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干部下乡调研报告

时间:2021-04-08 09:35:4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干部下乡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干部下乡调研报告范文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州委、县委千名干部下乡活动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农脑索村经济,确保农脑索村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是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必走之路。如何发展壮大脑索村经济,促进脑索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农脑索村经济社会差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于是我工作组在千名干部下乡活动之际对脑索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将调研结果浅谈如下:

干部下乡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脑索村位于恰盖乡东部,美仁山脉东段南麓,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总人口126户698人,耕地面积600多亩,有天然草地面积15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0万亩。系恰盖乡牦牛繁育基地。行政村由党支部一个,党员39人,农牧民以牧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上年人均纯收入1200多元。

  二、近年来促进脑索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做法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脑索村历届“两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脑索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围绕牧民定居、结构调整、品种改良、牧民增收等,促进脑索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1、以促进牧民增收为重点,突出现代畜牧业发展,强力推进脑索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脑索村畜牧业,突出畜牧业发展地位,始终坚持并大力度夯实畜牧业在整个脑索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把养殖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选内容,把牦牛繁育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第一途径。积极争取退牧还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认真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全面实行草场围栏,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切实加强脑索村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草原生态双赢的目标。基本实现藏山羊完全淘汰。

  2、全力推进牧民定居,有效促进脑索村经济发展。近年来,脑索村牢牢抓住牧民定居这个发展脑索村经济的龙头工程,坚持“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按照“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紧紧围绕牧民增收这一目标,凸显100%游牧民定居和彰显民族文化两个特点,实现生产资料、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三个保障。利用国家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工程、抗震安居等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动牧民定居进程。2005年以来,先后实现定居牧民100多户500多人。

  3、内外结合,大幅提高脑索村劳动力转移增收。近年来,脑索村通过家庭养殖与外出打工相结合,先后输出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人多蓄少,人多地少的局面。

  4、高度关注民生,促进脑索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脑索村始终把改善脑索村民主,维护脑索村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促进脑索村公益事业发展加快,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2007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农牧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全村总人口的40%,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脑索村农村各种生活陋习。

  5、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脑索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脑索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整合退牧还草项目资金、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资金、扶贫项目资金、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集中向脑索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累计超过250万元元,完成了牧道,河堤,拱桥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脑索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各类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牧民定居点也存在自己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表现为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开发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牧民定居土地的需求,且现有开发土地质量较差,加之搬迁牧民受资金、技能、观念等问题的制约,实现能致富还需要一个3-5年过渡的过程,以上因素导致牧民搬迁定居的成效没有得以充分显现,仍然存在着牧民定居了,牲畜没有定居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现状。

  2、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换速度较慢。传统游牧观念根深蒂固,一些牧民群众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游牧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还没有彻底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另外,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畜牧业生产中传统的生产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畜牧业结构单一,良种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部分牧民“等靠要”等懒惰思想依然存在,在脑索村很难看到功能齐全、作用发挥正常的各类畜牧业养殖小区,先进适用的现代畜牧业新技术在脑索村推广受到了影响。

  3、耕地资源少,饲草料种植缺少。当前脑索村虽说有耕地600多亩,但与本村牧畜存栏数相比,死材料供给是风紧缺。加之脑索村缺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进行初级加工,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

  不能外销,只能当地及时销售,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做大做强。

  4、牧民收入结构单一,贫困人口比重偏大。与农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相比,外出务工收入还是相当微薄。多数牧民由于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居住分散、相互隔绝、与外界之间少有联系的生活方式、劳动技能单一的局限,一般只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除畜牧业收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同时,草原生态环境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导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5、脑索村人口老化、低素质化倾向也比较明显。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脑索村经济社会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就业空间狭窄,教育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为脑索村高素质人口的不断外流创造了条件。这种现象不断持续的结果导致脑索村人口老化,缺乏一技之长,缺乏种植、养殖技术经验和投入,整体素质较低,牧民等、靠、要思想比较强,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商品经济意识,思想保守,信息不灵,经营不活,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影响到了脑索村经济的发展。

  四、今后促进脑索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和对策

  发展脑索村经济要按照科学发展现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抢抓历史性机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的工作思路,以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为目标,坚持以牧为主,牧农结合,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脑索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脑索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劳动力转移,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推进全市脑索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调整脑索村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实施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按照我州“一特四化”培育特色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拓展畜牧业产业链条,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农牧业效益,调整畜牧业增长方式,重视集约化饲养,龙头带动。加大牦牛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实现规模化养殖、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突出畜牧业在脑索村的主导地位。不断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

  2、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通过体系建设,在全村建立一个设备齐全、功能完善,运转灵活,反应快捷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健全一套能够有效监测、控制、预防和快速扑灭重大动物疫情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稳定防疫队伍;提高防疫员的综合技能;落实防疫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动物防疫行政执法;不断加大脑索村防疫工作投入,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

