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乡镇收入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17-09-03 10:35:36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乡镇收入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收入工作调研报告(1)

  县委县政府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安排部署收入倍增工作,精准扶贫、收入倍增工作全面铺开,***镇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工作方式方法,确保质量,快速推进,有序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为深化工作认识,探索工作途径,破解工作难题,特进行专题调研。

乡镇收入工作调研报告

  一、镇情简介及倍增目标

  根据《***县***镇农村经济***年年报》,截至***年底,***镇有18个村(社区),104个村民小组,5597户农户,农村人口2.1431万人。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11481.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80元,主要收入来源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四大部分组成。

  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扩规模,三年达倍增”的分步实施原则,到201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9360元。其中***—2016年分别达到5880元、7380元、9360元。

  二、***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按照“应统尽统、统准统全”的原则,各村(社区)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对象进行排查,初步确定对象名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对初步确定的特殊困难对象进行民主评议,并以无记名方式表决,确定特殊困难对象名单;民主评议无异议后对特殊困难对象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由村(居)委会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填写《***州农村特殊困难对象家庭登记表》。州贫系统录入5297户,22378人,其中特困1290户,5261人。国贫系统录入1423户,5329人。

  (二)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县直倍增工作队指导配合各村落实8个重点村的三年倍增规划和当年实施方案,增收项目落实到组到户到人,启动“151”结对帮扶和到户增收项目落实工作。各相关单位相继进村入户,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与产业示范户、一般贫困户、特殊困户对接,分类具体联系到户到人。

  (三)编规划建台帐划线定贫。制定镇、村两级(***—2016)倍增规划和***年倍增方案及“151”帮扶机制;建立台账,整理归档各类资料,装订8个重点村的精准扶贫和农民收入倍增资料16本;对6个重点村相关资料进行公示;按“四分法”进行分类,全镇有产业示范户128户527人,一般贫困户3187户14926人,特困户243户417人,全家外出户1739户6508人。

  (四)倍增试点,有理有节。***村为全镇倍增工作试点村。***村沿248省道两侧分布,交通便利。该村辖7个村民小组,566户,2524人,劳动力1515人,外出务工人员769人。低保人口86户194人,贫困户132户,贫困人口603人,贫困发生率23%,其中极度贫困户28户70人。镇驻村领导及财经所、派出所进村开展了“151”结对帮扶。按照农民收入倍增年度实施方案,以***年人均纯收入5200元为基数,计划人均增长30%左右,由5200元增加到6760元以上,净增加1560元以上。在13年基础上现金收入需增加393万元,实施的增收项目主要是:新增土鸡出笼5000只,净增10万元,新增出栏生猪2000头,净增40万元,养鱼10000尾,净增10万元,油茶基地土地流转及务工收入12万元,设施蔬菜110亩土地流转及务工收入11万元,生姜300亩,按今年亩产5000斤、价格5元/斤计算,较去年净增可达150万元。今年外出务工人数总共达800人,较去年新增62人,在新增的62人中,按人均15000元/年计算,可增加务工收入93万元,加上社平工资的增长等因素,去年外出务工人员今年人均增加1000元计算,可增加工资性收入73.8万元,加之该村外出从事运输、木材经营加工作坊、集镇门店经营等收入,全年预计新增收入400万元以上,***年增收计划完全能够实现。

  (五)产业推动,减贫在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新建油茶基地700亩,设施蔬菜520亩,烤烟810亩,道地药材1100亩,完成年度烟叶收购任务1900担。新增年出笼万只土鸡专业合作社1个,全年发放土鸡苗80000只,千头生猪养殖场场址、改造方案和规划设计已完成,新发展“161”生猪养殖示范户9户,生猪出栏58000头,土鸡出笼21.5万只。 ***年度,我镇减贫人口可达1279人,减贫率24%。(全县7.9万贫困人口,年度减贫1.5万人,减贫率19%)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项目少,加之资金紧张,扶贫开发项目达不到及时报账率,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慢,农民受益节奏慢,拖等期较长,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进度;二是精准扶贫网上系统与工作实际脱节,影响工作成效,消耗工作精力,收入倍增工作量大,表册及文字材料偏多,削减农民增收决策的实际效果;三是驻村工作队人财物和时间有限,帮扶对象和内容宽泛,难以落实;四是逐渐成形或者已经成形的农村产业科技含量低,人员技术粗糙,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表现平淡,效益不大;五是大户带动缺乏,“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滞后,大多停留在规划设层面,实际效益发挥不足;六是土地流转模式不成熟,农民对大户流转土地存在不信任、“敲一笔”等情况,导致土地流转很难实现连片成块;七是“政府介入”式倍增存在打破或者干扰农民原有的增产增收方式,难免会导致农民心态变化,进而滋生等、靠、要的思想,而新创或扩大增收方式势必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易施行。

  四、相关建议

  一是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民收入倍增中最直接有的“政府作为”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抓住项目工程建设机遇,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等方面的困难,逐步创建生态良好、设施完备、村容村貌整洁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可结合四合工业园的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基础配套设施、一体化生态建设,推进我镇的综合性发展。

  二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的形成是一条可复制的集体致富路,意义远远大于个体的“一夜暴富”。抓好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效益化,逐步形成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生姜产业、大棚蔬菜、无公害蔬菜,建设以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文化生活和农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的农家乐度假休闲项目。同时,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努力把先进农业技术、实用农业机械、优良农业品种、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制度等现代农业要素引入农业生产领域。

  三是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组织“公司+基地(协会或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订单、协议方式和农民共同发展原料基地,坚持基地建设市场化运作,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使农业成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综合效益。

  四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工程。利用政府资源,整合涉农部门和企业的技术力量,加强协调、指导和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把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阳光工程”抓紧抓实,抓出实效。同时,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回乡创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大户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如此,既可淡化“政府介入”生硬感,同时起到旁敲侧击的鼓舞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