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1-03-17 18:59:28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1

  丁圩村位于新沂河堤北面,虞姬沟南面,距颜集镇政府西3公里 ,颜邵公路、颜花公路从境内通过。镇组织农技、农经等相关人员于xx年元月27日对丁圩村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在把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存在问题。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干群思想不解放,农民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够致富,上级号召引进新品种,不少农民群众对种植花木抱着消极态度,对种植花木认不上,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强,不接收新鲜事物,只知道种粮食,有饭吃不挨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花木之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及早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窄,收入增长困难,发展生产无资金,无工业项目,无技术人才,交通闭塞,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村郭无房屋,党员干部无活动场所。水利配套较差的丁圩电灌站,不能发挥抗旱排涝作用,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难以提高。

  四、搞好村板材厂建设生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厂带动其它项目的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促进花木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收入。搞好资金筹措,按项目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2

  自贡市政协外事联谊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委农工委、市农牧业局等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感受对象的旅游方式,包括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旅游内容。我是市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较强的需求和较好的条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历经自发发展、规模发展和规范发展等阶段,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好成效。

  (一)乡村旅游发展条件较好

  我市是老工业城市,城市居民对业余生活质量和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加上乡村资源良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乡村旅游需求较大。我市是一个城区人口过百万、主城区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2万的大城市,居民业余闲暇生活选择出城返乡、回归自然的方式已成为主流。按照旅游部门统计测算,去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已突破700万人次,反映出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巨大。随着城区人口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乡村旅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乡村旅游条件较优。我市处于川南浅丘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自然条件较好,便于开展乡村旅游。我市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盐业文化、盐帮美食风味文化和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发展契机良好。我市是全省统筹城乡试点市,在统筹城乡、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新村建设统筹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产业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同时已成为全市大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0xx年从事休闲旅游的经营主体已达600余个,其中休闲农庄108个、特色农家乐450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7家)、休闲农园48个,从业人员1.79万人,辐射带动4万多农民致富。已形成市区近郊南北环路沿线集中布局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出现了以贡井区长土元坝、建设固胜、大安区江姐故里、自流井区尖山农团、沿滩区箭口村、荣县双石金台村、富顺县永年镇等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其中自流井区尖山一飞龙峡景区、贡井区建设镇固胜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乡村旅游较有特色。目前主要是以农林果渔业为基础,以农家乐和乡村酒店为载体的观光农业园、森林旅游、科技农园、渔业风情等观光休闲为内容,基本形成了农家旅游、农村旅游及农业旅游三种主要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态,具有突出的自然生态、地方人文、休闲体验等特色。

  乡村旅游布局合理。乡村旅游形成了以环城为重点,遍及全市农村;以重点项目为支点,带动多线多片发展的乡村旅游布局。目前,基本构建起“一环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南环花卉、北环农耕、飞龙生态、古镇风情”为重点品牌,打造了19个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开发了33条旅游线路。

  (三)乡村旅游发展效益可观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既有较大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还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经济效益较大。20xx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的25.6%。以全市三星级农家乐为例,一般正常年份经营收入能达到200 -400万元,利润20-50万元,税收20-40万元,吸纳就业20-30人。办十几个农家乐比办一个乡镇工业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财政收益更好。

  社会效益明显。乡村旅游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形成农村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局面,促进了现代农业和新型小城镇建设。通过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把城市现代文化、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村形成新的文明乡风。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市郊就近参与乡村旅游,感受自然山水,享受农村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有利于创造城乡宽松和谐友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在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发展观念滞后,创新动力不足

  多数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仅仅把这项事业当作一个单纯的找钱的门道,很少站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一些地方把乡村旅游发展认同为搞吃喝玩乐,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还有些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农家乐、乡村旅游是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等。

  (二)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作不够

  乡村旅游发展20多年来,全市规划引导总体上没有跟上发展需要,缺乏全市性的统一规划引领,发展档次、规模和布局随意性大。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分散在几个部门开展,各有一些开展工作的优势,虽然互有联系,但工作措施仍存在统筹和协调不够的问题。

