渔船编号由渔政局统一编号,到派出所办证。捕捞工具主要有鱼钩钓和单层网。冬天撒网捕各种鱼夏天用钩捕鱿鱼。政府禁止采用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同时,禁渔期禁止使用三层网,防止鱼苗等被捕。 3.2捕捞工具 调鱿鱼的鱼钩最早采用日本产的,后来采用台湾产的,现在主要从内陆购买。由于鱼钩有荧光,利用鱿鱼的趋光性,无需鱼饵既可捕捞鱿鱼,并可多次使用,有很大的经济有效。荧光在白天也能发挥效果,故白天也能吊到鱿鱼。由于鱼类对反差较大的物体比较敏感, 因此, 在一些渔具的设计中, 往往采用与海水颜色较接近的网线。如拖网一般使用绿色网线, 刺网以及钓具用线一般都使用透明色。在钓具作业中, 通常使用拟饵可以明显提高捕获效果。另外,利用海洋生物的生性行为,利用其游泳的特征、集游等行为特征,布置拖网、围网、地钓具、耙刺等捕捞工具。 3.3收成情况 每次都不一定相同,少则几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不等。而从农历一月份到现在七月份,半年左右的时间,每人平均能赚一两万,少的也有七八千,而一条船常雇五六人。今年捕的鱿鱼比前几年好,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五月到八月份是打捞最好的时段,而七月份最佳,销售情况:主要返乡卖给鱼贩或运到内陆卖给鱼贩,转运至内陆的鱼贩要加收5%的税。 3.4船只的动力情况 船只以柴油作为动力能源,耗油情况主要取决于船只大小。360匹马力的船只7天约用1千多升油。现在政府会补贴油差价,补贴数目依据船只的马力而定,而补贴金主要分给船长及长工,临时工则没有。 3.5船上生活 出海前,要备用食物,食物包括蔬菜,猪肉,水果,米、以及饮用水等生活使用品。分配人员负责炊事工作。而船上的垃圾直接扔进海中,因为没有接到相关管理局的禁止通知。在捕捞方面,一般抛下鱼钩后,一般两小时后起钩,偶尔抛下鱼钩后如果没有收获则换地方

  3.6海洋生态情况 随着我国海洋捕捞业渔获量的增长,捕捞能力也显著膨胀,渔船捕捞能力

  过剩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沿岸及近海主要鱼类种群枯竭。传统经济鱼类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关键物种数量锐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组织结构。据渔民所了解,在近些年来,不可否认一些非法的捕捞行为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但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最近海洋很少发生赤潮现象。 4.当地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经采访总结,我们归纳出渔业捕捞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4.1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总体素质依然较低。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广泛开展都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从事渔业捕捞的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高学历人员更少从事渔业捕捞生产,捕捞人员受教育程度多半是高中以下。 4.2年龄日趋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 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捕捞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而传统渔民的年龄更偏大。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渔业生产大部分船只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高,劳动力价值较低,生产作业环境不如陆地,外来年轻人员不愿意从事捕捞业生产。再加上传统渔民子女不愿意从事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生产环境差的捕捞业生产,传统渔民生产人员越来越少。 4.3外来人员所占比重高,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生产,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非传统渔民即外来人员从事捕捞行业的人数占较高比例。据了解,非传统渔民无证人员约占30%左右,这些人员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没有完全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更不用说规避相应的岗位操作风险,往往发生事故的就是这些非传统渔民。 4.4传统渔民参股多,雇工人员参股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传统渔民人数的近一半,而非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非传统渔民人数的比例小。传统渔民中未参股人员享受不到国家渔业柴油补助政策的好处,再加上受到外来人员的冲击,未参股的传统渔民工资待遇也受到影响,这些使渔业生产管理更加困难。 4.5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有待建立。 据了解,南澳统一的渔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所有传统渔民退休人员无退休金。只能依靠先前的积蓄或者转移行业维生。 4.5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上的限制,生态保护意识弱。捕捞过程中,若没有相关部门的明文规定,渔民往往会因一时的方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对海洋生态不利的行为,甚至,会因一时的冲动,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过度捕捞,或捕捞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 5.建议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整理出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和建议 5.1加大岗前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技术[2]。 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岗前培训列入渔民下海的必要前提,以政策法规进行硬性规定。岗前培训内容要实用,既要有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又要有政策法规等内容。可通过集中培训、定向培训、委托代培、上门培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在培训经费上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培训的次数进行补贴。同时要规范渔业用工制度,渔政部门要加强渔业安全管理,开展无证上岗船员的查处。切实提高渔民的生产技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事故发生,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5.2建立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3]。 建议政府将渔民的社保问题纳入重要的议程,作为为民办实事来抓。建议对进入渔业生产的人员采取与企业的方式一样,为船上渔民按月缴纳社保,并且可以跨省流转,政府再相应补助一些。其次村级公司也为所属传统渔民补助一些,这样才能有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让渔民老有所养,切实解决渔民后顾之忧。 5.3深化渔区村级集体改革[4]。 渔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渔民得到了实惠,传统渔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员越来越少,村级集体资产后继无人,现有渔民有要求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想法,有关部门思想上未解放,怕做的不够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建议政府引起重视,加强宣传,解放思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政策,集中人员和精力,做好股份制改革工作,使渔民放心,社会稳定。 5.4积极争取财政对渔业政策的扶持力度[5]。 中央近几年连续对渔业用油进行了补贴并且力度较大,使生产中的渔民得到实惠。但是对渔业的设备和技术改造项目等给予的补助重点考虑了有一定实力的股东渔民和相应的业主,而从事雇工的人员,或退出的老传统渔民得不到一点实惠,希望政府能对这些人员给予考虑和政策倾斜。 6. 致谢