  3、加大牧民定居工作力度,完善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农脑索村经济同步发展,要认真研究和实施加快脑索村经济发展工作,把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草原建设和转变脑索村生产方式有机结合,加大建设工作力度,提升牧民定居档次,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推进景区区游牧民搬迁定居工作,加大投入完善定居点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促使种植业围绕畜牧业的发展调整种植结构,组织牧民积级配合草原建设,引导牧民自觉保护天然草地、巩固草原建设成果,积极实施以草定畜、以小换大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战略;安排技术人员确定技术指标,对搬迁定居游牧民的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进行跟踪服务,把服务绩效与技术考核和职称评聘挂钩,实现农牧结合,最大限度提高牧民收入,保证牧民“定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4、加强农牧民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调整完善农村脑索村学前双语教育设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下大力解决牧民子女辍学问题,力争让适龄青少

  篇二:干部下乡调研报告范文

  祥井村位于潞城东部,全村185户,人口726人,拥有耕地1310亩,林地380亩。村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务农,村里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外出务工,约有550人,占总人口的75%,而从事的也基本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据村支书吴天良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约为3000元/年(主要是打工收入)。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以玉米、大葱为主要农作物。有约200亩核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经济林木,但缺乏管理,不成规模;养殖业主要是村民散养的猪羊鸡等,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 2009年一户村民引进了60多只波尔山羊,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死亡率高,目前存栏80余只,效益不好。村委干部希望因地制宜搞一个项目以拉动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总体来说,祥井村的主要困难有三方面:

  1)空心村的尴尬: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使得农村经济振兴无人,发展严重缺乏劳动力。支书吴天良说,种地不合算。以最普通的旱地西红柿为例,按最好的年景,最好的价格,每亩地也不过2万元的毛收入,付出则是没日没夜,操心费力,还得担心价格和市场。一不小心一年白费,还得搭上种子钱。一人打工一年也挣2万元,所以农村没有产业留不住人,发展经济也就没有人,造成恶性循环。

  2)没有支柱产业。村里搞工业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搞农业形不成规模,也没有技术;总体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落后阶段。村委干部对此感到头疼.

  3)基础设施薄弱:全村虽然都已通电,但线路老化,导致电压低、电压不稳等情况,很多离变压器稍远的村民家中电压只有100多伏,甚至是连电风扇都无法启动。村内路灯少,只在村中主道上有几盏路灯,村民对此抱怨很多,因为都是老弱病残,晚上活动很不便;没有健身器材,许多村民说,城市里到处都有健身器材,许多村也有,为什么我们村没有。但村委干部说,我们村没钱。

  4)教育医疗负担重。我们走访的许多户贫困人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劳动力缺失和负债,这样对于完全依靠务农的农民来说,往往就直接导致了贫困。在我走访的12户村民里,大部分都是有病人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成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与亲人聚少离多,有一种凄凉的孤独感。除了医药费支出外,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子女教育投入占了收入的大多数。他们不吝血汗钱,把子女送进城里上学,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摆脱这个困境。打工者在身体高强度负荷劳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兼顾身体健康,而又在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因此重返贫困,村民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很无奈。

  二、具体帮扶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立足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帮扶:

  1)力所能及地解决路灯问题。我们认为,越是政策光辉暂时照不到的地方,越能体现政策的温暖,越能体现党对群众的关心。经过调研,我局计划为村中道路解决路灯20盏。并联系解决该村的全民健身路径问题。

  2)开展标志性帮扶共建项目。拟选择一些市场前途好的绿化苗木,在该村种植“工商林”。既是帮扶的见证,也是与村民联系的纽带。年年岁岁,共同呵护,希望其最终成为一座村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友谊之林。

  3)实施造血工程。经过研究,我局拟帮助该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其注册商标,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其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带动周边,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同时在该村积极培育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三、几点建议

  我市东部乡镇办事处各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基本相近,从祥井村着眼,从振兴我市东部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定期约请农业专家来为村民做技术推广及保障,选择适宜当地的农业新品种,大力发展种植业,力求上规模。

  2)建议突出规模养殖。通过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成功的典型,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积极引导养殖户加大对养殖业投入的同时,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方式,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外力促进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畜牧养殖业,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形成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公共事业的支持。一是通过统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公共事业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农民有迫切需求的,有能力且愿意出钱办的公共事业,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由农民集资兴建;在乡村集体经济不强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辟财源,增加积累,以提高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能力;三是推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项目,引入社会和企业资本。对现有公共事业基地、设施、资源大胆拍卖、租赁、转让等,以提高其效率、效益。如对已建成的农村小水库、闲置校舍等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变卖所得资金,由乡、村两级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和受益。这既可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也解决了公共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篇三:干部下乡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我对桃红坡村进行了帮扶前期的工作调研,深入桃红坡村召开村干部座谈会,听取村两委对本村情况的汇报和发展经济的设想与建议;深入25户农民家中进行家庭状况、收支构成和增收思