  (三)政策扶持力弱,发展助力不大

  缺少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我市乡村旅游总体上还是自由发展状态,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只是通过评选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来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管理力度不大,导致我市乡村旅游无规划、无序、低水平发展。因目前农家乐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低,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重要项目建设受到现行土地使用政策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开发、改造和升级。乡村旅游开发总体上资金投入不足,大多项目都只能算是低成本开发,项目难上水平,投入不足的一大原因是融资渠道少,政府支持资金不多。

  (四)总体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基础配套设施薄弱,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景区点与省级、县级公路干线连接比较差,乡村道路大多是只能单车通行的村村通公路,一些乡村道路管护不力,路况差,标识缺乏,安全隐患多,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乡村旅游点上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垃圾收集等设施的建设不配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旅游人才缺乏,缺导游、缺服务规范、缺旅游知识、缺卫生和安全常识。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全市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休闲接待场所很少,忽视了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产品结构单一,现有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棋和牌、垂钓娱乐为主,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创新性不够。同质现象严重,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跟随现象,投资者及经营主体对当地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研究不深入,市场调研不充分,规划设计质量较低,定位不准,盲目从事休闲农业,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脱离了休闲农业内涵,开发配套性差,品位不高,竞争盲目,经营效益不高。

  (五)项目包装较差,宣传推广不够

  从目前乡村旅游游客结构看,除到川南皮革城等少数几个旅游点外,其它乡村旅游项目的市外游客还不多,说明对外宣传推广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三、发展建议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调研中各方面提出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促进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有利于扩大城市生活空间,舒缓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

  (二)完善规划,促进城乡旅游有序发展

  根据我市乡村旅游特色资源,进一步修订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使市县(区)两级规划衔接、配套,与基地产业互融,协调发展,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彰显地方特色,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品位。

  (三)优化项目,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依托各乡镇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整合旅游资源,积极串珠成链,紧贴市场,开发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着力打造一批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精品,设计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加强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引进和培养懂市场经济运作的高素质人才,壮大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重点培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解说人才、民族特色用品研发和加工人才,使我市乡村旅游有一个稳定的人才集群,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推动,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激活高效生态农业新路子。

  (五)配套建设,打牢乡村旅游硬件基础

  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状况,整治村容镇貌,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乡村旅游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积极培育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六)加强宣传,着力推介乡村旅游品牌

  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栏目,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举办西南旅游联盟年会,邀请云、贵、川、渝的旅游同行来自贡共商旅游合作,与川南五市一同开展“川南一线游”为主题的联合促销,组织各类项目推介活动。进一步办好“豆花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办好自贡旅游网络营销全媒体平台,做好电子宣传和营销工作。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3