  [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报告(共2篇)]篇一: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种类多质量好,收到了广大人们的欢迎,当地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我们通过采访海洋与渔业局和当地从事捕捞业的人们了解当地的捕捞资源情况。本文综述了当地当地的海洋资源与捕捞情况,从生态保育方面分析了当地捕捞的合理性及禁渔期的重要性,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 捕捞 生态保育 禁渔期

  中图分类号:s9

  1.活动概况

  2010年7月我们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委员会赴汕头南澳三下乡服务队调研小组针对南澳渔业严峻的状况,我们深入了解南澳近几年渔业的发展情况和禁渔期的实施力度,亲自走进南澳渔民的生活,进行实地采访和考查,进一步分析南澳人们的海洋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找出南澳岛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探讨出南澳海洋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 我们在调研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等方法对南澳岛的海洋资源利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以提高当地渔民的生态保育意识,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咨询专家,采纳他们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渔民中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渔民违法、违规的捕捞方式,让保护好海洋资源的知识普及到每个渔民家庭。

  2.南澳海洋捕捞概况[1]

  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渔业向来就是南澳人民的生计之业,全岛大概有一万人口以渔业为业。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已养成了靠海吃海的“讨海”模式。

  但由于近几年海洋生物逐渐地减少,出海的成本比往年高出许多,原本每天扬帆出海,满载而归的热闹景象已成为南澳渔民的回忆。再加上近几年”单拖作业”盛行,加上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减少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捕捞业急剧萧条,渔民的生计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很多渔民不得不改行换业。

  3. 调研采访过程 2010年7月19日我们于南澳县后宅镇后江渡口采访了渔民。渔民给我们介绍了南澳捕捞的相关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3.1捕捞概况 南澳渔民以捕捞鱿鱼为主,也有捕捞石斑鱼和龙虾。该渔民采用的捕鱼工具为海山制造,渔船吨位在37-38吨之间,渔船编号由渔政局统一编号,到派出所办证。捕捞工具主要有鱼钩钓和单层网。冬天撒网捕各种鱼夏天用钩捕鱿鱼。政府禁止采用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同时,禁渔期禁止使用三层网,防止鱼苗等被捕。