  路的抽样调研。综合思考,该村的具体情况和帮扶思路如下:

  一、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县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帮扶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客观需要,是引导农民创业致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合力的重要举措。通过驻村帮扶这一载体,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帮扶村实现农民生活新提高,乡风民俗形成新风尚,村庄面貌呈现新变化,基层组织发挥新作用,因病致贫得到新保障,因此驻村帮扶工作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欢迎。

  二、桃红坡村基本情况

  桃红坡村委座落在桃红坡镇的东南方向,是交口县的`东大门,由桃红坡、候家坪、张村三个自然村组成,东与孝义市西泉镇相接,南与本县双池镇店则沟村相连,西与本镇吉子沟村相接,北与本镇栾子头村委石圪塔村相接,全村委面积大约在20平方千米左右,省道孝石线,桃临线贯穿全村。全村总人口达2000多人,其中非农人口500人左右,有耕地1192.3亩,2011年农业总产量260吨,人均收入4551元。建县以来,桃红坡驻扎着县级企事业机关数十个,百货、交电、食品加工、烟酒副食,应有尽有;行政机关有,工商、税务、公安、派出所、刑警队、邮电、电信、交警、变电站、供销公司等机关,所以被称之为“交口小香港”。

  活动场所内办公、电视、电话、广播、远程教育网络和图书、象棋等设施配套齐全,各种规章制度上墙,选配了一名认真负责,有文化的村民担任代办员,直接属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报酬落实。帮助村民办理包括退根还林、农机补贴、农村低保、两免一补、粮食直补、计划生育、医疗合作等20多项内容,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特别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村民学习、了解信息提供了便利。发挥了活动场所的功能,使村级活动真正成为农技咨询,技术指导,信息发布的中心,成为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技术培训的阵地,凝集民心的载体和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平台。

  近年来村两委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力求日常工作有创新、重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工作有特色,

  不断开创村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下一步计划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个发展”中的转型发展要求,计划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养殖业和第三产业经济。以改变过去单纯靠资源的单一产业结构,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调研中干部群众对帮扶主要要求:盼送致富技术;

  2、缺少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农业领域全村目前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使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农民怕担风险,不敢进行高效农牧业投资,投入能力也不足。如适合发展大规模养殖业,但农户怕搞不成赔进去,加上没人组织,不敢投资。除各户少量养鸡外,多数不敢养,怕赔不起。

  4、帮扶村群众有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借力发展、奋发自强的精神不足,期望值过高,有相互攀比现象。

  5、一些困难户经济条件太差,去年住房因雨倒塌或成危房,与周围反差十分明显,需予以关注。

  6、与驻村企业关系不是很协调,没有充分利用企业发展自己。

  四、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形势下搞好驻村帮扶工作是加强社会义新农村建设,兴农富民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针对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严密组织,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健全机制,多策并举,真抓实干,全面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根据桃红坡村实际,如何开展帮扶工作?我认为应立足当前,抓住重点,确定目标,中长结合,分步实施。对该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发挥潜在优势,做大做好做强主导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过三至五年努力把桃红坡村建设成为小康先进村。今明两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为以后奠定基础。

  1、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村、组制定一个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要使这个规划家喻户晓,启发群众主动求发展的积极性。

  2、鼓励开展劳务输出,包括短期务工,增加农民近期收入。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年内组织一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帮助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长本领。同时大力倡导农闲时到县城和附近煤矿企业做短工。

  3、联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作务水平。初步拟定年内邀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2-3次科技知识讲座。配合县乡农技部门在该村分产业确定若干个农业科技示范点,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创造一个好的推广载体。

  4、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建立养殖类、种植类专业协会组织,创建生产、技术、销售及农资服务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加强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着手解决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是积极与县有关部门联系,尽快完成桃红坡村通户道路的硬化问题。二是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部分贫困户解决危房修缮问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民主进程。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管理新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技能、学先进,争当政治上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争创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基层党支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通过搭建舞台、正确引导、创业扶持,支持“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发挥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调动农民参政议事的积极性,共同决策村级大事,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干部下乡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工商资本下乡调研报告05-12

大学生三下乡调研报告06-12

商务局对家电下乡综合状况调研报告12-15

大学生三下乡调研报告04-29

大学生村干部农村调研报告01-27

乡镇调研报告范文11-13

学校调研报告范文06-19

社区调研报告范文04-12

关于调研报告范文01-30

企业调研报告范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