  少年宫是指某些国家少年儿童在校外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本意上说少年宫是看节目、做游戏、做手工、学科学的地方。通俗之意就是一个孩子们玩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家。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请参阅。近年来,****区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来抓,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标准、突出特色, 建、管、用 紧密结合,相继在**中心学校、**区第二中学、协合乡中心学校、**中心学校、**森林公园学校、**小学建立了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使少年宫成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体活动平台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社会效益初步凸显,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一、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办规范有序的少年宫。为加强少年宫建设、运行和管理,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办;制定下发了《**区 乡村学校少年宫 建设实施方案》,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相关责任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和文明单位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明办牵头、教育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投入机制。按照政府投资、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多种渠道筹措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运行资金。目前,全区共整合投入建设资金100余万元,已建成的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部实现了有牌子、有设施、有活动。三是健全师资保障机制。全面加强辅导教师培训,提高学校教师一专多能的基本素质,推行特长教师的多校互聘,实行跨校教师 走教 ,努力实现师资配置共享。积极整合利用各种社会公益性资源,吸纳 五老 人员、 非遗 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四是健全运行机制。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建立了一整套少年宫运行制度,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了活动的程序、内容和标准,出台了辅导员管理、教学管理、痕迹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要求各少年宫 就近、就需、就时 安排未成年人参加活动,确保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2.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办有特色的少年宫。结合全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风情浓郁,以 围鼓 唢呐 土家摆手舞 白族仗鼓舞 桑植民歌 为代表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富多彩的实际,坚持从娃娃抓起,把各类别 非遗 传承人、民间艺人作为少年宫校外辅导员,开设传统项目课程,培养孩子们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认知、兴趣和爱好。在**中心学校乡村少年宫,以 穿民服、唱民歌、跳民舞、学民乐、习民俗 为主线,积极推进 传统文化进校园 活动。聘请李发成、向左海等当地民间老艺人进校园为学生传授围鼓、唢呐技艺,做到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受到 校园00后 们的追捧。学校少年围鼓队多次代表学校和镇政府参加各级各类汇报演出,取得不错成绩。学校还组织教师利用假期,查阅大量乡志资料,走访**及附近当地多位德高望众之民间艺人,选取了其中60余首围鼓词牌,精心修订编印《围鼓校本教材》,让 非遗 文化在校园中着实 火 起来。近年来,**区致力于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确立 传统文化立校、民间特色兴校 的办学思路,打造 一校一品 精品化校园,办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心学校少年宫的围鼓唢呐、协合乡中心学校少年宫的国学教育、**中心学校少年宫的稻草龙等 非遗 项目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3.建设 一宫两阵地 ,办有活力的少年宫。按照 整合资源、一宫两阵地 的建设思路,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把少年宫的活动阵地从学校延伸到乡镇文化站,利用文化站的图书、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体育活动场所、 非遗 传习所等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内容、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一方面,乡镇文化站资源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另一方面,在寒暑假期间,文化站为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和留守儿童举办民族器乐、土家刺绣等培训,并组织文艺展演、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此外,整合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社会力量捐赠的物资设备,充实了少年宫活动所需的电脑等设备器材。通过资源整合、阵地延伸和活动拓展,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并重、学期与假期衔接、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沟通的育人新空间,促进了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开展综合评价,办促进全面发展的少年宫。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对学生从学科知识、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课外活动、兴趣特长、劳动技能等方面提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学生自评、教师评、学校评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分析的 三评一分析 办法,每学期末组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评价,有效避免了重分数轻德育、重文化成绩轻能力培养等现象。5.坚持抓小抓早,办立德树人的少年宫。育人先育德,育人必先抓小抓早,从娃娃抓起。**区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阵地,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做到实践育人、以德育人。充分发挥少年宫活动最接地气、覆盖面广、灵活多样的优势,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与普遍性和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树立未成年人的远大理想和满足现实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 节水、节电、节粮 美德少年 评选、道德讲堂、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们的节日 敬老尊老 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五心教育 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感受乐趣、培养能力。

  二、经验和启示

  1.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乡村学校少年宫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生兴趣爱好,精心设计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吸引办强的德、智、体、美、劳主题兴趣活动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有项目。并充分利用学校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免费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课外活动空间,让广大农村未成年人体会到了课余生活的乐趣,不再沉迷于游戏、网吧,或三五成群无事生非,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2.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区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优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开办的土家刺绣、民族乐器、民族歌舞等兴趣小组,成为了少年宫参与人数最多、效果最好的活动项目。少年宫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地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既有效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找到了 传人 ,实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学校寓教于乐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3.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丰富农村未成年人课余生活的重要舞台。据调查,大部分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枯燥乏味,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做作业、看电视、干农活成了农村未成年人课余生活主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开放时间为平日放学后、节假日和寒暑假,活动项目丰富多彩,而且适合未成年人 口味 ,这让农村未成年人娱有去处,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兴趣特长,享受到充实快乐的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4.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乡村学校少年宫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要求,通过开展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 我们的节日 、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同时,通过持续深入的开展活动,使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有实在、可行的阵地和载体,让农村未成年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