  3.2捕捞工具

  调鱿鱼的鱼钩最早采用日本产的,后来采用台湾产的,现在主要从内陆购买。由于鱼钩有荧光,利用鱿鱼的趋光性,无需鱼饵既可捕捞鱿鱼,并可多次使用,有很大的经济有效。荧光在白天也能发挥效果,故白天也能吊到鱿鱼。由于鱼类对反差较大的物体比较敏感, 因此, 在一些渔具的设计中, 往往采用与海水颜色较接近的网线。如拖网一般使用绿色网线, 刺网以及钓具用线一般都使用透明色。在钓具作业中, 通常使用拟饵可以明显提高捕获效果。另外,利用海洋生物的生性行为,利用其游泳的特征、集游等行为特征,布置拖网、围网、地钓具、耙刺等捕捞工具。

  3.3收成情况

  每次都不一定相同,少则几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不等。而从农历一月份到现在七月份,半年左右的时间,每人平均能赚一两万,少的也有七八千,而一条船常雇五六人。今年捕的鱿鱼比前几年好,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五月到八月份是打捞最好的时段,而七月份最佳,销售情况:主要返乡卖给鱼贩或运到内陆卖给鱼贩,转运至内陆的鱼贩要加收5%的税。

  3.4船只的动力情况

  船只以柴油作为动力能源,耗油情况主要取决于船只大小。360匹马力的船只7天约用1千多升油。现在政府会补贴油差价,补贴数目依据船只的马力而定,而补贴金主要分给船长及长工,临时工则没有。

  3.5船上生活

  出海前,要备用食物,食物包括蔬菜,猪肉,水果,米、以及饮用水等生活使用品。分配人员负责炊事工作。而船上的垃圾直接扔进海中,因为没有接到相关管理局的禁止通知。在捕捞方面,一般抛下鱼钩后,一般两小时后起钩,偶尔抛下鱼钩后如果没有收获则换地方。

  3.6海洋生态情况 随着我国海洋捕捞业渔获量的增长,捕捞能力也显著膨胀,渔船捕捞能力过剩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沿岸及近海主要鱼类种群枯竭。传统经济鱼类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关键物种数量锐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组织结构。据渔民所了解,在近些年来,不可否认一些非法的捕捞行为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但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最近海洋很少发生赤潮现象。

  4.当地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经采访总结,我们归纳出渔业捕捞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4.1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总体素质依然较低。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广泛开展都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从事渔业捕捞的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高学历人员更少从事渔业捕捞生产,捕捞人员受教育程度多半是高中以下。

  4.2年龄日趋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

  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捕捞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而传统渔民的年龄更偏大。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渔业生产大部分船只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高,劳动力价值较低,生产作业环境不如陆地,外来年轻人员不愿意从事捕捞业生产。再加上传统渔民子女不愿意从事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生产环境差的捕捞业生产,传统渔民生产人员越来越少。

  4.3外来人员所占比重高,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生产,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非传统渔民即外来人员从事捕捞行业的人数占较高比例。据了解,非传统渔民无证人员约占30%左右,这些人员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没有完全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更不用说规避相应的岗位操作风险,往往发生事故的就是这些非传统渔民。

  4.4传统渔民参股多,雇工人员参股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传统渔民人数的近一半,而非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非传统渔民人数的比例小。传统渔民中未参股人员享受不到国家渔业柴油补助政策的好处,再加上受到外来人员的冲击,未参股的传统渔民工资待遇也受到影响,这些使渔业生产管理更加困难。

  4.5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有待建立。

  据了解,南澳统一的渔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所有传统渔民退休人员无退休金。只能依靠先前的积蓄或者转移行业维生。

  4.5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上的限制,生态保护意识弱。捕捞过程中,若没有相关部门的明文规定,渔民往往会因一时的方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对海洋生态不利的行为,甚至,会因一时的冲动,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过度捕捞,或捕捞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

【渔政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渔政调研报告推荐范文12-31

我校学风状况及建设的调研报告的调研报告11-16

中学调研课题及调研报告范文04-08

调研小学学校调研报告02-06

农业调研报告01-03

办学调研报告01-03

调研报告的格式01-19

社区调研报告02-19

实习调研报告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