  三、困难和问题

  **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为:1.建设经费不足。标准少年宫建设数量明显不够,目前**区得到中央、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建设的标准少年宫仅有6所,无法满足广大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需求。2.运转经费不足。有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通过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虽然把阵地建起了,但运转经费不足,因此活动开展不是很经常。3.师资力量不足。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因地理位置偏僻,校内有特长的师资缺乏,聘请校外辅导员较困难,因此课程设置较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四、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彩票公益金项目支持力度。建议中央、省的项目多向有需求又有热情的地区倾斜,特别是向落后地区倾斜,让彩票公益金项目真正成为扶贫工程、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办受学生、家长、教师欢迎的乡村学校少年宫。

  2.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建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各级各部门要将落地到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合理配置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中,使资源配置发挥效益最大化,解决偏远乡村学校少年宫资源匮乏问题。

  3.继续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使乡村学校少年宫真正发挥作用。目前,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建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考核评比机制,将每年获得中央和省项目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次考核,按照考核成绩发放不同的运行经费,在各乡村学校少年宫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建议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细化标准,组织各类评选展示活动,对成绩特别突出的优秀少年宫、优秀特色项目、优秀辅导员、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对少年宫的优秀成果、特殊才艺进行展示,表彰和发掘乡村特长苗子,提高乡村学校少年宫办学的积极性。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4

  实现上述目标,建议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1.强化教育培训,着力在提高群众素质、增强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见实效。坚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劳动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采取印发资料、召开会议、现代远程教育、“村村响”、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全村群众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强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对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计划生育、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利益、化解矛盾的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崇尚勤俭节约,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扎实开展惠农政策宣传培训,重点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政策的水平,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联系组织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农户、田间地头,采取现身说法、现场指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时重点抓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温棚养牛、黄改冻配、饲草青贮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农业设施应用与管理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把种养殖大户、村社干部培养成科技明白人、科技示范户。打造一批农民技术员队伍,组织开展“一户一技能”和一帮一结对扶贫,一对一传帮带等培训活动,使全村所有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青壮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技能。

  2.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在拓宽致富门路、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见实效。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出路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坚持把产业调优、产品调特、规模调大、市场调宽,才能把效益调高,让农民增收致富。根据石塘村现有的土地资源特点和传统种植习惯,要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未来八年通过加快品种改良、加强肉牛养殖基地建设、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加大专项人才培育、技术服务力度等措施,使牛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增强。着力改变独户养殖、形不成规模的现状,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养牛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以肉牛小区为主体的优质品种基地建设,同时把小区建成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肉牛小区实行“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即统一配种、统一出栏、统一青贮、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分户饲养,至20xx年全村养牛小区达到4个。强化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草粉加工、秸秆青贮等加工转化工作,研究设计多种类型的饲养模式和饲喂营养配方,按养畜户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并派专业人员到户指导,实现科学饲喂,优畜优饲。注重优化品种结构,以本地黄牛为基础,引进秦川牛、利木辛牛、南德温牛等国内外优良品种开展杂交,提高后代生产性能。围绕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亩产效益,加大良种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力争川地良种玉米全覆盖,山地牧草和粮食种植比例达到 1:1。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提供致富信息,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起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3.强化政策落实,着力在维护群众利益、保障社会和谐上下功夫见实效。贯彻落实好惠农惠民政策,确保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方面。扎实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会议宣讲、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把政策送到群众手中,让农民群众达到“四个明白”(明白惠民政策的目的意义、明白惠民政策的具体项目、明白自己家庭享受的政策及标准、明白惠民政策收益对象的确定原则和审批程序)。要做到公平公开,民主透明,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正吃透情况,摸清底子,在执行政策上不漏不偏,客观公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尤其在农村低保、危旧房改造、惠农资金发放等工作中,要健全评估机制,严格评估程序,结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群众代表会议评议等措施让群众自觉参与到资金落实的每一个过程,让每一笔惠农资金的分配、发放都公开透明,切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给每一户群众。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主动融入百里乡的远景发展规划,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加大争取产业发展项目的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针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现状,要积极争取项目,招商引资,重点解决吃水、行路、居住等突出问题。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设新农村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的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农田改土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地力,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分年度完成全村20xx亩山地的整修任务,20xx年在大沟湾和桥沟两社实施1000亩梯田建设工程,突出解决道路不畅、耕作困难的问题。加大农村生产道路建设力度,达到社社通农用车路,块块耕地实现机械化耕作。20xx年配套梯田建设工程,新修大坡(大沟湾—鹊儿山—西山)的生产道路,使大沟湾、桥沟1000亩山地全部实现机械化耕作,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大人饮工程建设力度,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0xx年新列120户自来水入户项目,累计达到148户,解决70%户的吃水困难问题;对于无条件引自来水入户的群众,采取政府投入、个人集资等方式,在自家院子或各社划定地点打深水井,解决水量不足等问题。对村内现有的3口深水井,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固定井沿,硬化井边地面,修建改造危险井房,保证群众正常用水。加大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太阳灶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充分利用牛粪等物料,提高沼气原料的使用率,节约利用现有能源,保护环境,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全面实施“三清五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村庄整体规划,重点解决村内道路、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提高美化、亮化水平,今年新列危房改造户101户。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村学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村卫生所建设。

  5.强化村级班子建设,着力在夯实发展基础、凝聚发展合力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家书屋”和村村响工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了解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技术技能。组织村社干部赴外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启迪工作思路,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素质的提升。强化村务公开,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村级事务,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大监督力度。扎实开展以“党员群众商议、乡镇党委审议,党员群众测评、乡镇党委考评”为主要内容的“双议双评”活动,极大地激发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广泛开展各类议事决策活动。加强村级阵地建设,搬迁新建村部,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建设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安放健身器材,开放农家书屋,真正把村级活动场所建成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议事决策中心,实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训中心,先进文化、各种信息的传播交流中心,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中心、村民健康生活的医疗保健中心。积极开展以“致富星、孝爱星、守法星、诚信星、新风星”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每年创评“五星户”8户以上,树立先进典型,形成先进带后进、齐心促和谐、共同求发展的良好格局。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5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为促进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郝德恒同志带领下,深入XX县、宣汉、XX区和市本级相关文化单位、企业,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

  全市目前文化队伍共有35913人,其中:文广系统3787人、社会科学界会员26026人、各级文联机关及会员6122人;本科以上学历占45.6%,副高职称以上占2.5%;35岁及以下人员占17.2%,50岁以上人员占34.3%;具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戏剧编剧、曲艺作者、舞美编导10余名,民间艺术大师2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人),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人214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462人。在文联所属协会会员中,有国家级会员63人,省级会员157人,市级会员1880人,县级会员4000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详。

  二、问题成因

  总体看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来虽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培训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没有在遴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各文化部门、单位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对业内人才的培训几乎为零,即使有也多数以会代训,存在层次较低、针对性差等问题,导致文化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考核、管理不严。其原因是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决策层面,存在重设施、轻人才的现象。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队伍总体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平均年龄在46岁以上。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40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比达80%以上。从专业结构看,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网络技术、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大多数文化单位存在编制满员而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市艺术团由于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致使难以推出新剧目及精品剧目。市文化馆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复合型人才、新型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业,原创动漫项目也处于空白状态。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全市文广系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8.4%。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体制和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出不去。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少导致仅有的专业人才工作繁忙、疲于应付,难以进修深造;文化部门、单位只有依靠仅有的专业人员应付工作,难以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更无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人才分布不均衡。调查显示,我市传统文化人才所占比例远多于现代传媒和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数向市本级XX县级聚集,乡镇、村级为数甚少,多数乡镇甚至没有文化专干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匮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来源较杂,科班出身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二是“进人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才又难留住。一些有发展潜力、小有名气的人才觉得在市上工作发展空间小,没奔头而往往选择离开。三是“大师”少。在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较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多,导致达州文化难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国。因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师级本地人才缺乏,开展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还得到外地雇人。报业、广播电视缺乏宣传策划人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文化建设急需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强。我市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较少。特别是大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还没到位,执法人员到位缓慢。省编办核定我市执法事业编制100名,目前只到位45人,现有执法队伍中不具备执法资格的55名工勤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响文化市场培育,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文化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范围,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认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形成齐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队伍。一是在全市开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动态情况。二是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平衡发展。三是加快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市、县综合执法队班子配备,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化综合执法人员,保证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按川编发〔20xx〕67号文件第三条规范人员管理之规定,切实安置好全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现有55名工勤人员。

  (三)加强培养,提升素质。一是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扩大影响的典型人才,为达州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乡村社区群众文化人才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等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延续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文化人才机制。支持全市文化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学院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创新人才观念。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珍惜、爱护、用好文化人才,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文化人才集聚效应。二是继续开展“德艺双馨”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努力培育、包装在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积极做好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的推荐选拔,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市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说散文、歌词歌曲、动漫动画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优秀作品通过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扶持、激励等,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设立文艺创作政府奖(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门类的政府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基金,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适当奖励,对一些缺乏市场、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项目和艺人进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缺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胆使用,特别是对有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加压加担,让专业人员提拔使用有机会、职称晋升有岗位、干好事业有奔头。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把文化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千名硕博进达州”人才计划范围,重点引进文艺名家、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用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引入多元激励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注重事业激励。积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事业上有奔头,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对特殊专业岗位上的优秀拔尖人才,在现有事业单位薪酬框架基础上,探索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社会化聘任制度,并提供市场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注重荣誉激励。通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注重情感激励。在政治上引导、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职称上优先、生活上关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达州的温暖,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流动。完善流动人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事代理、资格认证等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使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条件下有序流动。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6

  县地处泛珠三角地区中南部,处在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黄金廊道上,位于市南面、区东北部,隶属桂北经济区的南部,县人民政府则处于桂东北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3与国道321的交界处。

  旅游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地处优拓区,与大旅游圈阳朔县仅相距40km,不仅交通便利同时旅游资源丰富,1994年我国加大了旅游产业的推广力度和政策支持,到1998年我国旅游正式进入产业化转型阶段,并从以接待为主的旅游产业转化为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稳步提升,使旅游成为了闻名天下的重要旅游地点,尤其是以阳朔镇为中心不断辐射的旅游产业。20xx年县在旅游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式将旅游提升到产业化发展阶段,到20xx年底,县已基本实现了“四大旅游景区,五大旅游线路,六大旅游特色”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经过认真思考,现将县乡村旅游发展有关调研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县具有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特色民居景观、丰富的岩溶资源、浓郁的民间文化,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有田园风光游、岩洞探险游、攀岩登山活动、竹筏漂流及寻幽访古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县广大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村民主动开办家庭旅馆饭馆。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乡村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民居建筑有待进一步改善,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问题。另外,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显著特点,旅游综合效益尚需提高

  县游客结构以散客、观光为主体。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特点,综合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显著体现。旅游总收人中餐饮、住宿收入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他如门票、导游、娱乐、购物等方面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二)旅游产品质量较低,类型较单一,体验参与性活动项目尚需进一步开发

  县一些饭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此外,民居旅游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和住宿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较少,缺少“农家乐”的“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

  (三)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县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90%村民建了新房,县赏月路两侧已改造成具桂北民居特色的饭馆、旅馆。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县主村一些饭馆旅馆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县目前尚有大量旧房保存的现象,同时县主干道尚未改造完成。

  (四)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不够深人

  县对独特的田园山水、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县优越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品位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

  (一)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20xx年到20xx年,各级政府和组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旅游年”和融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积极规划景区,推出线路,培育产业龙头典型,合力推进。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迅速,很快由落后地区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巾上游省份。到***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家。到20xx年末。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整合全省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形成了较高水准、品牌独特的乡村旅游线路和景区

  黑龙江省根据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推出了多条乡村游线路,集中展示了县众多的农业产业、田园风光、山水森林、地质奇观、乡村古镇、休闲养生、民风民俗、乡村古迹、农耕文化遗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貌等独特景观,推出了***区旅游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山庄、**生态湖、***农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精品。

  (三)极大的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了全省的旅游产业,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20xx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创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旅游收人***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乡村旅游经济总量估计占全省旅游经济指标的***%左右。

  三、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联合网络、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体,扩大县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此外,对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旅游资源,并实施对旅游周边产业,配套产业进行引导,为旅游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推动县乡村旅游业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塑造差异,精品铸就品质,推动精品化战略发展,树立起“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发挥乡村旅游示范作用,对各示范点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打造县旅游示范基地,将**示范片作为县发展的龙头示范片,纵深推动**、**等示范片的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具有特色的溶洞旅游精品,使旅游形象和品质得到彰显,进而塑造起独有的旅游品牌。

  (三)推动特色产业,营造民俗氛围

  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这里集合了壮族、汉族、苗族和瑶族等多个名族,其中壮族和瑶族只要集中于茶城、新坪、龙怀、东昌、马岭以及杜莫等乡镇,他们长时间居住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也为县营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本土特色旅游项目,使田园和民族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通过构建茶场游、民族园等游园项目,重点对民俗风情游进行开发,为游客营造一个民风特色和乡土氛围浓厚的旅游园地,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体验到不同于当代的特色文化,进而使其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四)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将其全部用到县乡村旅游发展中,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项目贷款贴息和补助、乡村宣传促销奖励等上,同时给予新农村建设优先扶持,加大生态环保、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中,将农村饮水和建设工程作为重点,通过推动休闲林场、休闲农村、绿色茶园、庭院大户延伸、规模果园等发展,针对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应优秀安排、优先考虑。组织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培训中,尤其是针对导游、营销、管理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人员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五)结合农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

  县不仅拥有享誉国内外的“皇室贡品”芋,同时县的生猪、马蹄、生姜、夏橙、八角以及食用菌等均非常闻名,故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到花卉、桑蚕、速丰林、中草药等上,以“生态、绿色、体验、休闲”为主题,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构建,同时将市场需求作为发展向导,在农村的依托下,打造一个民俗文化、自然生态、农林牧渔以及田园景观的特色农业产业,培训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点,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县旅游发展的动力源。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7

  为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根据吕祖善省长关于组织省级机关工作人员下乡体验乡村旅游的指示精神,我按照局统一安排于4月24-27日赴衢江区的板固村和下呈村开展体验乡村旅游、帮扶农村建设活动。通过四天三夜吃在农户、住在农户,参与打麻糍、挖野笋等农事民俗活动,充分体验了乡村旅游的乐趣。在2个村参加座谈会,走访农家乐经营户,了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难和期盼,了解并实地勘察旅游基础设施,帮扶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将体验的情况作一汇报:

  一、两村的基本情况

  板固村位于罗樟源的中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地处海拔800米的山涧峡谷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整个板固村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自然生态优美。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5000余亩,同时也是衢州市的野生兰花保护基地。全村46户228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家乐经营和毛竹、高山蔬菜、土种牛羊养殖等。现从事农家乐经营户13户,能同时接待680人就餐和100余人住宿,直接从业人员近40人,间接从业人员80余人,20xx年接待236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120余万元。

  下呈村坐落于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由5个自然村组成,245户农户761人。境内有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脊龙门风景区,是衢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现共有26家,可提供床位500张,直接就业人数60余人,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20xx年该村年“农家乐”收入达到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在“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下,村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茶叶、高山蔬菜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的销售产业也初具规模,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

  二、体验衢江区乡村旅游的感受

  1、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20xx年,在村支书傅梅英的动员下,板固村的3户农户自发开始农家乐经营,经历了怕经营到试经营再到爱经营,从不懂服务到学服务再到提升服务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20xx年底发展到13家,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农家乐迅速发展,并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经营状况明显高于农户预期,并保持稳定的增长。下呈村由于依托景区,起步较早,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半农户从事农家乐,全村农家乐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原来游客依靠单一的衢州市区和衢化职工发展到金华、杭州等周边地市;促销方式由口碑传销发展到旅行社组团旅游,旅游方式由原来的单一自驾游逐步提高了团队份额;从消费方式上由原来的定额价为主发展到以自报价为主,经营状况日趋成熟。由于农家乐更适于短途旅游,两村预计“五一”的长假变成3个短假将使当地农家乐更趋火爆。

  2、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一是农民致富了,板固村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农户放弃既辛苦又不稳的来料加工,投入到乡村旅游;二是农村发展了,板固村的农家乐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江西农村定期送土鸡,丽水的遂昌农村定期送猪肉过来,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三是不出远门当地就业了,板固村的秋兰馆农家乐不仅夫妻当家,而且将外出打工的女儿也叫回来,忙时还动员亲戚帮忙,生意红红火火,村民安居乐业;四是环境改善了,农家乐的开办使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其收入的源泉,村民主动放弃造纸等污染环境的项目,还青山绿水本来面貌。

  3、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两个村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固村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小桥流水型农家乐,主要为衢州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下呈村则利用天脊龙门景区的独特优势,主要为中短途旅游者游玩天脊龙门景区提供吃农家菜的服务。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旅游接待设施有待完善。住农家屋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但由于有些农户缺乏热水器无法洗澡、卫生间窗户没有窗帘布以及棉被厚度不够等原因,住宿条件还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农户的碗筷消毒土法上马,洗净后用开水沸煮,缺乏消毒柜等消毒器械和措施;景区小卖部出现销售过期食品的现象。为此,农家住宿设施设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餐饮方面,既要在菜肴上突出“农”字,更要在碗筷等器具上讲究食品卫生,适当引进消毒柜等现代化卫生设备,让游客吃得放心。

  2、乡村旅游环境有待改善。虽然农家乐经营户已经注意只身周边的环境卫生,但一些没有从事农家乐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加上游客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村庄整治使农民过上洁净的生活,但一些农户新建筑()过于城市化,而且楼间距越来越小,房屋越造越高,缺失了农家特有的韵味,农家特色在逐步淡化。因此,要向农民灌输“建设好自己家园就是增加收入”的理念,乡村旅游的环境是发展农家乐的根本,城市居民绝大部分就是来感受乡村的山清水秀,合理布局农家屋,避免城市化,垃圾收集制度化,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乡村

  旅游管理有待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有待提高。压价竞争、争相拉客等无序竞争现象在农家乐发展早、竞争相对激烈的下呈村已经开始出现苗头,小商小贩在通往景区道路随意占道设摊;板固村后的火山湿地虽然很美,但囿于资金匮乏,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上山道路是砍竹人运输毛竹的通道,几乎无路可走,游客上山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安全亟需加强。此外,一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如衢江区地税局在减免农家乐经营户5000元经营额的税收后,不再提供发票,农户经营额超过后要去衢州城里的区地税局开发票,不仅来去坐公家车要一天,而且每月10日后开发票还要收取滞纳金,限制了农家乐的做大做强。为此,要加强农家乐协会等自律组织的建设,制定规则避免恶性竞争;要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要加强安全检查,避免旅游事故的发生;要增强管理部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行政管理部门服务农家乐的意识,彻底改变官僚作风,主动上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服务。

  总之,发展农家乐一要突出“农”字,充分挖掘农村特色,展示农耕文化;二要突出“家”字,让旅游者不仅宾至如归,更要感受到农家的淳朴、热情和温馨;三要突出“乐”字,要开发出一批参与性广、娱乐性强的农事活动,使旅游者在农家感受到开心和快乐。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抓好几件事:一要整合资源,农家乐经营户要走合作化道路,发挥集体作用,在发展中还应与村庄整治相结合,做好环境保护的文章;二要发挥协会功能,加强安全、服务和价格等方面的自律,从简单地提供餐饮逐步发展到提供住宿,再发展到娱乐,最后让游客带走当地土特产,使农家乐形成产业链;三要提升服务和技能,要从学好普通话着手,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四要齐抓共建,旅游、交通、林业、公交、宣传等部门要相互合作,整合力量,合力抓好乡村旅游。

【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实践情况调研报告05-01

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0-26

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12-29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10-21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02-27

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03-22

乡村旅游状况调研报告12-22

工厂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12-17

商厦经营情况调研报告02-25

乡村土地流转调研报告02-08